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国宏 《探索》2008,2(1):15-20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只有正确把握和处理一些事关全局的辩证关系,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和遵循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文本研究与把握精髓的辩证统一、系统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求真性与反倾向的辩证统一、总结历史与前瞻未来的辩证统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辩证统一等十大辩证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时代文化自信,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去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体现了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作出人类贡献的自信。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应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植根于人民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把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和应对实践挑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邓遂 《理论研究》2019,(6):40-45
在中国社会城镇化转型、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中国需要在紧扣"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前提下,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借鉴古今中外社会治理文化精华、吸取西方城市化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城镇化新理念,以实现社会治理文化创新。以社会治理文化创新破除制约城镇化的社会治理制度枷锁、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打造有利于城镇化的包容性文化环境,引导我国由集中型城市化升级为分散型城市化,开启城镇化新进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的背景下,学习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文化领导权”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基本理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和实践需要,分析当前文化领导权理论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建构以人为本的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自主话语体系;批判西方错误文化思潮,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净化网络生态“新阵地”,提升文化领导权的传播力;重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从而在学理上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支撑,形成中国话语“阵地”。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重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实现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既要避免近代以前中华民族文化自大的心态,又要警惕近代以来的文化自虐心理。放眼全球,在民族复兴与文化博弈中,作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文明型国家,中国应当并且能够为世界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用丰富的中国智慧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助力世界发展,助益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的"泛化"是指片面强化甚至曲解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意识形态的"非化"是指否定意识形态的功能,主张"技术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再化"是主张意识形态功能的回归,是对技术决定论局限的克服,但其本质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泛化"、"非化"和"再化"的历史反思,对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启示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保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包容性、灵活性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其辩护功能、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为视角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当下解释,是二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旨趣,并由此将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推进到著名的"文化马克思主义"阶段。作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格尔顿则主要致力于从研究范式转换(从认识论范式到社会学范式)和学术传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缘起与流变)等方面来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而力图从"文化审美主义"(在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框架出发图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需要长期推进的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然风险尚存,挑战仍在。当前,网络信息的“泛娱乐化”发展态势逐渐引起学界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发挥的关注。葛兰西曾论证夺取文化领导权对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此为理论支点,网络信息“泛娱乐化”发展存在扰乱网络信息传播态势、解构集体同意的风险。因此,我国可从贯彻落实网络空间治理、破解消极社会思潮与泛娱乐化勾连、有效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的引领力三方面入手,遏制网络信息“泛娱乐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充分理解它的丰富内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相承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科学理论成果,必须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途径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将"文化润疆"列入党中央治疆方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文化润疆"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推进"文化润疆"落地见效,首要的是理论上阐明文化对于治理新疆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从历史到现实,文化在新疆治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润疆"的基本逻辑是回应新疆治理现代化的文化需求。其次是作为一种文化治理实践,需要政治机制的支撑和保障。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政治机制适应"文化润疆"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需求。最后,"文化润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下,制定实施"文化润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构文化交流交融创新发展的平台路径,探索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路径和新内容,是推进"文化润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故事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识形态实案例的集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案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推进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的基本功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要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故事个案汇集编成故事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故事会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分专题教育的方式实施教学,使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刘玉春 《世纪桥》2020,(1):11-14
新时代,我们要以强大的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首先,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优势。其次,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优势,从五个方面路径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四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五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四个全面"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遵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它要求我们以多维视角、从更高站位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强调多元参与、双向互动、协商合作、公开透明、依法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要求,增强社会治理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第一,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建设。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重视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理论的"话语化"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来总体实现。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突破: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体系,这涉及教科书改革,包括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大众话语体系的建构,即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与风格的彻底中国化,逐渐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话语体系,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和媒介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通过推进民生实践的改革与建设维护和促进人民大众的全面自由发展,以证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15.
余卫国 《探索》2022,(3):1-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两个结合”作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依存又相得益彰,既交融互动又辩证统一,不仅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且直接构成了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而要在“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中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实践基础上的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3,(10)
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何以可能""、何以实现"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赋予中国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以可能性。由此,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深层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向实践价值的转变,从意识形态到文化价值心理的转变,从主流文化形态向大众文化形态的转变,是实现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7.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主客体双重意义,当今中国"大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认清意识形态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定位;逐步实现从命令型、权威型向感召型、濡化型的转换;要从"大众"的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从单向型、灌输型向循环型、参与型的转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逐步渗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中去,并保持其主旋律不变。  相似文献   

18.
正共产国际执委会曾指出:"不要以为有一副万应灵药可以一律适用于共产国际各党的布尔什维克化过程""布尔什维克化就是把列宁主义的一般原则应用到特定国家的具体情况中去""这是一个长远而持续的过程。"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红船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结晶和实践典型,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精神坐标,为今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一、"红船精神"孕育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中国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汲取和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反思我国和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鲜明主题,"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观。综合治理的多重路径,以及超越国界的全球治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治理理论。厘清并领会这些思想,是推进生态文明实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20.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之所以适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及宣传普及的实践和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