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小娟 《前沿》2006,1(12):226-229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明权 《传承》2007,(5):124-125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传统儒家治国文化的精华,它不但在过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当代也同样发挥着特有的指导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给学校(尤其农村中小学)的管理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学校管理教育体现“为学生”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民主”管理的理念;体现综合管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红线.本文认为,必须从发展资源--以人类为本、发展目的--以民众为本、发展动力--以人才为本、发展原则--以公正为本、发展价值--以幸福为本等五个维度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深刻、丰富的时代内涵,当前高等院校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着力抓住三个基础环节.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党的执政理念。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归结是人的利益和价值,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并且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主要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的、人是根本和人的自…  相似文献   

6.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以人为本”就成了媒体上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不论是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还是在一般的新闻报道、理论文章乃至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随处可见“以人为本”的说法。哲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说来复杂,如若一味作学理上的辨析,可能反而埋没了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我以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始终把人性的、人道的、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放在首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人为…  相似文献   

7.
邹永达 《创造》2004,(8):44-44
党 的 十 六 大 提 出 “ 以 人 为 本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吸收前人 经验,集中世界文化的先进性所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才有了人权入宪、私有财产保护、宪政政府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举措的出台。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不仅在经济领域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方 向与指针。强化依法执政能力的建设,也应是实现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口,改革、发展、稳定在稳步推进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中央针对这些情…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目前已成为国内互联网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同时也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并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自杀问题为主题,分析了冲动型自杀的流传及危害性,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并希望青少年能够正确地认知死亡,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从而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宏宇 《人民论坛》2020,(6):158-159
中国的“家文化”源远流长,对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的影响广泛深远。“家文化”理念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处理个体与集体、责任与权利的关系上具有独特的内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崔开源 《前沿》2012,(21):151-153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对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提出了新要求,也就是具备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就是高校的发展,必须是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针对这两个新要求,高校应当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上,从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制度精神上,从组建“以学生”为本的队伍建设上,从体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上进行改革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新的执政治国理念,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新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为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全党和广大群众一致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然而,在理解以人为本的本质和精髓的时候,理论界却见仁…  相似文献   

12.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全党、全国和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我们要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以人为本”进行哲学的思考,弄清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致力构建有丰富内涵的对人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关怀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人“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概括。马克思说:“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  相似文献   

13.
人类思想发展史证明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贯穿于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根本原则,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人为本”不仅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它是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理念。 因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认真地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4.
肖建杰 《求索》2014,(5):62-65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逻辑和历史的演绎进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从实践出发、用生产力标准取代意识形态标准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逻辑基点;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奠定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铺平了道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核心内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升华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继200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三年来,学术界对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进行了广泛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关于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学界从不同角度或层面进行了广泛讨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理解以人为本。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7.
杜惠峰  季大伟 《前沿》2007,(9):91-92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办学思维、以"人本"思维统筹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动院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本"思维在院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性化执法”的实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机关“人性化执法”所体现的是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尊重,是正确处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在贯彻“人性化执法”中应以此纠正执法犯法、野蛮执法,要有人道关怀,但不应误解,束缚手脚或法外施恩,蜕变为“人情化执法”。  相似文献   

19.
宋君修 《前沿》2004,(4):163-165
“人性”是一个久远的主题 ,本文以“人之性”来涵称在人性中的各层次意义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 ,试图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人之性”上的某些思想 ,提出“人之性”有“天性”和“本性”两层内涵 ,是一个以“天性”为基础 ,指向“本性”并使“本性”无限发展丰富的过程概念。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日方 《青年论坛》2005,(3):108-110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思想。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确立教师在学校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学校道德建设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