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3)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描写了法国1848-1852年这一时期复杂的社会矛盾背景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复辟过程,其中农民在波拿巴上台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文本中帝制的复辟与当时农民主体性缺失是分不开的,对此马克思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农民主体性,《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经典文本。这对加深对农民主体性的重要作用认识和新时代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首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丽彤  李青青 《学理论》2013,(21):71-72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中,详细剖析了1848-1851年法国的阶级斗争。在该部著作中,马克思全面运用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细致分析了这场庞大的历史事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马克思对农民这个特殊阶级的分析,即使篇幅不长,但却十分准确透彻,其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这个重要的原理,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初次明确提出的。去年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也是《雾月十八日》问世一百三十周年,联系历史和现实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发展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李振海同志在《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的论文,中心内容是阐释“什么叫‘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所讲的打碎国家机器,是打碎全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还是只打碎军事官僚机器”这两个密切联系着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探讨和争论,也常常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这里,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与李振海同志不尽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白蕾 《学理论》2012,(21):106-107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的经济危机理论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周期性规律、理论本质、产生根源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以及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对于我们现时代如何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基因病。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传统经济危机的变种,对其分析不能仅停留在主观心理层面上,应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论,从资本本性和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上分析危机的本质,从而找到克服危机的根本办法。新自由主义已走进死胡同,社会主义是克服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原因的钥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周而复始运行的关键。基于这一理论,马克思揭示和创立的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对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孕育、形成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通过考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通过考察马克思晚年《古代社会史笔记》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不仅适用于阶级社会,而且也适用于无阶级社会以及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通过考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适用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纯哲学语境的理解方式使近百年来的研究者多认为《巴黎手稿》的主题思想是人道主义及异化劳动理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研究者在对《巴黎手稿》的评价中形成了成熟论和不成熟论两种代表性观点,皆与《巴黎手稿》原生态思想不一致.《巴黎手稿》原生态语境是经济哲学,"经济"内容无法绕开,主题思想是质疑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巴黎手稿》中存在诸多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的问题:费尔巴哈哲学的改造问题、人化自然辩证法问题、私有财产资本化的内在机制问题、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异化劳动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论证问题和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问题.理论缺陷的存在促使马克思继续在思想上进行探索,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篇文献一样,《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也是弥补《巴黎手稿》理论缺陷的标志性文献.  相似文献   

9.
戚青丽 《学理论》2013,(19):73-7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现象。尽管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的理论,仍具有争议性和不成熟性的缺陷,但这种理论思想却在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对前人异化理论的超越性和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性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这种争议性和不成熟性有利于打破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促进后继者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经济波动与金融波动理论固然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对象,但他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波动,始终是以商品(市场)经济波动的形式出现。这样,马克思分析的经济波动也包含着一般商品(市场)经济中共同因素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分析、关于经济危机从一般可能性变为现实可能性的研究、关于经济失衡与波动的必然性和经济平衡的偶然性、相对性的分析、关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的分析、关于产品经济条件下直接生产过程波动性的研究、关于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波动关系的研究对我们认识经济波动和金融波动的关系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对我国组建企业集团的现实意义鱼小强一、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问题的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开篇指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最普遍最一般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生产方式上占统治...  相似文献   

12.
佘树声同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三个缺环》一文中说: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提出俄国社会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对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的结论。并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的矛盾,是他思想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是对“资本主义存在普遍必然性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失落。”(见《人文杂志》1989年第一期)本文仅对上述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3.
经济管理二重性是经济管理原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阐述了这一理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时指出:“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性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8—369页)。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职能时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  相似文献   

14.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提出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在其光辉巨著《资本论》中,首次把无产阶级贫困化提到经济规律的高度,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列宁在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区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为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据此,国外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不仅表现马克思经意识形态纳入"观念上层建筑",并阐述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替身"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进一步实现了由"外在"的批判转向"内在"精细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从高高在上的天国被拉回到世俗世界中。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对“工业发达社会”的批判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玉霞 《理论探讨》2003,1(6):42-44
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社会》这两部著作中,马尔库塞通过把弗洛伊德的"爱欲论"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结合,分析当代"工业发达社会",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攻击性的社会"、"一体化的社会"、"集权主义的社会"。虽然马尔库塞在某些理论和认识上存在着欠缺,但瑕不掩瑜,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生成史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历程。马克思既把世界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把世界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走向自我瓦解的坟墓,因而《资本论》在考量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对世界历史的思考。世界历史和资本主义同时构成《资本论》的两大思想主题。可以说,不懂得《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就不懂得《资本论》的资本主义批判。当代世界依然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烙印,在此背景下,澄清《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不仅有利于打击西方学者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而且有利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政治发展理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把"国家—社会"双向关系演化视为政治发展进程重要的现实基础和逻辑依据。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科学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无法根本克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内在矛盾。所以,马克思政治哲学认为,应跳出"政治解放"的思维局限性去进一步认识政治发展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20.
如何正确认识战后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理论界对此大体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由于迅速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固定资本周转在危机周期中的物质基础作用削弱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固定资本周转作为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的作用在战后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并认为战后危机的周期性与固定资本周转年限是完全吻合的。本文拟就后一种观点谈一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