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刑诉法的修改早于刑法的修订,刑诉法没有对单位犯罪的追诉程序作出规定;之后的司法解释虽然对此做了一些规定,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设立诉讼代表人的初衷是由其代表犯罪单位参与诉讼,以维护犯罪单位的合法权益,可见指派诉讼代表人应当首先作为一项诉讼权利,而不是诉讼义务,因此,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保障这一诉讼权利。既然是一项权利,犯罪单位当然就可以选择行使,也可以选择放弃;没有必要强制要求犯罪单位一定要指派诉讼代表人,或者一定要指派什么样的诉讼代表人,其不到庭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采用拘传措施。  相似文献   

2.
试论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997年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 ,使得单位与自然人一样成为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主体。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特点表现为适用对象的多元化 ;主要适用经济型强制措施 ;具有削弱单位的犯罪能力、防止单位继续犯罪和防止单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多重功能。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应当包括诉讼代表人。只有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可能实施或者已经实施了妨碍诉讼的行为时 ,才能对其适用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价值是人们通过自己对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效用和意义的认识,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去追求并希望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所应当具有的且能实现的特殊理想目标。作为价值体系中法律价值的子系统,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价值同样具有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关系三个要素。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价值目标是多元的,表现为维持单位犯罪诉讼秩序、实现单位犯罪诉讼公正和保障单位犯罪诉讼当事人权利。  相似文献   

4.
诉讼欺诈之刑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欺诈表现为财产性诉讼欺诈和非财产性诉讼欺诈两大类。财产性欺诈犯罪属诈骗类犯罪,立法应为其单设诉讼诈骗罪,当前可以诈骗罪或其他特殊诈骗罪定罪处罚。非财产性诉讼欺诈属妨害司法类犯罪,立法应扩大现有伪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适用诉讼领域和犯罪主体范围,合并罪名为伪证罪与毁灭、伪造证据罪。  相似文献   

5.
陈曙芬 《政法学刊》2013,30(1):94-97
目前对诉讼欺诈的刑法规制出现法律上的非犯罪化与事实上的犯罪化并存之状况,不利于司法实践。诉讼欺诈犯罪化有其合理性、正当性,诉讼欺诈应适度犯罪化。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15,(3):58-66
立于诉讼诈骗的行为空间和行为目的,则可提出的诉讼诈骗罪的定义是:诉讼诈骗罪,是指以占有他人财物或其他"不法目的",以伪造证据等手段而实施虚假的民事讼诉或行政诉讼,情节严重的行为。对财产等其他社会秩序和司法秩序的"复合侵害性"构成了诉讼诈骗罪的本质特征。诉讼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对应着"双重被害人"的"复杂客体",而其犯罪客观方面则可从行为空间和因果关系等方面予以把握;诉讼诈骗罪的犯罪主体逻辑地包含着单位,而其犯罪主观方面则是一种具有特殊构造的"双重罪过。"  相似文献   

7.
犯罪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权利的侵犯。惩罚犯罪、控制犯罪是人权保护的应有之义。然而,惩罚犯罪、控制犯罪语境中的人权保护主要是保护遭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的权利。事实上,在作为惩罚犯罪载体的刑事诉讼中,人权保护的概念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  相似文献   

8.
基本原则是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构建中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刑诉法当中并没有专门的未成年诉讼程序,因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含糊不清。本文就该问题进行了详尽探讨,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中应遵循的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9.
2021年3月,最咼人民法院、最咼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惩治意见》)。8个月后的2021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整治意见》),建立健全虚假诉讼犯罪惩治配合协作和程序衔接机制,加大虚假诉讼惩治力度。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反腐败犯罪的历程回顾中可以看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集中体现了国际反腐败犯罪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高度重视腐败犯罪问题;主张建立健全的腐败犯罪预防机制;设立严密的腐败犯罪刑事法网;针对腐败犯罪的特点设置特殊的诉讼规则和处罚措施;强调打击腐败犯罪的国际合作;注重腐败犯罪中的资金追回等六个方面。中国应当顺应国际反腐败犯罪趋势,参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从立法与司法两个方面完善反腐败犯罪的刑事法治。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在诉讼程序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在普通刑事程序之外还设立了特别程序,如未成年人程序、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审程序等。除此之外,恐怖主义犯罪、有组织犯罪、贩卖毒品罪等严重犯罪也得到立法者重视,在立法上针对严重犯罪规定了特别程序措施,〔1〕如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对追诉恐怖主义犯罪作的特别规定,〔2〕美国、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现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而日益增多的.刑法虽然专门规定了单位犯罪,但是刑事诉讼法却没有紧跟其后,针对单位犯罪的特点设置专门的诉讼程序和强制措施,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侦查难、诉讼难、执行难的现象非常普遍.为防治高发、频发的单位犯罪,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值此刑诉法修改之际,从立法角度研究我国单位犯罪强制措施,无疑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法典中直接规定以刑法方法保障民事诉讼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一大特色。这种立法例对保障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权的正常开启与运行、维护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目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刑法保护制度作一粗浅的探讨,权作引玉之砖。一、民事诉讼中的犯罪现象作为社会范畴的犯罪,意指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民事诉讼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当然地存在着犯罪现象。在民事诉讼中之所以存在着犯罪  相似文献   

14.
诉讼诈骗行为在国外刑法立法中已经被规定为犯罪。社会危害性与现有的规制效果,说明诉讼诈骗行为在我国犯罪化的必要性。在犯罪化之后,诉讼诈骗罪应被规定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的"妨害司法罪"一节,并可考虑单位犯罪和身份犯等方面而作出具有罪刑阶梯的条文设计。  相似文献   

15.
修改后的刑诉法将原来的庭审模式改为类似控进式的审判方式,进一步加重了检察机关的举证责任。公诉人的任务不再局限于宣读起诉书、发表公诉词,辅助审判人员查明犯罪事实,而是在直接讯(询)问、举证、质证、指控犯罪的基础上,主动去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这就要求出庭的公诉人既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诉讼习惯、诉讼价值观及公诉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角色定位观,又要在出庭公诉的方式、方法、艺  相似文献   

16.
赵奕 《人民检察》2012,(12):70-71
澳门《刑事诉讼法典》除规定普通诉讼程序之外,还规定了几种简易诉讼程序,统称为特别诉讼程序。特别诉讼程序有三种:简易诉讼程序、最简易诉讼程序、轻微违反诉讼程序。前两种适用于审理具有特定情节的轻微犯罪,旨在简化相关程序,提高案件诉讼效率;后者适用于审理轻微违反案件(如涉及违反交通规则、劳工法例的案件)。一直以来,澳门检察院都争取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适用简易程序处理案件。但限于《刑事诉讼法典》所规  相似文献   

17.
试论被告法人的诉讼代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立法机关已明确规定法人可以成为某些犯罪的主体。法人作为一种组织体无法自行走上诉讼轨道,这就为公安司法机关追究法人刑事责任的诉讼程序提出了新的要求。被告法人的诉讼活动可以由其诉讼代表人代为进行。被告法人的诉讼代表人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方式参加诉讼活动;他作为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应当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被告法人的诉讼代表人与民事诉讼的代表人设立的目的、身份等不同,不仅如此,被告法人的诉讼代表人与被告法人的辩护人的诉讼地位也不尽相同,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18.
美国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经历了上级责任原理、同一视原理、集合责任原理等历程,从早期重视客观方面的行为到如今日益关注企业内部的自身特点,体现了不同时期法人犯罪制度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考量方向。虽然犯罪圈的扩大导致法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增加,但归责原则的发展和诉讼机制的更新为法人刑事责任的减免提供了相应的渠道,进而实现了刑法从惩罚犯罪到预防犯罪的功能转向。借鉴美国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归责理论,我国刑法应明确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同时,确立单位过失犯罪的主观过错形式。在诉讼机制方面强化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减免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关于法人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研究综述王洪祥,王守安我国刑事实体法已明确规定法人能成为犯罪主体,但我国刑事程序法尚没有法人犯罪诉讼程序方面的规定。关于法人犯罪的诉讼程序问题,理论界研究得相当广泛,几乎涉及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的内容。现择要综述如下:一...  相似文献   

20.
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在刑事诉讼中是辩证统一的。在现阶段贯彻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相平衡原则,既要提高追究犯罪的能力,也要提高保障人权的水平;既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也要保障被害人的权益;既要严格规制公权力行使,也要赋予专门机关追究犯罪的必要手段。在法律监督方面贯彻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相平衡原则,建议进一步完善追究犯罪的手段和措施;完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权利保障;完善诉讼监督制度,促进司法公正,依法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