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我们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历史成就。然而随着当前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必须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探索新时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路径,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是国家的高级人才,其信仰和思想动态状况,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研究生信仰的形成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从研究生信仰现状的分析入手,找出影响研究生信仰形成的因素,并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结和提出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应东  陈维国 《学理论》2012,(20):262-263
青年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重视的后备培养力量,而青年学生又是其中的重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好地为党培养后备力量。从某种意义说,大学生党员的信仰问题关乎我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发展党员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4)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民主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一些错误思潮也传播到学校,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少数辨别能力差、抵抗力弱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大学生的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找准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路径是当今时代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2,(1)
民生"三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新目标和评价改革新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情怀。民生"三感"内涵丰富,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从理论角度上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而从实践角度上看则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助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深刻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既是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凝练,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方法论的指引,其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唯物主义世界图景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价值本源与实践归宿的统一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锤炼纯洁政治品质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间深刻的内在契合逻辑,是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感染力与持久力、培育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力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根本上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赖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新辉煌,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繁荣,有赖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但从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实际隋况来看,在许多方面也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仅是共产党员,还包括普通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需要大力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时而生、因时而思、顺势而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方面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以及新中国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的凝练与升华;从现实方面讲,其是中国共产党精准把握世界的发展大势和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并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上发出的时代之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论对于中国自身还是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并展现出了丰富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深刻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并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真经"。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百年历史经验主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基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勇于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指导解决实践问题,是现实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赢得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是根本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根本保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是终极目标。新时代,必须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强大的中央权威,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机制与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作为一种依存于信仰对象的精神活动现象,其产生的内驱动力源干主体的信仰需要.就信仰生成与确立的过程而言,知的确证、情的体验、意的保持和行的实践等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科学认知与科学信仰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理想的统一、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崇高个人与健全社会的统一等不同于其他信仰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季冬晓  王婵 《理论探讨》2023,(3):44-51+2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大力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新时代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各位阶党内法规体系、各领域党内法规体系和各层面党内法规体系等三个部分构成,呈现出体系架构的统一性、具体内容的规范性、调整范围的双重性、作用方式的多元性等基本特征。完善新时代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以党章为本与上下有序相呼应、系统构建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协调、与时俱进与稳中求进相融通的原则。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社会行为规范两个宏大视角予以考虑,合理利用德法共治的思维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4.
15.
《学理论》2016,(7)
作为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实现了价值性与真理性的统一、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根本上是一种政治信仰,蕴含着社会理想并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要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信仰,二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王晓琳 《学理论》2012,(24):208-209
当前,网络文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了消解作用,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试图从网络文化和高职学生两方面来探究产生消解作用的原因,并针对如何应对消解提出相应对策。一是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网络阵地;二是增强思想政治教师网络操作技能;三是丰富学生网络外的信仰教育活动;四是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情感关怀工作。  相似文献   

18.
赫庄明 《学理论》2020,(4):20-22
信仰是人类主体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方式,是对人类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高度认同,而非一种浪漫、理想的推演结论。尽管马克思主义是否应被认定为是一种信仰,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但仍可以通过对实践的考察、对经典著作的挖掘及探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不同特性来证明其合理性。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考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价值,也为人们在信仰选择上提供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实践动力。研究和探讨文化自信思想,要从文化的主体性、传承性、包容性、发展性四个方面,深刻认识其主要特征和思想特质;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四个视角,深入把握生其成动力和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性观确切地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观,它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并非一定是系统的理论。其中,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唯物史观基础,女性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认识论目的,两性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辩证法诉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哲学归宿,这四方面内容互相依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哲学理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