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领(:白)今天晚上由我给大家表演一段快板,一人表演叫单口快板,两个人表演叫对口快板,三个人表演叫……众:(打快板上场)领:(白)这说来就来了,哎,我说你们几个跑来干吗,众:来表演节目。领:(白)你们来表演什么节目?众:(打快板)打竹扳走上台自报家们唱起来咱几个有礼貌先给大家问声好祝在座的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相似文献   

2.
老百性的眼,是那照袄的镜,清是清,贪是贪,分辫甘间忠奸。老百性的嘴,是那无形的碑,白是白,黑是黑,评说千秋功罪。老百性的心,是那有情的水,可载舟,能及舟,沉没多少权贵。天不可怕,地不可怕,就怕老百姓骂。得人心,得天下,一句古语传到今,令人常回味。百姓歌(歌词)@张学东~~  相似文献   

3.
在黔东南每一个旅游点上,你可以融入村民之中,扮一天侗家新郎,当一天护林枪手,做一天插秧打谷的农人,过一天寨老之瘾,闻历史烟尘,沐山川灵气,悟人生快乐……  相似文献   

4.
我小的时候,曾祖母讲过一个故事,人死了之后,像旅行一样在路上走。走着,看到路口摆两碗酥油。一碗黑,一碗白。酥油白的好吃,细腻香醇。黑的粗粝,苦,酸。一人只让吃一碗酥油。白或者黑。曾祖母说,吃了白酥油,能言善辩;吃了黑酥油,发傻,嘴拙,只说实话。吃了酥油,人接着走。到达上  相似文献   

5.
正我叫王家政,1990年9月出生,2009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正安县市坪乡河渡村党总支书记。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看着乡亲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但一年下来,仍然吃不好,住不好,经济拮据。那时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带领乡亲们一起干,改善大家的生活和居住环境。2009年7月,我从茶产业专业毕业后,被正安县茶产办聘为茶叶辅导员。之后,县内只要有茶苗生长的地方,大多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平时,茶叶的移栽、管护、采摘、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和群众深入探讨,仔细揣摩。在学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我的家在宁夏海原县杨明堡。小时候,老听奶奶唠叨,说"二十五年(指‘民国’纪年,即1936年)过红军时"怎样怎样,说红军"穿得烂得很","都瘦得不像人了,看着可怜得很"。"走路都跑着呢。到家里来,连话都顾不上说,一边躲飞机,一边在缸里挖点面,就那么生舔着吃。咱们家里穷,连白面都没有,就是糜面、莜面,那么粗,也都不嫌,看着吃得香的!有的还有个小茶缸缸,有的啥都没有,在院里拾半个瓦片片,用瓦抄点面,边跑边抓着吃。""天上一阵儿黑飞机来了,一阵儿黄飞机来了,飞得低的都快擦着崖畔畔了。响声大得人都要  相似文献   

7.
张仲瀚派车     
六十年代初期,中苏两国的关系搞僵了。专家全部撤走了,致使不少半拉子援建工程也撂下了,随之而来的两国边境线的争议越来越吃紧。 1961年9月中旬的一天深夜,兵团司令部行政办公室档案科的老杨参谋把我从被窝里叫起来,火急火燎地说:“快!张副政委(注:当时王恩茂同志兼任生产兵团第一政策)急着要找几张图纸”。听说张仲瀚政委要图纸,我来不及系鞋带就跟着老杨同志摸着黑急溜溜地朝司令部小楼(即现在兵团办公厅楼)走去。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2,(14):58-59
苗族、侗族是黔东南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以这两个民族为主线的黔东南饮食文化,主要体现了一种"以酸为主"的民族饮食特色。"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串串"(指走的黔东南路趔趄)是对黔东南酸食文化的诠释。在黔东南,男女老少都"嗜酸",无论日常生活,还是红、白喜事宴会,或是餐馆酒楼,酸食无处不有。黔东南吃酸食的习俗早已有之。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加之  相似文献   

9.
正寨沙侗寨:金融扶贫激活"沉睡"资源巍巍梵净山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寨叫寨沙侗寨。进入侗寨,错落有致的76户侗家吊脚楼映入眼帘。穿着节日盛装的侗族妇女杨元菊与丈夫夏用发正风风火火地经营着"侗家驿站"农家乐。"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环境脏、乱、差’的贫困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说起过去的贫困日子,杨元菊满是心酸。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大连疗养。一天,他驱车来到农村,看见一间露天的碾房里,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在吃力位地推着碾子,边推边擦汗。总理便上前问:大娘。您碾这苞米骨子干什么?老大娘叹口气说:“碾碎了,用箩筛筛,掺点苞米面蒸着吃。现在正是大忙季节,一天三两粮,还不够吃一顿,活儿又累,不想法子填饱肚子,还不把地撂荒了?到秋天打不出粮来,还不得饿死人!”正说着,大娘的小孙子跑过来叫着要吃……  相似文献   

11.
赞双丰     
合:打竹板,响连环,我们表演到台前,先给各位鞠个躬,再给大家抱个拳. (甲):祝大家吃好睡好身体好. (乙):你呀你,就知道吃,别忘了,我们是代表八连父老乡亲来表决心. (丙):小李子,你说的对,我们是代表八连父老乡亲来表决心. (丁):看了今天节目内容真叫多,我们几个就代表八连职工把双丰说一说.  相似文献   

12.
那天早晨,当夫人想叫醒当 局长的丈夫时,却发现没 有动静。夫人大惊,用手摸摸鼻孔还喘着气,急忙叫救护车把他拉到医院。当时医生怀疑是脑中风。可经过CT、X光检查没发现异常情况,只是任凭你怎么喊,他就是昏睡不醒。没办法,只好把医术精湛的老院长叫过来会诊。 老院长仔细地诊断半天,摇摇头叹道:我从医这么多年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怪病。他问这几天孙局长都干了些什么,夫人说,他这几天都在下面检查工作,昨晚回到家来就说困得要死累得要死……老院长哦了一声说我明白了,他这是由于劳累过度引起的。老院长接着讲了从书上看到的…  相似文献   

13.
打年糕     
小时候,只有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才有年糕。农村人比较喜欢用自己家的米到作坊里去打年糕,一打就是百来斤,浸在一个大缸里,足足可以吃上一个春节。老家一带很多村子都有年糕作坊,每年到了农历年底,母亲就会挑上一担粳米和糯米到作坊,而我总会用一张报  相似文献   

14.
曹操与同学     
邓洪卫 《廉政瞭望》2010,(20):47-47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  相似文献   

15.
正"早就听说湄潭的生态好,空气清新,趁着周末,带着家人,来湄潭享受几天慢生活。"来自贵阳的何先生一家在湄潭度过了一个充满茶香的周末。徜徉茶园间,亲手采摘茶叶;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学习茶艺茶道;在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乡村旅店吃以茶为主料做的茶菜。一家四口,两天的吃喝玩乐,都围绕茶这个主题,花费不到千元,却给全家带来了美好体验。"和一些大景区相比,这里没有人山人海的拥堵,在茶园漫步,聆听虫鸣鸟叫,与自然是如此的亲近,让灵魂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只有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才有年糕。农村人比较喜欢用自己家的米到作坊里去打年糕,一打就是百来斤,浸在一个大缸里,足足可以吃上一个春节。  相似文献   

17.
一道改错题     
董昭 《党建文汇》2005,(6):56-56
机关家属大院里的狗不少,但最有名气的狗,却是朱局长家的“来富”!自然。狗也不可貌相。来富虽是一条长相猥琐的老土狗。但因为局长的缘故,这家伙也就吃得开。而且,据李秘书私下透露:来富的亲生父亲,就在王副县长家里。  相似文献   

18.
邹震 《理论与当代》2010,(11):53-54
<正>侗族的节日以春节、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侗  相似文献   

19.
正60年的时光中,王朝根跋山涉水走过11万里山路。他用对侗歌的痴迷,对抗着生活的磨难;将对梦想的追逐,嵌进自己生命前行的每一步。每逢锦屏县平秋镇的赶场天,无论刮风下雨,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老人一瘸一拐地推着三轮车,在街边义务宣传和播放北侗民歌。这位老人叫王朝根,如今已年过八旬。60年来,在赶场之余,他常常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采集北侗民歌。在长达一甲子的时光里,11万里山路在他脚下延伸开去。伴随他走过这漫长的踏歌之旅的,是他搜集、整理的3万多首、70余万字的北侗民歌。  相似文献   

20.
正在锦屏县九寨侗族社区的百里侗乡流传着这样的俗话:"北侗兴鞍瓦,九寨吃牯脏"。"鞍瓦"是侗话,有狭广两义之分。狭义是聚集牯牛,群雄争斗;广义为村寨之间互相邀约把强壮水牯雄牛集中到约定俗成的地方去进行会赛比斗。在侗话里,"瓦"是"笨"或"傻"之意。牛,一般被人看成憨厚、愚笨,任人摆布的动物,通常被人呼叫为"蠢货",侗话叫"货瓦"。而"鞍瓦"是人为地纵放其傻牛合群配斗、讨伐而得名的。还有一种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