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党长期探索的成果。文章在分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思想渊源、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概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阐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新时代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创新上有五层意蕴: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丰富了社会主要矛盾学说;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新理念,拓展了"两个和解"理论;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涵,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内容,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民生问题上提出了新论断,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性理论,对深化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霞  周峰 《理论视野》2007,(10):39-42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有益经验,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理念,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则是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建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日益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4.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法宝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实现了三大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面向21世纪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次创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折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探索开拓的精神,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只有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才能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对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择优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尝试多种道路模式,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协调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方面、跨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鸿沟方面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而且彰显了世界历史意义:超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分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超越了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中大国摆脱贫穷和落后提供了范例,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发展观演进中具有集大成意义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的新体现在系统观念的辩证思维、社会工程方法论的创新应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发展理念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造性转化,必将引领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伟大光荣。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90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实践要求,以一系列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的转变.深入探索和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根本保障上不动摇,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性质不改、目标不变、动力不减、根基不动;要厚植中国特色,拓展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特色、发展模式、发展规律;要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文明新形态、发展新路径、理论新观念;要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拓展有组织、高质量、大格局的中国式现代化,从而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方向正确、特色鲜明、守正创新、持续发展的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新型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运用《毛泽东文集》(1—8卷)、《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文选》(1—3卷)、《胡锦涛文选》(1—3卷)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等重要文献作为语料库,以大数据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及其变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推动发展,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从时间序列上分别经历了“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三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由中心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帆  杨延虎 《学理论》2013,(14):1-2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遇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进而唤起生态建设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进传统消费观向文明、健康、绿色消费观和消费模式转变,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党和国家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各项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系统性治理思维,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生动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坚持系统观念完善教育现代化体系,亟须构建“动态监测——政策调适——科学督导——质量提升”的循环闭合型运行系统,整体提升政策的运行、监测、调适和执行的力度,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显示了党的建设发展思路的战略演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既体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的关系,又体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是连在一起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具有不可分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有其内在的机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中国之治”在人类历史上世所罕见的国家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部署,为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提供了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所推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概念,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治国理念的核心思想,也预示了未来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角度予以解读,并从国家运行“动力系统”和“制动系统”平衡、国家“上层制度”和“基础制度”构建、国家治理“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角度,说明国家治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认为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作为施政理念,表明了执政当局对现代政治文明核心价值的认可,表达了执政党把中国送入法治轨道的意愿和决心。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如何实现中国化现代化的任务就历史地摆在中国人的面前。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化前进方向的论述,再一次将化建设的问题凸现出来。但如果对近代以来提出的诸多化建设主张作一番考察,会发现有些主张本身脱离了中国化建设的社会背景,是悬空的讨论,缺少对化作用和地位的正确认识;有些主张则仅限于原则性的阐发,缺乏可操作性,因而难免显得空疏。本拟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化建设构建一个范式,它涵盖了中国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价值标准、指导精神、实践途径,从而避免上述缺陷。  相似文献   

15.
熊立芳 《学理论》2009,(28):1-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关键所在就是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6.
推进国家现代化是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应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明晰:现代化之于中国的首要意义在于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赢得国家独立,迎接现代化成为先进政党改变落后国家状态的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最初将现代化定义为工业化,将其作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并在探索中逐步明确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基本内涵,开启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愈加自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可以引领世界现代化前进方向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也是指导当前工作的重要方法,还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的重要构成与核心部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以人为本",科学剖析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对象与特别群体的特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牢记宗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精心谋划,科学设计好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时坚持理论创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贡献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与统一战线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制度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改革开放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对外开放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加强党的领导理论;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9.
侯启红 《学理论》2012,(13):277-278
在弘扬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反对什么,弘扬什么。在目前思想多元化的状态下,历史虚无主义是消解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服毒药。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虚无中国人民革命、建设的历史,美化殖民统治、帝、官、封统治的历史,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相似文献   

20.
柴奕 《理论与改革》2020,(3):182-18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体系建构的发展阶段。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体现着从制度建设到体系建构的发展,制度一项项建立起来是体系建构的先决条件,体系建构着眼于制度间的衔接和整合,是制度的整体效能得以彰显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启,伴随改革开放创新实践而开展,伴随进入新时代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体系建构的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制度体系建构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新的思想认识,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