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虚化丑化,以"四个自信"讲清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贯通历史与现实;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的本来面目,以"六个不能"作为评价党的历史人物的标准,不断深化党史国史研究。学习习近平关于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和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坚持"两个维护",加强监督机制,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同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重评"历史"、还原"历史的名义迅速蔓延,其传播形式更加隐蔽化,传播内容更具虚伪化,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给青年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传播进行治理,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实施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提升青年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正向成长。  相似文献   

3.
舒涛 《世纪桥》2024,(1):42-4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今社会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由以往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历史虚无主义转变成为具有“软性”特点的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和颠覆历史,冲击主流价值观,破坏舆论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应认清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及本质,增强辨识能力,防范其危害;强化理论学习,坚持唯物史观,筑牢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防线;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呈现泛滥之势。"戏说"历史,"重新评价"革命英雄人物,宣称马克思主义为"历史虚无主义"等,都给大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高校党委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扎实抓好主题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从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罗旭 《探索》2012,(4):188-192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舆论领袖是网络舆论的主要"把关者"、"加工者"、"扩散者"和"引导者",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枢纽。其演进主要源于"沉默的螺旋"和"群体极化"效应,对他们加以有效引导和管理可以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性和理智性,维护网络舆情和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陈宗章 《探索》2020,(3):170-178
"思想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旨在深刻把握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结构和发展动态,以期发现"思想问题"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反转"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现象,在全面把握其内涵、过程、形态和模式的基础上,运用"思想分析"的方法对"网络舆论反转"现象进行专业化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方式。在"网络舆论反转"现象中,舆论参与者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三个主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主体层面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管理层面上把思想分析和引导融入网络信息治理的全过程,在教育层面上不断提高网络媒体人和广大网民的网络素养,以积极应对各种"思想问题",打造良性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政府治理的前提是公民舆论权的确认与维护,这是基于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作共生的关系决定的。网络虚拟世界也会出现失灵,政府介入治理面临政治限制、管理成本限制、技术限制与法律限制等,这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了边限选择。网络舆论生态话治理要确立对话协商新机制,进行广泛社会动员,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张甲秀 《前线》2022,(1):40-42
历史虚无主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历经多次演变,从个体人物、历史结论、某个历史时期、某一方针政策、发展道路等方面入手,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虚无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对策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强化舆论监管,不给历史虚无主义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直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维护好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紧迫任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利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科学革命观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去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危害;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术实践话语、媒体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不断研究和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不断地变换表现形式表达诉求,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前,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引历史学的科学品格,深化高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历史学科建设,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善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构筑起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认知,有效预防与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1.
王福强 《求实》2020,(1):98-108,M0006
当前乡村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实施实效不彰,"弹性"执行现象多发。对此,学界有政策不完备论、街头官僚论、地方性知识论和府际关系论等几种解释,但都存在不足。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从乡村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的运行实际出发,探究了实践中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的多种"弹性运作"表现及实施机制,揭示出基层政治运行中存在的治理逻辑、政绩逻辑。分析表明,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嵌入行政"是导致乡村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执行出现"目标替代"及"弹性运作"的根本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社会思潮中引导民心、决定社会舆论走向的能力。网络技术的扩展、网络社会的民粹化走向及个别地方意识形态工作的虚化、弱化、仪式化,导致碎片化网络舆情逐渐占据社会舆情场,甚至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被碎片化网络舆情“牵着走”的混乱局面。泛滥的网络舆情催生“鸡毛蒜皮效应”、“长尾效应”“羊群效应”“晕轮效应”和“尺蠖效应”,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丧失话语权的风险。网络时代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已迫在眉睫,需要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控制舆情事件并进行专业化处理、加强网络舆情有效预判和政策的合理统筹等。  相似文献   

13.
胡重明 《求实》2020,(1):49-61,M0004,M0005
社会治理历史变迁的宏观结构研究往往难以确切澄清观察的对象和层次,且在重视权力等关键参数的同时较少关注历史故事中那些未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从"技术-权力"分析出发,以典型组织模式的两次重要转型为切入点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研究可见:改革开放前后从"枫桥经验"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转型,不仅表明了"国家管控"向着"社会管理"的跃迁,也意味着以权力结构的调整为组织技术核心的革新不断拓展空间。这种权力对技术的"解制"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又转向技术对权力的"赋能",在"平台驱动的全科网格"中推动了权力结构的矩阵化、扁平化,提升了政社合作的水平,呈现了地方行动者如何在特殊历史场域中突破理念和资源的限制,不断创造治理变革的可能性。当然,为进一步改善对历史的理论研究并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实践提供价值,审慎爬梳史实,将宏观结构分析与中微观分析相结合,完善对不同阶段社会治理的组织属性的认知,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格化管理不仅是地方实践热点,也是我国学术研究热点之一。基于对既有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网格化管理实践逐渐走上了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发展轨道,并已成为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重要政策工具;随着实践的发展,网格化管理研究主题不断被扩展与细化,研究话语逐渐从管理话语体系转向了治理话语体系,研究议题的设置深受地方实践与国家政策话语的影响;作为一种行政主导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网格化管理虽然在权力下沉、资源整合、清晰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强烈的技术化与行政化属性,不仅不利于社区自治力量的成长,而且还暗含着基层治理的"内卷化"风险;网格化治理与网络化治理是当前学界重点讨论的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综合运用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与经验层面进行全方位学理分析,以期能够用丰富的经验材料与事实证据讲好中国基层治理故事,最终生产出能够指导社会发展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以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一种特殊政权形式。它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也是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广泛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民主政权。其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依靠工农、民主执政、多党合作等丰富历史经验,对于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一般的网络舆情主体之诉求指向,少数民族公众在网络舆情危机中体现的意愿、诉求、指向等态度与情绪,大都集中于利益表达、社会抗议、行为动员三个方面。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中的主体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主体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更为明显;参与主体成分的多元性特征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与支柱,是地方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和谐的重保障。而实践中依然存在地方政府以民为本行政理念缺乏、行政行为不规范、价值取向有时背离公共利益等现象,究其原因主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及政府自身因素的影响。公共治理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提高政策可信度;规范地方政府治理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引导社会组织合理发展,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8.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全新理论命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历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坚实的制度支撑、规范的运作机制、具体的程序设计,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形态,既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显著特色,也彰显了具体民主形式中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与实践的平衡中,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政治生活向往的需要,有目标、有步骤、有重点地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9.
西方政府再造的政治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以民主治理为目标的政府再造运动理论的意涵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政府再造运动理论的意涵是建立在自利假定基础上的,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理论。这种理论的最基本假定是众多个性的狭义的自利集合可以充分地接近公共利益。为了说明再造运动固有理论假定的重要性,先要考虑再造的三个要素,即市场模型,顾客服务和企业家精神,然后分析自利假定的意涵,指出自利假定是对民主的公民资格,公民参与和公共利益的否定,这一理论虽然偏离了现代国家民主治理的目标,但对基于众多个体的狭义自利的集合接近于公共利益的政治理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公众讨论、参与和监督政治活动的积极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成为这一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形成了基于社会舆论对政治系统的压力,促使其接受网络舆论并作出反应。积极探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征,能够促使政府构建科学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