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使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的精神承继与创新发展,二者的内在同一性主要体现在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蕴含了共同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共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新时代要求,主要凸显了四个层面的实践逻辑,一是更加丰富了党服务人民的内涵;二是更加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三是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人民被赋予了更宽泛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迈向新征程的奋斗起点与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当中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新征程上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进入新时代,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3.
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篇贯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变化,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共享改革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生动证明,以人民为中心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4月14日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归根结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最核心的就是要促进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避免两极分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了这个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直接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是党在新时代的执政观。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书共19个专题,将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段重要论述有三个基本点:人民是历  相似文献   

8.
“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属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范畴,二者辩证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旨在解决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绝非要抛弃、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而是强调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立场,进而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规避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市场过度逐利化倾向。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统一,前者规定后者的根本价值遵循,彰显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取向;后者则为前者奠定强大物质基础,而且其本质上就是对前者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通"最后一公里",克服"末梢堵塞",必须强化基层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同时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健全体制机制,保证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11.
《前线》2016,(7)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追求,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再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终极关切始终不渝,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一脉相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要求,也是贯穿"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一根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目的、过程、结果的有机统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获得感和幸福感层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理解和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群众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梳理习近平系列讲话,可以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已经形成严谨的逻辑体系,具体包括根基论、立场论、主体论、方法论。其中,根基论是最基本的逻辑底座,立场论是建立在根基论的基础上,正是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既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在践行群众观的同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相似文献   

14.
罗锐 《学习月刊》2021,(2):27-29
人类社会始终存在但又长期被人类自身及各类思想体系忽视且遗忘的主体——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第一次得到彻底的正视、科学的认识及深刻的阐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最新形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发展思想坚实地根植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地,明确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突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散透着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执政宗旨和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加强高校大学生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性质决定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把党的正确主张贯彻到大学生自觉行动上来,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力量。  相似文献   

16.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概念,党的十九大并将这一提法写入报告。因此,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具有重大意义。总体而言,"以人民为中心"指向三个维度:第一,作为价值立场的"以人民为中心",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第二,作为发展思想的"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原则;第三,作为行动逻辑的"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8.
任亚周 《世纪桥》2020,(1):80-82,96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精准扶贫是在新时代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精准扶贫"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辨析,阐释了精准扶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包括:精准扶贫政策的着力点是实现民生保障、重视人民精神修养的提升、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纵观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激活了人民的力量,改革开放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历史逻辑的精准概括。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立场,是贯穿于"五位一体"建设的价值主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注和解放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立场,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指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框架,开辟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径,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