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服务于政党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的过程。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展现出三个层面的制度优势,即多党合作、利益代表、民主协商。进而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巨大效能,即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并通过领导、合作、协商及监督等四大机制的相互作用予以保障,从而彰显出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效能机理。  相似文献   

2.
王鹏 《求知》2020,(1):22-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对于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制度意识、强化制度执行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党内法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这意涵着党内法规不仅对政党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效能。通过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效力,实现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良性互动,是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基本逻辑。在深入分析党内法规执行逻辑和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党内法规制度质量等路径,进而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而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强力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大量繁重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任务很难完全按照设计者的理性预期推进实施,而当这种系统的制度规划通过压力型体制落实与执行时,又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形式主义问题。就此而言,一项制度要想成为具有优势的制度,制度优势要想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必须对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落实机制本身进行审视,推进设计机制和落实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05-112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其内嵌于中国国家治理之中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有着复杂的内在机理,既需要制度支撑,也需要组织载体。民主集中制是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决策原则,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制度内核,同时为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提供强大的组织支撑,集中体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中国逻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构建"一核多元"的国家治理模式,贯彻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治理理念,提高以执政治国为重点的国家治理能力,健全强化制度执行的国家治理监督体系,是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实践启示我们,防震减灾立法应当注重法律机制的完善、法律条文的细化,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防震减灾立法应当做到:完善预防机制,建立地震的官方观测、预报与民间观测、预报相结合的体制;促进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建立救灾款物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于救灾物资的法律监管、审计监督、行政检查等.此外,还应当提高震后建筑物的重建标准,强化建筑标准的执行,加强对于救灾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同时,应当加快相关配套法律的完善,建立较系统的防震减灾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原因可能很多,但从制度机理的角度分析,主要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成,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制度保证.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不直接带来治理效能,只有借助制度改革和创新,将制度势能转化为制度性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优性,进而实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目标.于是,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行政决策风险是政府行为风险的首要来源,防范行政决策风险的重要途径即风险评估。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加强和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应当加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执行力和责任追究力度,用评估后的执行情况来评判和倒逼风险评估机制,通过设置反方制度来扩大和延伸决策风险评估的作用,更加注重从宏观体制层面防范决策风险。  相似文献   

9.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遵循。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能够展现制度根本优势而优化治理结构,能够提升制度执行能力而优化治理功能,能够促使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充分结合以及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有效互动,从而整体上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遵循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一实践取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依托由最大优势和显著优势共同构成的制度基础、由制度完善和现实发展共同构成的价值基础、由治理经验和主体创造共同构成的实践基础,坚持科学的实践进路,突出治理实践这一关键环节,通过"三个阶段"推进实践过程,基于十三个"坚持和完善"把握任务重点,不断实现制度优势更好向治理效能转化。  相似文献   

10.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处理好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利以及监督权力的配置和制衡关系。可充分借鉴早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经验,从决策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和民主监督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指明国有企业“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这一论断对于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要不断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目前国有企业正在深入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一部分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改变了长期以来企业资产全…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政府行政机构的要求,结合行政学的相关原理,从三方面谈谈督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和具体举措:管理机构如何设置、各级督察机构相互关系如何确定、各级督察机构内部实施何种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力彰显了中国政治和制度优势。政治体系的相关制度要素通过影响减贫政策定位、演进、执行和扩展等环节而转化为减贫效能。在政策定位环节,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决定了摆脱贫困是国家治理的优先议程,规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减贫理念。在政策演进环节,实事求是的决策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减贫政策,民主集中的决策体制确保了减贫政策科学精准,而改革创新的治理优势推动了减贫政策与时俱进。在政策执行环节,中国发挥党政治理结构优势,通过党的政治领导和协同联动,形成了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中心,多边主体参与其中的政策执行结构,确保了减贫政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和内外联动。在政策扩展环节,为解决扶贫人员和资源短缺问题,中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减贫政策扩展到全社会。从政治体系视角阐明中国减贫的制度逻辑,为理解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是体现全局性、系统性的综合问题,有各种复杂关系需要从制度层面上予以规范。从历史经验来看,党的组织体系和领导能力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最为倚重的工作方法,也是以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党对制度建设根本原则的把握,规范和引导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同时建立党领导制度创新的有效机制,把党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才能够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数字政府建设是数字技术嵌入政府治理,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动态过程。至于什么是成熟的数字政府,各界认识尚未统一。现有评估多是“完成式”的事后检验,缺乏“将来式”的目标指引,因地制宜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需要简单通用的参照系。基于区块链信任的“制度—效能”转化框架,较好地分析了制度执行中的信任问题,以此为指导构建制度优势、运行机制、技术支撑和数据治理为主的数字政府成熟度分析框架。根据其中四要素的生成逻辑,以D市大数据指挥中心场景化应用为例,探讨分层级、分阶段设定目标来消除现有困境的实践路径,可以以执行有力、机制有效、技术可靠与效能可见为方向,多措并举、循序渐进提升各级数字政府成熟度。  相似文献   

16.
一、深圳特区现行纪检监察体制的主要缺陷深圳特区现行纪检监察体制从总体上看,仍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高度集权的监督体制。主要有四点缺陷:一是领导制度不完善,监督主客体错位。各级纪委对同级党委来说,既是监督主体,又是被领导对象,缺乏实施平行监督的外在性、平等性和独立性。各级监察机关作为同级行政领导机关下属工作部门,对后者的监督只能由上级监察机关行使,由于受到时空限制,监督效能很低。二是监督权力配置不适当,职责与权力不统一。各级纪委对涉及同级党委成员及有关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在立案、调查和处理等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利益代表上体现的"人民性",在政党关系上体现的"合作性",在决策功能上体现的"民主性"是其独有的"三大"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完善协商民主机制为依托激发和吸纳各方共治,以坚持法治精神为引导巩固和维护依法治理格局。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立足三重维度、定向发力,不断增强党的人民利益代表性、巩固和发展和谐的政党关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8.
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要求贯穿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建立和创新一系列党政管理制度、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从而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13-118
在党和政府的长期探索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及实践优势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式。从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在实践中具有执行环境和谐稳定、执行方案科学民主、执行主体协同高效、执行对象合作参与的优势。从制度逻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政策执行优势产生的根本基石,党领导决策和行政体制是政策执行优势发挥的基本保证,政府执行的体制和机制是政策执行优势运作的重要安排。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社会治理及创新实践应遵循行政法治理念,行政法治的发展也必须积极回应社会治理创新的需求,为之提供相应的理念和制度保障。当前,政府社会治理在观念、主体、手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存在一些与行政法治不相适应的问题。破解之道在于加强行政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强化相关理论的适应性,体现社会治理观念的创新;修正"行政主体"理论,重塑"国家—社会—公民"的关系,反映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完善行政程序制度,构建参与式行政模式,搭建社会治理公众监督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应急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监督体系,保证社会纠纷化解机制的良性运作与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