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实》2016,(1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政治领域得到成功实践,这使得我们的理论研究一直非常注重从政治经济维度而较少从历史文化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影响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远不能说主导了大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特别是在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面临严峻挑战,亟待从新的文化视角进行破解。作为超越了同时代一切哲学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进一步中国化、大众化,就要进一步推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两者更加深入的互动互补契合。  相似文献   

2.
钱秋月 《求实》2016,(2):15-2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一方面,它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种种矛盾和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在文化全球化中实现着新的推进。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待文化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正确回应态度,最终形成全球化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话语格局,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从理论层面对四种错误的意识形态话语展开批判.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应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任务,即要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周前程 《唯实》2011,(2):38-41
先锋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人民性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难摆脱精英化趋向,但必须致力于树立一种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精英从属于大众、先锋队思想服务于人民性思想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是西方治理思想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源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将经历从统一到异化和对立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国家职能将从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主。要实现从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既要站在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高度,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原则。现阶段要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破除"官本位"意识,提高治理者水平。  相似文献   

6.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苏联模式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三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展教育、重构意识、建设自身等政治传播方式,改造了旧社会意识形态,重构了政治权威,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首次使之“全国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解苗 《实事求是》2022,(3):96-105
2018年以来,国内学界逐步开启了“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相关课题的研究之路。整体来看,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的学理基础、人工智能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应用、人工智能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契机、人工智能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风险及诱因、人工智能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化路径五个方面。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呈蓬勃发展态势,正从经验主义的探索转向理论思辨的诠释。同时应该看到,现有研究尚存在理论支撑乏力、实证研究不足、研究内容固化、研究视角局限等问题,需要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深化研究以补足。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4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是最主要的革命,五四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到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从把中国革命看作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到重视人民大众的力量再到对新民主主义的认识的深化过程,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研究此问题不仅使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也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百年不平凡的传播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互贯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的丰富滋养与思想助力。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在马列经典文本译介、研究与现实关注的结合中焕发经典著作的时代魅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了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并将其凝聚为变革中国实践的推动力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壮美篇章,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性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都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准确把握二者内涵是探讨其内在关联性的逻辑前提.就文化与意识形态而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意识形态的文化特征是不言而喻的,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正确认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意识形态及其关系的相关论述是理解上述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关涉的首先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形态本质、实践本性还是当前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来看,它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和强烈的文化诉求,而文化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文化出口,以文化认同来坚实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多元文化场域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削弱、权威身份被消解、功能定位被干扰的挑战和困境。研判和考察多元文化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能够有效应对多元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对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惊涛  李永枝 《唯实》2010,(8):52-56
从传播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规律进行客观的探寻与归纳,不仅仅是思维层次的多样化和研读角度的深化,事实上也在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因而对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根基,民族文化路径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民族文化路径中存在的诸多缺失的基础上,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民族文化路径拓展的可操作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艳 《党史文苑》2010,(4):39-42
无论文化消费本身愿意不愿意,它随时随地渗透了意识形态的内容,而同时,它力图不断弱化意识形态的特征,表现出非意识形态的姿态.这是文化消费领域的二律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要占领文化消费市场,掌握文化消费阵地,引导文化消费,又要充分尊重文化消费自身丰富的个性,使其蓬勃发展,并在发展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构成了文化消费领域中文化消费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充分理解它的丰富内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相承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科学理论成果,必须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途径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