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所确定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一个积极的方针,它将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持续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国民经济调整的思想首先是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没有及时清除“左”的影响,造成了一九七八年  相似文献   

2.
林木 《党史博览》2009,(3):F0002-F0002,F0003
农业合作化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初就已开始。从1949年10月到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3年4月,针对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的急躁冒进倾向,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提出了“稳步前进”的方针。然而,毛泽东却认为,农业生产合作是农村工作的主题,“纠正急躁冒进”,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相似文献   

3.
1966年,正当我国胜利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克服了国民经济中严重的困难,开始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建设中受到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4.
中共八大前经济发展潜伏的矛盾已经积压了3年之久,在强调主要反对右倾保守的号召下,1956年的急躁冒进情绪急剧增长。这样的经济形势走向与反倾向斗争的主调形成明显的反差。党中央一些领导人开始努力纠正急躁冒进的错误,试图扭转反错误倾向斗争的方向。中共八大提出“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具有重要意义,是党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正确决策,是反冒进中积累的认识成果。评价中共八大“综合平衡”方针,应该从客观事实和当时的条件出发。避免以事后判断对历史进行评说。  相似文献   

5.
1953年春,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中曾出现了急燥冒进倾向。为了纠正这种倾向,当时刚组建并由邓子恢任部长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在中央的统一布署下,开展了一次反冒进的工作(后被称为第一次反冒进)。经过努力整顿,急燥冒进倾向得到有效的纠正。这一工作于1953年9月基本结束,而同年10月却遭到毛泽东的批评。他认为:  相似文献   

6.
针对“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状况,1975年毛泽东发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邓小平全力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整顿工作。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福建的经济整顿有了很大成效。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20年来,国民经济在前进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历程曲折,并不平坦,每改革前进一步,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过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衡等问题,不得不进行调整。全国性的大调整有过三次,每一次无不是在中央的有力宏观调控中实现的,而且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文介绍的是这三次大调整中的一次。(一)“文化大革命”IO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国民经济中的~些比例关系失衡,高积累低消费,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8.
《广东党史》2006,(5):21-22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依照“文化大革命”前的通常做法,这次会议不公开举行。当时,中共中央一线领导人刘少奇等实施调整方针已经见到成效,国民经济逐渐走出三年经济困难的谷底。周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铁路交通陈扬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尤其是动乱最为剧烈的前三年,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交通,经历了一场世界交通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劫难。为了维系最起码的铁路运输生产而不至于使国民经济全面瘫痪,身处政治漩涡中的周恩来费尽了心...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胜利地开展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并从19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正当全国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的时候,毛泽东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同在中央一线主持经济工作的周恩来、陈云等人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发生了分歧,并引发了一场影响共和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争论。这就是1956初至1958年上半年,围绕着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和“二五”计划草案的制定而发生的反冒进和反“反冒进”的争论。作为主管全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60年代前期对国民经济进行的全面调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体一致地作出、并共同努力促其实现的最后一次重大决策和重大实践。在这次历时5年之久的调整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同当时中央负责经济建设第一线具体指挥工作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克服三年“大跃进”所造成的严重困难,取得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巨大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这次调整的成就、经…  相似文献   

12.
袁小伦 《党史纵览》2013,(12):35-38
在党的十大召开前,毛泽东谈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其目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中那些怀疑以至否定“文化大革命”、主张恢复“文化大革命”前许多做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1966年,国民经济刚从“大跃进”的危机中挣脱出来,好日子没过几天,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国民经济跌入灾难的深渊。以林彪、江青为代表的阴谋家、野心家为了实现其通过天下大乱达到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置人民要吃饭、生产要发展这一基本现实不顾,挑动群众“停产闹革命”,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在共和国的每次经济劫难中,最苦最累的都是周恩来。这一次更是空前绝后。 “文化大革命”中,为了减少运动对国民经济造  相似文献   

14.
黄黎 《党史博采》2008,(11):13-15
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广大群众被长期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恢复起来。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个必要的基础。但党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又一次出现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怎样更好地解决新情况下的经济问题,成为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张肇俊  张驰 《世纪桥》2012,(14):28-32
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而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周恩来、陈云以及李先念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就国民经济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发动对反冒进的批判不仅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跃进”,而且包含着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 195 6年反冒进导致了 195 7年右派分子对我党的“猖狂进攻”,组织上搞“分散主义”,并且客观上动摇了他在党内外的个人威信 ,是一股从苏共二十大刮来的歪风。因此 ,他认为反冒进表面上是经济工作的“错误”,实质是政治性错误。本文主要从政治这个角度切入 ,考察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大跃进”运动是在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和酝酿、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发动起来的。那么,1956年的冒进与反冒进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8.
王慧 《唯实》2001,(12):69-71
周恩来总理卓越的领导艺术举世闻名。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涛骇浪中 ,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面对林彪、“四人帮”打着“革命”的旗号对国民经济的蓄意破坏 ,他挺身而出 ,苦撑危局 ,以大无畏的气概与英勇斗争的精神 ,运用高超的斗争技巧 ,不断适时地变换斗争方式 ,竭力维持和促进经济工作 ,体现了他独特的领导艺术才能。一、取得支持 ,灵活指挥196 6年 5月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打乱了我国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正倾其全力于国民经济运筹帷幄之中的周恩来 ,十分担心这场来势凶猛的“革命”会扰乱经济建设 ,给全国人民带来灭顶之灾。但…  相似文献   

19.
张肇俊 《湘潮》2006,(9):4-9
“我们还是靠这些人办事”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与周恩来、李先念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19  相似文献   

20.
陈云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雪薇 《党的文献》2005,3(4):71-76
陈云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地发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急躁冒进的错误,他不断提醒人们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与李先念一道,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重大方针.在80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中,陈云创造性地将调整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紧密结合起来,并精心、具体地指导调整工作,使这次调整成为一次清醒的健康的调整.他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具体措施,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