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知》2006,(2):F0004-F0004
北宋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多次决口北浸,逐渐淤积成大片土地,因名“流口”。后宋军在此屯兵植柳改称柳口,金代贞祐二年(1214年)设柳口镇。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见此地杨柳青青,欣然赐名杨柳青。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京杭大运河贯通后,成为水陆交通和漕运枢纽。明嘉靖至清康熙、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4)
李泽厚的"积淀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积淀说"其实是人格结构形成的研究,主要是社会实践向个体心理转化的过程;狭义的"积淀说"涉及美的各个方面。"积淀说"是李泽厚多年思考的结果,是文化视域下的美学,是主体性研究的集中集大成者,但李先生没考虑文艺的主体间性。因此其历史局限性也不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正义认知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关于政治"自然正义"性和 "血亲正义"性的政治正义认知,虽经春秋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冲击与洗礼,却仍然被秦汉以后的政治正义认知所建构着.中国传统政治正义认知的历史建构深受早期文化的影响,其历史建构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夏商周时期关于 "时间"与"空间"的政治正义认知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以人的道德理性治世"的政治正义认知、道家"道法转关"的政治正义认知和法家"用政治囚禁社会"的政治正义认知纷呈与对峙的阶段;秦汉以后的"文士"与"官吏"合而为一的政治正义认知阶段.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进程中世界政治生态的变迁极大影响着我国人民大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当代政治观.当代政治观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内在地决定了政治观必须以人民为本位,这是我国当代政治观与西方政治观的原则分野.当代中国政治主体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大众,顶层设计与民意推动就成为当代政治观自觉建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薛鑫良 《民主》2008,(12):5-8
中南海连着宝塔山,万水千山隔不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老百姓喜吃“定心丸”。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笔者想起了当年延安儿女歌颂农村改革的陕北信天游。“一穷二白”不是社会主义延安地区(今延安市)志丹县原名保安县,是陕甘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刘志丹的故乡。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毛泽东题词)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决定将其改名为志丹县。  相似文献   

6.
纪检监察学概念不仅是纪检监察思维运动的出发点和赖以进行的基础,也是纪检监察思维过程的总结与结晶,更是当前学科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纪检监察学概念体系主要由本体概念(一级概念)、基本概念(二级概念)、一般概念(三级概念)等构成,追求公正、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学科化概念的理论创新通常有取代、创新、完善、补缺和更容五种方法,实践创新有叙事性概念、经验性概念和价值性概念创新三种情况。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纪检监察学概念,能够促进学科的规范性发展,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理论参考》2008,(7):21-22
3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我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历史方位既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坐标。百年来,通过现实方位、路径方位和目标方位三重维度,中国共产党阐释历史方位的理论内涵并进行话语建构以明确主要矛盾、革命方式和复兴方向。现实方位的话语建构通过“矛盾”话语的主体转换加以诠释,路径方位的话语建构通过“革命”话语的阶段变化加以明晰,目标方位的话语建构通过“复兴”话语的内涵演进加以阐明。对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话语建构,是研判基本国情、丰富政治话语和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步入城市社会,如何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自觉建构、完善城市正义,是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一直关注的话题。自由主义认为权利优先于善、国家中立是建构城市正义的根本,而社群主义则强调培养共同善,致力于塑造政治共同体。这两者看似对立的观点背后其实分享着共同的逻辑:即用同一性否认或压制差异。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城市的天然属性,是理解城市的根本前提,没有对差异问题的合理应对,就没有城市正义。在当代中国境遇中,建构差异的城市正义,需要处理好城市正义感的个体伸张与普遍唤醒、城市差异性的宏观建构与微观推进和城市公共性的顶层设计与集体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的活力被进一步释放出来,但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社会运行风险指数攀升。时代的变迁需要制度的持续创新,同样,发展衍生的矛盾也需要用发展的思维来解决。因此,在施政中政府应重新审视现行治理思维,解放思想,推进治理理念的升级与制度建构,以民生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浩亮 《民主》2007,(11):25-27
江苏省常熟市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北滨长江,南望太湖,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物遗存,众多的历史名人,独特的古城格局,使得天独厚的常熟赢得"江南第一都市"的美誉。常熟,又名琴川,因城内有七条平行的河流,状如古琴七弦而得名,历经千年沧桑,天传史成,至今基本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城市格局,山水城融为一体,形成"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地域形态。  相似文献   

12.
张树平 《政治学研究》2022,(1):142-155+160
历史政治学是中国政治学学科主体自觉和方法论反思的结果。在中国政治学方法论多元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方法论之争的背景下,围绕如何更为有效地理解中国、解释中国,历史政治学逐渐成长为一种具有理论雄心和学科抱负的方法论主张和学术潮流。历史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研究起点在于经验,经验的时空属性预置了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中的“历史研究”路径。对于包括历史政治学在内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来说,经验-历史基础上的逻辑呈现是社会理论建构的关键。经验、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决定了历史政治学作为批判实证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和学术定位,同时也决定了其可能的成就与可能的风险。三年来,历史政治学在政治学概念创制和政治学议题拓展上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在实现(历史)政治学理论建构中“批判的自我呈现”一面尚待进一步努力。历史政治学发展中潜藏的风险源自于历史政治学与其经验基础的剥离,所以,从方法论上防范历史对经验的疏离以及逻辑对历史的疏离,重建经验世界的完整性、历史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世界的自洽性成为历史政治学后续发展的关键。从恢复和重建历史政治学理论建构与其经验基础的方法论通道的角度来说,“古典政治学”和“进程政治学”是历史政治学未来发展中较具...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作为近代中国内生的民主形式,不是按照某种民主理想和民主模式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救亡与启蒙的实践中应对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遵守救亡与启蒙的内在逻辑,领导各革命阶级和民主党派团结救亡、民主合作,把协商民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统一起来,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形塑“现代的我们”为任务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传统的我们”对迈向现代的阻碍以及“现代的他者”对“我群认同”的消解。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认同建构中具有“桎梏”和“资源”并存的复杂特性。本文以政治认同建构的任务逻辑、资源逻辑和期待逻辑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977幅政治宣传画为资料对政治认同建构中传统文化呈现的特征与逻辑进行探索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并未突出呈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宣传画中,生活实践领域的物质寓意类符号较多呈现,传统文化的国族资源彰显,调动回应公众对物质生活的期待是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体现历史标识和精神品格的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逐渐增多。新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建构应关注认同的人文属性与心理机制,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更“合情入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塑“现代的我们”过程中的建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15.
问题困境与主体建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导致城市边缘区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由于相应社会保障的缺位与农民城市适应性的滞后,常常引发大规模的纠纷与冲突。我国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与主张,由于忽略了边缘区土地问题的复杂性而缺乏建构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社会保障实施主体的角色定位来实现利益分配与责任分担制度的合理构建,为制度公平保证城市化发展效率提供一种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格局、文明交流和生态体系等方面存在逻辑关联。因此,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切入点,倡导建构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乡村是干预程度较低的自我管理,秩序以内生为主.自清末以来国家权力日益深入乡村,但持续不断的变革切断了乡村社会的内在联系,国家权力的全面进入并没能实现乡村社会的良好秩序,基于我国乡村政治发展史的分析,目前,乡村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需要制度建设与乡村自治力量的互动与协同.  相似文献   

18.
漫长的上古时代是人类初步认识自我的童年时期,人类早期建构的性别文化是单向女性的,这种单向的性别文化造就了女性的女神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儒学为理论基石的、构筑精致的、典型东方父权制中的性别关系和性别结构伴随着女性地位的历史演变而建构起来。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锁,桎梏着中国女性的发展。而且随着这种文化的发达和完善,对女性的压迫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们不断被封建性别文化异化,以致失去尊严、失去独立人格,甚至变成了男性权利的客体(物)。  相似文献   

19.
自由和平等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理念。随着现代性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方式不断展开,现代政治逐渐分化出建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方法论。建构主义以个体为基础对应然的自由和平等之原则进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则从历史和"类"的角度对自由和平等的历史合理性以及实现路径进行"解释"。从结果来看,对二者关系的建构主义解读使二者陷入抽象化和形式化,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则使其回归真实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学者投身对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的研究,凭借丰硕的成果,促成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复兴。但是在复兴的背后,一直存在提升研究层次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近年来变得尤为迫切。陈新夏教授的《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于2013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重大进展,对于学界30多年的人学探索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该书提出唯物史观有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