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 何叔衡(1876-1935),湖南省宁乡人。1914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并成为挚友,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并任执行委员长,1920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发起成立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  相似文献   

2.
《湘潮》1986,(5)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烈士的故居在宁乡县城西七十多公里的沙田乡长冲村杓子冲。何叔衡同志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故居是一所砖瓦木质结构的普通农家房舍,坐东朝西,共有平房二十三间。平头槽门,土砖围墙。头门正中悬匾额一块,上书“何叔衡烈士故居”,落款是:“廖沫沙敏书。”槽门内是地坪,两边有走廊,正堂屋门上有一九五○年当地人民献给的“开国元勋’四字匾额。  相似文献   

3.
说起"青天",多数人的脑海中会首先浮现出包拯、海瑞等刚正不阿、体恤民情、为民做主的古代官员形象。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会知道,党的历史上也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何青天",他是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中央苏区时期被誉为"反腐先锋"的何叔衡。何叔衡出生于腐朽的清王朝时代,身为秀才却行革命之举。他孜孜不倦,为求新学,37岁再次步入课堂学习。五四运动中,他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四处奔走组织动员力量,促成驱张斗争取得胜利。他不吝拿出微薄积蓄创办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留学归来,他投身苏区反腐斗争,营造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好局面。花甲之年,他服从命令留守苏区继续战斗不幸牺牲,践行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长汀考察工作,专门前往濯田镇梅迳村瞻仰何叔衡烈士纪念碑。今年是何叔衡牺牲85周年,以此撰文纪念,主要是学习和感悟他"刚正不阿、埋头苦干;铁骨铮铮、鞠躬尽瘁"的初心品质。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何叔衡的牺牲时间问题。原一般都认为是1935年3月24日。现根据原福建省保安十四团团长钟绍葵当年向驻龙岩区司令官李默庵报告长汀水口之役经过情形时的电文,以及为报功请奖给驻闽第二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的报告等原始材料中所写的日期来看,其牺牲的确切时间应是1935年2月26日下午。二、关于何叔衡究竟是怎样牺牲的问题.根据报告中所描述的情形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历史事实:①何叔衡牺牲地点,是在渡过汀江后“露潭以东五里许之高山上”,而不是象过去所认定的那样。是由于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来到了水口附近的小径村休息吃饭的时候被敌人包围了。②何叔衡的牺牲是在突  相似文献   

5.
苗体君 《党史纵览》2011,(12):10-13
一提起何叔衡,国人立即就会想到他是新民学会骨干会员、长沙早期党组织主要成员、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革命烈士。1913年,同时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何叔衡与毛泽东因为志趣相投,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十分尊重何叔衡,特别欣赏何叔衡办事热忱的性格,并用这样的话来高度概括何叔衡的完美人格:“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  相似文献   

6.
《湘潮》1986,(2)
去年在怀念何叔衡同志英勇牺牲五十周年的时候,何叔衡烈士的女儿何实嗣同志向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何叔衡烈士故居赠送了熊瑾玎同志生前送给她的一张条幅。这张条幅是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三日熊  相似文献   

7.
《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刊登了《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1929年12月31日),同时编者写有“信由何地寄往何地,尚待考证”、“‘张同志’,未详,尚待考证”两个脚注。笔者试对以上两个问题、何叔衡为什么要给董必武写信及信的内容作以下考证。何叔衡1929年12月26日给董必武写信,是缘于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两次听了张国焘关于建党初期情况的讲课后而写的(一)1929年,何叔衡和张国焘都在莫斯科。《中共党史简明词典》有关“何叔衡”词条中的说明是:“(他)1928年赴苏联学习。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①(另《中国现…  相似文献   

8.
正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留在了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11日,他在福建上杭被捕牺牲。何叔衡为人正直,对党赤胆忠心,虽然,他在党的时间不长,但他对我党的贡献却很大,是一位深受毛泽东敬重的革命家。红色政权的首任"最高检察长"何叔衡,1876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何叔衡和毛泽东相识于长沙,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1921年7月,两人一起奔赴上海,参加了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提名何叔衡担任工农检察部长 何叔衡,1876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21年7月,与毛泽东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一大”召开之后,毛泽东和何叔衡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北伐军占领湖南后,何叔衡公开了身份,一面担任《民报》馆长宣传革命,一面在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刘爱生 《世纪桥》2011,(22):30-33
一、从晚清秀才到革命家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构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丧母,七岁开始放牛、割草、砍柴。在12岁以后的十多年里,何叔衡一直过着边读书边耕田的生活。1902年,26岁的何叔衡遵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秀才。  相似文献   

11.
李丽 《党史文汇》2018,(7):32-35
正毛泽东和何叔衡相差17岁,但他们相知相交。他们的同学、朋友形容两人的友谊说:"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这对湖南第一师范的忘年密友成为中共湖南党组织的最早创始人,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在历史上谱就了一曲昂扬奋进的壮歌。相识相知何叔衡(1876—1935),湖南宁乡县黄涓乡杓子冲(今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何父对他十分看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他也十  相似文献   

12.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毛泽东、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一大。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宁乡,参加一大时,他已45岁,是13位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但他  相似文献   

13.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这是何叔衡改编自陆游的一首诗,"忘家客"也是他一生革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1876年,何叔衡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秀才,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种田、教书.1913年,已经37岁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最好的朋友.第一师范结业后,何叔衡先后在长沙楚怡学校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同时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活动.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  相似文献   

14.
苗体君 《世纪桥》2006,(7):41-45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之一。但最近阅读“一大”代表张国焘撰写的《我的回忆》一书上册时,发现书中否定何叔衡的“一大”代表的资格。张国焘在书中写道:“湖南代表是毛泽东与何叔衡。何叔衡是一个读线装书的年长朋友,常常张开大嘴,说话表情都很吃力,对马克思主义懂得最少,但显出一股诚  相似文献   

15.
何叔衡肃贪     
1991年11月,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座谈会上,一位苏区检察官公正无私的“铁包公”形象,在许多熟悉他的老红军、老干部心中发出深深的共鸣;他是一位公仆,一个典型的共产党人代表;他俭朴、勤奋、认真,特别对党和苏维埃政府里存在的贪污腐化现象深恶痛绝,铁面无情,人们都尊称他是“铁包公”。他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  相似文献   

16.
何立波 《党史博采》2011,(1):56-59,61
在中共早期党史上,易礼容是一位重要人物。他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1920年与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长沙文化书社,1921年参与在湖南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和毛泽东、何叔衡同为湖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湖南党支部“三人小组”,是湖南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谢家祠堂隆重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何叔衡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何叔衡被选为工农检察人民委员。1932年1月,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召开第五次常会,议决在目前内务人民委员周以栗因病请假期内,其部长暂由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何叔衡兼任。2月,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召开第七次常会,议决组织临时最高法庭以判决重要政治犯,委何叔衡为临时最高法庭主审。4月,中  相似文献   

18.
正他是清末秀才,深感"世局之汹汹"而不愿为官;他是教书先生,却比青年学子更激进;他投身革命,却坚持人道主义,为实现社会平等,"流尽最后一滴血"。他就是被尊为"五老"之一的革命长者何叔衡。穷秀才造反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上秀才,当年娶妻。县里给他下了掌管钱财的委任令,但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愦愦",拒不到任。在父亲的骂声中,何叔衡回乡种地教书。在乡间任教时,何叔衡与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秀才结为拜把子兄弟,他们就是被合称为"宁乡四髯"  相似文献   

19.
<正>谢觉哉和何叔衡都是湖南宁乡人,他俩与王凌波、姜梦周4人,号称大革命时期的"宁乡四髯"。他们4人于1904年结为盟兄弟,志同道合,五四运动后都来长沙参加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谢觉哉和何叔衡的友谊尤为深厚。他们两人的经历很相似,从小同乡、同学,是至好的朋友,20多岁时先后中秀才。何叔衡是谢觉哉的入党介绍人。参加革命后,他  相似文献   

20.
今天是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生德库村自1938年建村以来第一次成功打出真正意义上的深水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