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冷战后美国软实力的下降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实力是国家权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日益显著。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不仅具备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而且拥有巨大的软实力资源。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硬实力方面的优势获得巩固,但软实力却正在下降,这使它在某些领域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下降,对其国际形象、外交政策、国家安全造成了消极影响。中国作为力量不断提升的大国,可以从美国软实力的下降中获得启示,为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作为测量国家实力的标准提出后,不但在国际政治领域引起高度关注,也被引入包括政党研究在内的多个领域。衡量一个政党的实力,传统上包括由党员规模、组织体系、选民基础、执政版图等可明确测量的硬实力内容。“软实力”被引入之后,对政党实力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政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源于政党形象、政党文化、似及政党政策。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入手,考察台湾主要政党——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党软实力状况。  相似文献   

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一语道出了软实力的真谛。当今世界,国家实力不仅仅包括经济、军事、自然资源等物质方面的硬实力因素,更蕴含着政治、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等精神方面的软实力因素,软实力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权力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李国振 《当代世界》2010,(11):60-62
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紧密联系,各有侧重,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一国的综合实力。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各国博弈的形式更加复杂,而在软实力上的竞争更是日益重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拥有相当规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及其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但她还远不是一个软实力强国。如同发展中国家身份一样.中国的国家软实力也处于“发展中”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中非关系深入发展,贸易、投资规模的扩大使中国对非关系硬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中国依然缺乏将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巧实力的工具。中国在非洲广大群众当中依然缺乏公众吸引力。鉴于中非之间的文化差异,中非关系应当在官方的政府间平台以外开辟空间,以努力在双边关系中推进建设软实力和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6.
软实力是一套维护世界秩序的话语,它的合法性依赖于全球化、民主促进和人道主义。本文对乔治·W.布什总统、奥巴马总统和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国的软实力政策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美国软实力的三种模式及其未来发展。作者认为,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不应当以军事或经济硬实力为世界带来战争或贸易摩擦,而应当更注重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更多地强调人类合作、多边主义、相互尊重和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发展模式吸引力、机制规则的控制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质就是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在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软实力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们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既有软实力资源的优势,又要积极推进改革,坚持创新,做大做强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封小云 《南风窗》2010,(16):45-47
在中国进入未来30年的"转型崛起"阶段,香港的优势不再是硬实力,而是"软实力"。但是"软实力"的引进与学习需要更深刻的认识、耗费更长的时间和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从"软实力"的角度否定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美国霸权衰落"论。奈认为,国家实力的来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当前美国力量依靠的是包括信息技术优势在内的许多东西。"大国衰落宿命论怪圈"更多地表明人们心理上的担心,而这将导致政策制定出现错误。在中美力量博弈中,奈虽然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指出中国内部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中国时代尚未到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多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张、渗透,推行其文化价值和政治模式,谋求新的霸权。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如何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体系,抵制西方的入侵和渗透就变得紧迫起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国形象四大要素。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中国硬实力基础上构成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与东盟的交往中一贯遵循"双赢原则"。在美国的战略行动变得越来越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今天,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使其在几乎所有的地区事务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国外媒体指出,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和不断巩固硬实力的做法正在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力。如果美国不制定一项将经济、外交和军事因素都考虑在内的全面战略,就有可能因中国的外交策略而失去在亚洲的战略和外交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推行"普世价值"是以硬实力为后盾,以"软实力"为手段,基本战略逻辑就是从全球化到美国化。其实质是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霸权的表现,是美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是美国图谋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手段。中国应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基本原则,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和发展模式,在对外舆论宣传、对外文化交往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壮大,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日益加深,并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注重并展示其软实力建设始自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表明软实力已经进入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软实力增长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及成功的发展模式的吸引力,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日益开放性的思维及有意识的推动。此外,中国的软实力增长还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失误有关。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学术界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对中国软实力进行研究的既包括普通学者,也包括美国国会、思想库和调研机构等。美国学者对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的、手段作了全面分析,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了评估,还对中国、美国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等。总结和梳...  相似文献   

15.
执政规律是任何一个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在党和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高瞻远瞩,及时转变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探索出了从追求人民解放到人民富裕再到人民民主、从强调国家本位到注重人民本位、从硬实力建设到软实力和巧实力构建的执政规律,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自此也开启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从定义来看,"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其目标从而使自己得到想要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种具有指示性、吸引性和模仿性的力量。根据约瑟夫·奈的分析,"软实力"可以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而实力则主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软实力成为各国瞩目的焦点,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近代以来,中国在软实力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存在着精英化和去杠杆化的问题。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需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软着陆,还要在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同时,牢牢确立文明对话的战略,大力开展人文外交。只有如此,才能在未来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才能将中华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和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18.
翟石磊 《国际展望》2014,(1):85-102
"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是世纪之交出现的关于国际权势转移的两种相对应的论调。传统的评价标准是通过衡量中美硬实力和软实力指标,最终确定两国国际影响力和对世界格局的主导力。但这一评估体系始终难以获得一致认可。而通过考察全球民众的感知和反应无疑对理解这样的权势转移问题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判断的依据。根据近10年的全球民调数据,"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更多的是一种相对变化,也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国际公众更加认可中国的经济崛起,在其他事务中,美国依旧是主导地位。而中国在实现崛起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公共外交等多重手段提高国际公众的信任度,通过赢得国际舆论支持以减少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安全担忧。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当代国际体系中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是世界的头号科技大国.美国的科技优势成就和维系了美国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实力和霸权地位,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也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开始由量增到质变,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将由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变,包括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时,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力所能及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繁荣和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