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与此同时,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独生子女死亡风险也随之提高,由之产生的失独家庭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由于丧失唯一的子女而处在社会的边缘,面临多重困境,因此本文在总结我国失独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尝试从情感依附理论的视角出发,依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失独家庭面对子女死亡的情感依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失独"群体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的实施,绝大对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然而,因各种原因导致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尤其是"失独"家庭成员的养老保障问题,将面临诸多困难。通过抽样调查重庆市"失独"家庭生活现状和养老保障情况,认为通过社区养老的方式,对"失独"家庭成员给予物质上的保障和精神上慰藉,是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他们无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期盼这个国家和社会给他们多一些保障与关爱,至少不要再忽视他们。4月21日,来自全国的240余名失独老人代表再次进京,等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给予回复。两年前,部分失独老人向当时的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递交了《关于要求给予失独父母国家补偿的申请》,但他们一直未等到正式书面答复。  相似文献   

4.
“失独家庭”是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实行了三十年之后产生的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面临着养老、医疗等诸多困境,但是针对“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立法和实践还是滞后的,社会也没有对这一群体给予广泛的关注,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国家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失独家庭”的权益给予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阿峻 《法治与社会》2012,(11):44-46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失独家庭,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据估算,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对于丧失爱子而又日渐年老的人来说,在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后,如今更担心疾病、养老等一系列难题,这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失独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逐渐产生的特殊家庭,这些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死亡陷入困境,精神痛苦、经济困难、生活无着是失独父母面临的现实困难。目前我国缺乏对失独家庭救助的专门法律法规,现行的扶助政策存在诸多问题,相关法律缺乏对他们的特殊保护。因此,修改《计划生育法》,制定专门保护失独家庭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是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失独"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失独群体中,一部分人面临着生活困难、疾病缠身、老无所养的困境,由此失独老人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但目前我国对失独老人社会保障的立法并不完善。因此,国家不仅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失独老人的权利,完善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而且应该出台相关的帮扶措施,营造关爱失独老人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根据统计数据推算,我国目前有将近2000万个失独老人。对于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来说,如何满足他们在"失独"后的精神需求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对失独老人的精神关怀,主要是由该群体自发成立的组织来承担,失独老人们通过"虚拟"交流平台QQ群,以及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来实现自助与互助。本文就以南京市"人间大爱"自组织为例,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入手,对失独老人建立自组织这一行动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赶上20世纪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人到中年却遭遇独子夭折,又因政策、身体等原因无法生育二胎。于是,生病和养老,成为他们多数人心头一块沉得卸不掉的石头。2013年1月下旬,全国各省"两会"正在密集召开,来自民革青海省委的一份《关于加强对我省‘失独家庭’生活保障和关爱的提案》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失独家庭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祺乐 《现代法学》2013,35(3):11-17
"失独者"已然成了新的"特殊群体",其养老、返贫、疾病和心理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政府从制度层面予以解决。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该问题的立法状况都不容乐观。"失独者"是因为国家义务而致,所以,作为一个人权主体,政府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来保护他们。政府亦可将社会抚养费作为履行了计划生育义务的失独者养老费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对失独家庭的法律责任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育权、计划生育以及国家本身。如果将生育权视为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那么国家有可能需要承担惩罚性赔偿。如果将计划生育视为公共政策,那么正当的公共政策将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而不正当的公共政策则需要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如果将国家视为社会共同体和伦理共同体,那么即使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完全合法合理,国家也应当承认一定的救助责任。中国应当确立对失独家庭的救助责任,并且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2.
数字     
《江淮法治》2013,(4):4-4
236.2亿元民政部透露:截至2013年2月6日,春节前为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工作圆满完成。据统计,全国共发放资金236.2亿元,惠及8961.8万城乡困难群众。7.6万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人口学家预计,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民政部将统筹研究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扶持,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失独的家庭越来越多,双独夫妻如果不能生儿育女则会出现两个家庭都面临"无人继承香火"的困境。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不能生育的夫妻可以利用体外受精的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属于他们的孩子。不过,如果是通过第三方代孕生育,则是为法律所禁止的。有着明确法律规定的人类辅助生育行为却也面临情与法的纠结。最近,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审理并判决了这么一个案子。  相似文献   

14.
何祎 《法制与社会》2013,(15):184-185
2012年5月,"失独者"这一群体被广大媒体报道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短暂的关注后,部分学者也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一些关注失独者的建议,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独者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失独者的概念,成因,现状,试图从法律层面提出解决失独者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相颖 《法律与生活》2012,(14):32-34
单纯的经济养老或是法律帮助显然无法缝合“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更完善而专业的精神养老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失独家庭实施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系基于人文关怀理念而建立的行政救助制度.对失独家庭的救助,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抚慰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中却仅规定政府有给付扶助金的义务.基于生存权、公民公法上的受益权内涵的拓展,以及我国于5月1日施行的《精神卫生法》规定政府负有促进公众心理健康的义务,在行政救助中建立完整的、普适性的心理援助体系已成为法学界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心理援助与法律援助具有相似性,故应借鉴运行成熟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我国的心理援助制度,并注意心理援助制度的适用范围、启动方式、援助内容和当事人的信息保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欣 《河北法学》2011,29(8):111-119
在"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过程中,在"家庭养老"形式多元化,发展方式社会化的趋势下,既要重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等养老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又要意识到"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注重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等对老人的赡养和监护义务。亲属法缺乏对"家庭养老"的制度性保障。需要完善老年人赡养制度,调整抚养权利人顺位,将配偶方父母纳入被赡养人范围,增加"精神赡养"义务,改进赡养费的执行与收取模式;需要构建高龄老人监护制度,包括监护人的选任与监护人职责的明确等。  相似文献   

18.
王成 《检察风云》2012,(24):67-69
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0万失独父母。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子女一旦发生意外,就像是一个三角形被摘走了一个角,整个图形也跟着发生坍塌,不复存在。过不去的那道坎儿2005年的那个母亲节,到了该放学的时间,可是女儿贝贝还是没有回家。  相似文献   

19.
付金  苏振 《法庭内外》2014,(12):35-35
不久前,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由"失独老人"提起的已故夫妻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支持了其对冷冻胚胎监管权和处置权的诉求,由此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胚胎的法律属性是"人"还是"物"。本案中,一审判决以胚胎不能作为继承的标的为由未支持"失独老人"的诉求,二审法院从伦理、情感和胚胎的特殊利益保护角度肯定了"失独老人"对已故夫妻冷冻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不同判决结果的根源在于对胚胎法律属性的不同认识。胚胎的法律属性到底是"人"还是"物"?  相似文献   

20.
2009年7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疆独"势力的高度关注.今天,"疆独"组织已经成为寄生在新疆社会中的一颗毒瘤. "双泛"思潮在新疆的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