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广泛存在于各领域当中,在现代部队管理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实现管理认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管理认同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目标认同、价值认同、环境认同、文化认同。它具有丰富的内在价值,与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的权威以及管理的现代化紧密相连。要实现管理认同,可以从管理思想、管理制度、文化氛围、沟通渠道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建构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葎 《探索》2006,(1):174-178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以及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立足价值认同理念所蕴含的理论和实践张力,在一元与多元、自我与他者、生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初步探讨了建构现代中国社会价值认同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3.
由于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社会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中国自身的崛起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准确把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关系及其统一路径,就日益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课题,这迫切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展深入研究。在二者多种统一路径选择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路径在于构建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新疆加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犹如在群众心里筑起一道心理长城,来抵御分裂势力的心理侵蚀;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区,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新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新疆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共同繁荣,体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新疆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此基础上人们...  相似文献   

5.
由于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社会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中国自身的崛起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准确把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关系及其统一路径,就日益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课题,这迫切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展深入研究。在二者多种统一路径选择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路径在于构建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的建构不仅仅具有指向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现实层面性,也具有对当下的、显在的、直接的现实的超越性,指向认同主体的潜文化境遇、隐文化境遇、元文化境遇。因为文化认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或政治、文化的问题,也更多地深入到诗性与审美性的层面。在建设与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效果与影响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强化先进文化对潜在文化记忆、隐在生活体验、文化共同体作用的植根性,更好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感召力。  相似文献   

7.
明确现代政府的价值诉求是建设现代政府的前提和基础。从政治认同的视角来看,现代政府的基本价值诉求为服务、公开、绩效和责任。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现代政府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理念的服务性、增加政府行为的公开性、注重政府能力的绩效性和增强政府履职的责任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及其变化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绍君  徐坡岭 《探索》2000,(1):71-73
与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伴生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的认知和认同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社会主义信念的削弱。本丈认为,社会主义信念的形成来源于两个途径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认同和对社会主义目标的价值取向认同。后一个认同又直观地体现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认同上,并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考察实践中社会主义信念的变化轨迹,进行了证实。最后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是,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研究和宣传,争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党的建设,重新确立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核心范畴。系统地梳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认同研究,可以更好地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概念及其内涵,从而对当前思政领域价值认同研究的现状、研究重点、研究的不足,有更系统的认知。通过综述,还可更清晰地认清价值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认同子范畴的关联,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概念的特质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王淑芹  李静 《求实》2022,(6):4-13+107
政治认同是关乎人心向背、政治合法性以及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政治认同建设的百年探索史,党在政治认同建构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以利益认同为基础、以制度认同为保障、以情感认同为纽带、以价值认同为归属等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系统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认同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实效性,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实现国家长期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政府产生的方式是否民主是构成其政治合法性认同的重要因素.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选制民主被误导为政府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唯一来源,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根源.本文分析了把普选制民主作为政治合法性认同唯一来源的荒谬性,指出普选制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有条件的,普选制民主经常被西方国家当成实现自身战略利益的工具,并就培养和强化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政治合法性认同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析二战前美国华侨的乡土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龙起 《理论学刊》2006,1(7):95-99
二战前的美国华侨,身上带有浓厚的本土文化因子,迫于美国政府的长期排华政策,加上晚清至民国政府对华侨保护不力,导致他们难以在美国落地生根,因而形成了强烈的乡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落叶归根”意识、强烈的宗派意识及热心支持家乡建设的桑梓情怀。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方面.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状况直接取决于他们的代表性状况.因此,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建立科学的代表性选择机制,是增强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发挥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为此,需要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及时转换对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选择的惯性思维,从强调静态标识的身份特征转到重视功能效应的角色要求上来,确保代表性实至名归、堪当重任.  相似文献   

16.
骆庆 《世纪桥》2021,(8):24-27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作为党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特征。入党誓词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文本内容紧紧围绕人民最迫切利益需求、遵循范式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践指向始终兼顾理想信念和纪律约束的三点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利益认同为基础、制度认同为关键、价值认同为核心,进而构建政治认同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7.
明确现代政府的价值诉求是建设现代政府的前提和基础。从政治认同的视角来看,现代政府的基本价值诉求为服务、公开、绩效和责任。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现代政府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理念的服务性、增加政府行为的公开性、注重政府能力的绩效性和增强政府履职的责任性。  相似文献   

18.
桑雷 《学习月刊》2014,(14):14-15
1887年.德国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社区”(共同体)的概念。之后,学界开始聚焦这一问题的研究.并围绕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特征、存在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构建现代农村社区认同成为了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中国梦教育具有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塑造价值。而中国梦教育的困境在于大学生的思想深度与中国梦的理论高度不对称,大学生的多元取向与中国梦的主流导向不对称,大学生的社会期待与中国梦的现实环境不对称,大学生的行为认同与对中国梦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不对称。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路径在于:知识教育和认同教育兼顾并重;多元价值取向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兼容并蓄;高校内外认同环境优化与认同境界提升的统一;理论树人与实践育人并举,助推大学生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网络共识作为互联网时代价值认同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主流价值认同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基于网络舆论场展开的以核心价值认同为导向、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主流价值认同为目标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行动逻辑。网络共识从多元向共识的演进经历了模型期—博弈期—消退期等三个阶段并以舆论主体自发参与、媒体舆论场推进、政府舆论场管控几种方式进行演进。当下,网络舆论场中的共识建构面临着看客文化下网络围观的非理性、极化-涓滴效应影响下的沉默的反抗和社会情绪作用下的共情性共识等问题。基于此,价值认同视角下的网络共识再造需要从共识建导的三个主体即舆论主体、传播媒体及政府三方面着手,多方协同,共同实现网络舆论场中的网络共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