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德育内化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不仅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肩负着学生德育内化的重任。长期以来,由于受评价方式的制约,在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教学,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德育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强化和完善大学德育内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制高点是大学教育。大学德育的对象是智商较高、思想活跃的群体 ,要使德育深入人心 ,必须强化和完善德育内化的机制。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新的德育观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加强师德建设 ,把德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要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论音乐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的德育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的能力。它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生活、学习情趣,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引起共鸣,使其逐渐变得健康、高尚,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易玉梅 《湖湘论坛》2007,20(4):43-44
道德内化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使之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论德育的内化过程与教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认知内化是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个受教主体对道德知识的接收、选择、接受和内化的发展过程 ,其本质是德育内外因有效作用的结果。道德教化的一切有效策略都要基于对这一关系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6.
关于知识内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化的范围较广,这里讨论知识的内化问题。内化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范围,对于直接的教育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知识内化的特征所谓内化,是教育或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形成人的内在素质的一部分的过程,包括形成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在编辑工作中,选择社会道德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地位,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并自觉地按照编辑道德要求办事,是编辑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分析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制约因素和固有矛盾,并揭示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对提高编辑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依据孔子的相关言行,本文分析了孔子关于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品德构成要素的相关论述,并对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进行了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9.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的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为都具有公共性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公共道德规范的约束。然而,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要真正发挥规范和调节作用,离不开公民对它的服膺和认同,以及在服膺和认同基础上的内化和由内化而形成的公共德性。而就公民的公共德性的内容而论,它理当包含三个层次,即敬畏之德、捍卫之德和革新之德。这三个层次既是依次递增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1.
王仕民 《青年探索》2005,1(4):44-46
德育文化的政治功能就是指德育通过文化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导向作用、保证作用、服务作用、稳定作用、协调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与社会环境的优劣状况密不可分,未成年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社会教育相互影响、作用和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固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内化与外化彼此结合、互动的过程,是外部的社会道德规范逐渐为广大未成年人所内化的过程。结合本刊与温州市文明办在浙江温州联合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论坛,特别推出本期策划,希望为进一步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德育的低效甚至是失效问题更是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思考的重心之一。尽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高校的德育功效偏低,主要现状是学生对德育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有一种疏离、冷漠,甚至逆反的心理,德育要求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认真对德育低效的根源进行深刻的反思,剖开层层现象,深入研究问题的核心,我们认为:对德育理想的片面坚守和对理想德育的迷失是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6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台湾发起的一项社会改造运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且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背景.该运动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上看,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集体性维权群体性事件、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因族际关系和宗教而成的群体性事件三种。从成因角度看,引发和造成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可从社会心理、利益矛盾、社会政策、政府行政等角度分析,其核心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张力平衡。关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对策,本文从构建服务型政府,培育公民意识,建立健全预防和应急机制,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合作治理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学校德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隐性德育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斌 《前沿》2002,(11):105-107
随着德育现代理论的发展 ,隐性德育文化已成为德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在对高校德育实践理性深化的基础上 ,阐述了隐性德育文化的内容及特征 ,论证了隐性德育文化建设的原则 ,揭示了隐性德育文化发挥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研实 《中国妇运》2004,(7):29-32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一直是我国实现妇女解放、推进男女平等的指导思想。经过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概括和实践创新,内涵不断丰富,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也更加明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妇女运动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推动男女平等的进程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当前,男女平等问题得到各方面研究力量的高度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就其中几个基本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一、关于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的关系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仍然存在妇女解…  相似文献   

20.
周伟 《青年论坛》2002,(1):75-76
本文就有关大学学生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 :大学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本任务 ;学生工作者本质上是教师 ;学生工作的根本精神是牺牲奉献 ;学生工作本质上是服务 ;学生工作最基本的原则是正面疏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