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人类历史即将迈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知识经济倍受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它们在制定下个世纪的战略决策时,无不将发展知识经济置于重要的位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在下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教育,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以劳动者的高素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从而最后达到实现现代化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科教兴国与地方法制建设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雷体华科教兴国是长期的、战略性的、全局性的方针,将这一方针付诸实践,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一致行动。目前,许多地方已经提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乃至科教兴县一类口号。一方面说明科教兴国的方针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去年三月,朱基总理代表新一届政府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研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朱馆基总理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决定在今年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工作会议。近几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就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发表过多次讲话,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在这些讲话中,江总书记论述的基本点是:——精辟分析了当今的形势: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4.
探索中国法治之路,应当关注以法治国和科教兴国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确定,是新时期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演化和继续。在现代社会,科教事业的健康发展,科教体制的深化改革,要求加强法律控制;法治科教顺应着历史潮流和国际潮流的大趋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其意义远远超过科教乃至经济本身,它使中国法治更加具有必然性、合理性和开放性。以法治国和科教兴国相应相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相伴相随,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双翼。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与知识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拟从知识经济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内涵和外延,商品价值等内容上来探讨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正式加入WTO,传统的经济体制必将面临着一场更深刻的变革。目前,知识经济已经叩响了中国的大门,如何正确认识知识经济,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性的知识经济大潮已经出现,我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坚持教育为本,要发展教育必须增加教育投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的浪潮正在全球悄然兴起,并在加速发展。怎样面对这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可以预言,对世纪,知识经济将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对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料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新型经济,它以知识(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市场经济中新的复杂的一种经济形态,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拟从知识经济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内涵和外延,商品价值等内容上来探讨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世界范围内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与法律变革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和通讯产业勃兴,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和价格降低,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学化”,国际网络化发展,所有这一切已使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机会,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知识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正是这一发展.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一个根本变革,使知识经济成为可能。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2.
版权产业与知识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明德 《知识产权》2000,10(1):17-20
一 纵观世界各国的版权法律,不论其所宣称的立法目的如何,或为了社会政治,或为了发展经济,或为了发展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即经济的特征。在版权的内容上,英美法系的国家侧重于对版权所有人经济权利的规定,对作者的精神权利则不太重视。大陆法系的国家虽然注重于作者精神权利的保护,但对于作者经济权利的保护仍是版权法律的突出特征。版权法律中对表演者权利的规定,对录音制品制作者权利的规定,以及对广播组织权利的规定,也都充分体现了版权法律的经济特征。由利用作品而产生的这些邻接权利,除了表演者权利中的精神权利,其余都是经济权利。  相似文献   

13.
试论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已远离农业经济时代, 正跃上工业经济时代最辉煌的巅峰, 并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这使得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基本法律形式的知识产权法显得愈益重要,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知识经济实际是一种人才经济,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就是开发经济资源出发,论述了教育和继续教育对人才的开发和持续开发的必要性,阐述了良好的人文组织环境、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是人才资源使用性开发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强调了人才的自由流动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必要前提问题.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扑面而来,我们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迎接21世纪的挑战,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理论问题。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知识经济的内容和特征知识经济的概念来源于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的多种说法,先是美国...  相似文献   

16.
一、对知识经济的认识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发展科学技术 ,关键得抓教育。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影响人类几世纪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把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再次提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江泽民的“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为迎接以知识科学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做的准备。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 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首次明确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种新型经济发展中,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表现得尤为重要。首先知识经济更加更视知识的作用,赋予知识以产权。作为一种具有财产内容的权利,特别需要法律的保护,但是传统法律在新形势面前遇到挑战。法律必须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创新,探索法学新理论。  相似文献   

18.
段瑞春 《科技与法律》2009,77(1):13-14,16
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回顾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伟大里程,意义重大。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交互作用的大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大成功实践,是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运用科学技术基本法及相关法律的强大武器,大力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为推进中国特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的发展与风险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经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那么怎样去发展知识经济呢?为了发展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20.
论知识经济与刑法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华 《法学家》2001,(5):9-16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犯罪态势的变化 知识经济要发展,其衍生物——犯罪也势必随之发展.由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因而决定了知识是开放的、不可逆的、可共享的和无限增值的,是任何人皆可以获得的。这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一旦为犯罪分子所掌握,或显示出数倍于以往同类犯罪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