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曙直选"是中国社区基层民主的一次成功尝试和突破."海曙直选"推动了社区直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它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海曙直选"作为社区直选的典范,它已突破了社区直选本身的意义,已经成为中国社区基层民主进程的一大标志.同时,通过"海曙直选",我们看到社区直选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市与乡村政治研究:缘起与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远离国家权力的支配,没能进入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正是中国乡村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社会,在当代成了海内外政治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村落共同体"和"基层市场共同体"两种乡村社会的结构假设.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农村集市,建国后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成为国家与农民、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特定场域,从而农村集市与乡村政治研究密切关联,集市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演化为政治实践的场域,基层市场也成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领域.当乡村治理格局的转变与空间结构的重构成为农村社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集市的政治学研究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3.
余秋红 《法制与社会》2012,(15):205-206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与传统农村社会有着很大不同.影响农村社会秩序稳定的因素主要是违法犯罪与乡村混混.检察机关要结合新时期农村社会的特点,打击违法犯罪,治理乡村混混,发挥其社会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人民公社体制为载体的控制型治理模式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确立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在这两个阶段,农村社会呈迥然相异的发展状态。反思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如下启示:乡村治理须以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为基础,乡村治理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与创造性,乡村治理不应割裂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正在当代中国,有一批值得尊敬的农村题材作者。其中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其对故乡倾注的真实情感,唤起了关于"故乡"的深刻忧思,传递给读者一种冲动:让心灵回到真正的故乡,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不曾认识梁庄,就不曾认识乡村;不曾认识乡村,何以认识中国?"中国在梁庄,每个中国人都有故乡:地理学意义的故乡、社会关系层面的故乡、心灵的故乡。本书沟通了现实的故乡与心灵的故乡之间的桥梁,让我们在回味故乡的美  相似文献   

6.
论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之为题材的乡土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在创作姿态上,作家们更热衷于对乡村文化的感伤式怀恋,或站在乡村立场上为乡村代言;在创作观念上呈现出更复杂和多元的面貌;题材范围从传统的乡村领域拓展到在城市边缘谋生的"打工族",艺术表现也有许多新的变化.它的主要缺陷,一是对乡村苦难的淡漠,二是缺乏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法律渊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除朝廷律令之外,传统习惯曾经是调整人们日常生活和民事行为的重要渊源。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社会的法律与秩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习惯在当代中国农村是否还存在?习惯是否与现代国家制定法相冲突?其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法学研究的重视。通过对徽州农村民事习惯调查中的个案分析发现,在当今徽州农村仍然存留着大量的传统习惯,有些习惯甚至发挥着重要的法律效力。在当代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发挥习惯的法律效力,探究那些“被冷落的真实”,为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寻找传统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30年代是全国农民离村的重要时段.江苏省的农民离村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表现出规模大、主动性强以及流向以城市非农产业为主的特点.这对近代乡村的发展造成了多元影响:资金与技术的回流反哺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精英和精壮劳力的流失又造成了农村发展的空心化;在物质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农民离村的冲击波已经触及到根深蒂固的传统乡土观念,促使农民在价值观念、宗族意识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11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一些地方顺应基层民主建设的形势,开展改革试点,尝试进行乡镇长直接选举。在乡镇长直选过程中,通过民主选举保证了直接选举等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在公正、合法的程序下进行;直选改革也充分体现了选举民主在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民主选举和选举民主互蕴其中,共同作用于基层民主,在现阶段的基层民主建设进程中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心 《中国律师》2003,(9):33-36
直选,一个距离我们似远且近的名词。说它远,可在中国8亿农民中的绝大多数都实现了直选;说它近,深圳律师代表直选领军人的创新却是见诸公开资料的行业协会的新鲜事。2003年7月19日,值得铭记的日子,深圳市律师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由代表直选会长,会长竞选产生。广东融关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建众望所归,成为深圳律协第一位直选会长和执业律师会长。如同十六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思维转向执政党思维的历史意义,深圳律协的这次换届也完成了律师管理体制由行政主导向行业自治的成功转型。作为崇尚实体正义与程序公正双翼并举的法律群体,深圳律师…  相似文献   

11.
廖建程 《法制与经济》2009,(2):114-115,117
自1998年11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一些地方顺应基层民主建设的形势,开展改革试点,尝试进行乡镇长直接选举。在乡镇长直选过程中,通过民主选举保证了直接选举等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在公正、合法的程序下进行;直选改革也充分体现了选举民主在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民主选举和选举民主互蕴其中,共同作用于基层民主,在现阶段的基层民主建设进程中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基本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基本制度的历史变迁大体可分成五个阶段。通过考察研究得出中国历史上的乡村基层制度在整体上是合理有效的。其中,乡村自治、乡绅参与和有限政府是三个重要经验。这些对当前中国的农村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依法治国,根在农村。本文从法治在中国农村的重要作用,横跨中国农村的根基土壤,深刻剖析中国农村法治的困境成因及其问题,以此来畅想中国农村法治的发展出路,从而期望一个崭新农村在法治理念下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5.
王玮 《法制与社会》2012,(14):208-209
近二十年来,由于国内政策环境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注,学者们渐渐发现,乡村精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重要而独立的群体.并且,乡村精英的角色、地位与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整个宏观环境的变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对以往学者研究的整合,分别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类别的乡村精英考察,得出新旧乡村精英对比的差别以及三个领域的精英各自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理论先驱,他致力于儒家伦理的现代化工作并以弘扬儒家伦理文化为己任。本文从他所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入手,在融合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民主科学基础上,对农村及农民问题努力解决,对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法治化首先是中国乡村的法治化,然而,近年来乡村法治建设并不尽如人意.对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偏见,对法律制度的简单移植,以及缺乏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支撑,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特有的路径依赖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当代中国乡村法治构建必须进行范式转换,走一条社会演进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道路.本文拟从村规民约在构建和谐乡村、法治乡村过程中的贡献及存在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乡村法治建设的路径及定位.  相似文献   

18.
五年内,中国的农业税将全面取消。这对贫瘠的农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但倘以为如此便能化解“三农”困局,则无疑是太过天真了。李昌平再一次敏锐地认识到:在农村负担减免的情况下进行乡村重建的时机到来了。其中,乡村复兴的关键是构筑农民的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经管理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给农经工作赋予了更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柳林县农经工作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在近三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职能发挥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网络健全的农经体系队伍.  相似文献   

20.
郭风英 《法制与社会》2010,(33):228-229
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村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消解。在此过程中,乡村基层社会结构重构,并由此带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