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一条线"外交战略客观上是特定的国际环境的产物,主观上是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重新认识而对外交战略进行调整的结果.这一外交战略的实施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些都为我国在新时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边倒"外交战略就是实行联合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反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战略方针,这一外交战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针对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高度对立的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作出的一项对外战略决策."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实施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些都为中国新时期实行的以"不结盟"为特征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5,(5)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具体的外交布局和政策落实方面展示出一些不同以往的与时俱进,包括合法国家利益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指导性地位愈加凸显;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党中央处理中美关系的新思路;"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经略周边的外交新战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带来了安全外交的新形势。这些外交政策的与时俱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塑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外交"新常态"。  相似文献   

4.
人民来信     
《学习导报》2013,(2):30
善听杂音。中国有句老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然而,老话不老,至今仍值得人们深思。此话的意思是告诉人们遇事要冷静,要多听"杂音",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失误。所谓"杂音"是指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杂音"是一个复合概念。人上一百,心态各异,同一件事情,由于利益不同,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杂音"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但它体现着时代的呼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总是存在着一些噪音杂音,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质疑和责难中国现在搞的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有人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一类是蓄意宣扬和兜售各种"改革药方",试图诱导我国改革开放"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针对这些噪音杂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弄清楚我国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6.
《前线》2014,(11)
<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高举"改革"的旗帜,谋求国内发展的可持续、国际环境的可塑造,外交行为的"有所作为"战略开始显现。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外交布局框架予以接纳并进行了充实完善,内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呈现新气象。这些外交实践可以总结为:"周边是支撑,大国是重点,多边是路径,发展中国家是后盾,公共外交是补充。"更加重视周边外交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  相似文献   

7.
正《环球时报》2月3日刊登张贵洪的文章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不仅是对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巨大挑战,也是对中国外交特别是应急外交的一次考验。文章说,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此前,已有一些国家宣布从中国撤侨,也有外国航空公司暂停或减少往返中国的航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4,(6):64-64
《人民日报》日前刊登李济沧的文章说,曾几何时,在一些干部的思想认识中有这样一种误区:霸道就是魄力。这些干部表现强势,凡事喜欢自己说了算,容不得一点批评和杂音。而一些上级部门和领导也认为这样的干部固然有缺点,但也是“有魄力”的干部,是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  相似文献   

9.
沙祖康,江苏宜兴人,多边外交谈判高手,著名外交、军控专家。"沙铁嘴"、"沙将军"、"外交斗士"、"硬骨头"、"工作狂"、"外交三宝"之一……所有这些,都是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外交官沙祖康前些年的别称。在1993年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中,他与美国调查组斗智斗勇,让美国政府掉入自己挖掘的一个又一个尴尬的陷阱,伸张了正义,揭露了美国践踏国际法的霸权嘴脸。  相似文献   

10.
杨扬 《唯实》2008,3(4):4-7
政党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为发展政党外交提供的基本思路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以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为契机,推动政党外交的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原则;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发展同各国政党的友好关系;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同时兼顾国际利益。这些基本思路对于推动我国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石蓉蓉 《理论学刊》2015,(3):112-117
王韬的近代外交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启蒙和开拓意义,而其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近代性和启蒙性的内容,较集中地见于他在《循环日报》上所发表的多篇政论文章中。王韬近代外交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华夷观的突破,以及以此为基础所提出的外交"以自强为本"、以"和"与"法"为原则、以"势"与"力"为核心等的观点与论述之中。对这些内容加以梳理和探讨,是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和评价王韬近代外交思想之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长时间以来,"夫人外交"一直在中国外交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领导人的夫人们,也展示了中国外交的"软实力"。张茜:新中国"夫人外交"第一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活动中,中国面临着尴尬的"夫人外交"困局。一些国家领导人访华都带夫人一起来,而中国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夫人参与接待,常常是临时拉人,接待工作效果不佳,甚至被认为是对妇女不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陈毅动员夫人张茜出来,专门做外交工作和夫人工作。张茜作为中国外长夫人的第一次外事活动,是代表陈毅出席招待各国驻华使节和经济代表团的宴会。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如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等观念影响下,一段时间出现了热衷揭秘、野史走红的现象。有报刊登文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称赞和认可声中,也出现了一些"杂音"。这些人声称,揭秘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有助于全面了解历史。对于这些声音,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任何历史都有一些规律。例如,有正史必有野史,而且相比正史,那些看似绘声绘色的历史揭秘、奇闻轶事似乎更能挑动读者神经,让读者更感兴趣。例如,我们曾有陈寿的《三国志》,也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前者是  相似文献   

14.
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研究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过去十年,伴随着国内外一些关键史料的发掘披露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特别是中国的稳步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研究更加受到关注,并由此形成了一批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关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成因,学术界主要观点是,"一边倒"是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考虑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中立政策不可行的战略权衡、以及中共对国际形势特别是中美苏三国内外政治交互作用综合评估的结果等多种因素。关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基本内涵,学术界较为集中地从"结盟"和"独立自主"两个视角来进行探讨和研究。关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评价,学术界主要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党史文汇》2004,(5):16-17
周恩来总理在主持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中常常讲到"外交无小事".的确,外交工作事关国家利益,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容不得任何的大意和疏忽.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一些因工作失误造成的事故,发生在"文革"期间的"雅典事件",就在当时的外交界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16.
刘歌 《理论导报》2014,(9):62-63
正虽然已从外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好几年,但李肇星从未远离公众视线。让我们倾听李肇星讲述的外交人生。生命中的外交印记李肇星说,最初竟是误打误撞才入了外交这一行。"我小时候家里穷,10岁时,才第一次看到汽车。"回忆往事他感慨不已,"我当时就想,长大后要当一名汽车司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理想。""第二个理想,是做记者。"李肇星说,从1953年读中学开始,自己几乎天天看《人民日报》,也一直梦想着当记者,直到进了外交部,每  相似文献   

17.
正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第15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谈了对国际形势的看法。按照毛泽东的定性,这些观点"作为一些看法提供给各位,供观察国际形势时采用"。这篇讲话被收录在1994年出版的《毛泽东外交文选》中,体现了毛泽东观察形势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毛泽东在判断形势走向的时候讲了8个观点,其中有5条值得细读。一是"谁怕谁多一点"。当时很  相似文献   

18.
正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以外交事业为主要活动的学术流派,相传由鬼谷子创立。《汉书·艺文志》中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所谓行人之官,是指周代官僚系统中掌管外交礼仪的官员。他们负责接待各国不同等级的使者和宾客,以维护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和睦。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分管外交工作26年,直到他逝世,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其中对日外交,是众多国家中的"一个典型"。"灵活性":多领域、多层次的互动发展1949年,周恩来曾说,"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但是现在还做不到"。周恩来担任总理职务2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兼任外交部长,为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朝鲜战争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1972年尼克松访问北京,给两国一些长期关心中美关系的人们增添了几多感慨。例如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说,朝鲜战争初期,因想以一己之力避免中美对抗而与美国人联系,以至于被定性为"坏分子"的学者张东荪,在1973年去世前激动地自语道:"中美不能对抗,还是我对!"因此有人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外交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