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对共同体意识思想内涵的充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经由独特历史脉络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深刻的伦理意义。具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缘起于交融汇聚的民族历史,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其思想蕴涵迸发出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是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价值指引与思想动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树立应从共情能力环节切入,引导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汇聚磅礴伟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定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包容性与凝聚力,从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结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和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点;“新的历史性共同体”则是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状况的过高估计。将这两种共同体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涵差异,有助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尊重人类社会与民族发展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正>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两个共同"目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础;巩固"三个离不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6.
经济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通过发展经济铸牢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使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历史性课题。在新形势下要立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实,认真分析、处理经济发展与共同体意识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创新对口支援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等方式,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原创性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青海民族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高地,成为第一个所有市州和82%的县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8.
《实践》2021,(9)
正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那么,你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发展吗?下面小编带你来一起梳理学习。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郝时远在《人民日报》发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谱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及价值意蕴,进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阈、方针、路径等维度分析其建构路径,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向纵深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2.
桑建泉 《前线》2023,(6):34-3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智慧,是当代人类共同利益的观念表达,是各国人民希冀和平发展的价值诉求。作为探索人类美好生活如何建构的全球治理话语,开放创新构成其思想基础维度的话语特质,多维关怀构成其内容结构维度的话语特质,解释性与建构性兼具构成其功能引领维度的话语特质。在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话语影响力的路径在于:坚守其人类解放理论底色,注重阐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改善的一致性,通过回应人类重大现实关切繁荣发展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21,(4)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对任何国家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联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至关重要。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致思于世界与人类发展,并为之实践奋斗。其设计勾画的由"青春中华"(民族国家共同体)到"新亚细亚"(区域共同体)到"世界联邦"(人类共同体)的共同体发展图式,体现了强烈的世界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李大钊的共同体思想为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20,(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是在准确把握和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21,(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百年历史,就是党领导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创造的历史。学习党史,学习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如何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感悟历史规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20,(6)
正纳日碧力戈、李鹏程在《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撰文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高层领导、中层领导、知识界、基层民众共同努力,高层与基层、中层与学界齐心协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体同意识。就目前情况看,高层非常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到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生命线”的维持和守护,要以“主线”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作为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民族成员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像石榴籽那般紧密拥抱、难以割裂、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一件易事,而是一项时间较长、过程复杂、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及基本性质、科学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及方法、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路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指向了三大“基本问题”,即要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论问题,要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民族思想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族人民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新征程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实践中的努力方向,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政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提供制度保障。新征程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而言,在民族经济交融基础之上,存在着由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向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