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君劢曾是“科玄论战”中的“一造”主角。他的《人生观》演讲引发的思想大论战有着深厚思想文化背景,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旧文化思潮斗争的继续,是中国20世纪初文化思想领域的又一次交锋。“科玄论战”不仅是关于“人生观”的论战,而且与选择何种社会改造方案联系在一起。这场论战虽然失败了,但却成就了新儒学的一代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1923年,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又称"科玄论战"。它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一场论战,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家派,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反对另一种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场论战中,陈独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从而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陈独秀对这场论战的评论,对于正确认识论战的实质、特点和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图 《党史文汇》2002,(10):34-36
这是一个即将被忘记的人物。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也曾扯起自己的旗帜,提出自己的立国方案,并为之孜孜以求,留下了不算平凡的生命体验。此人即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森,号立斋。1887年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嘉定县。1910年,张君劢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于1913年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从政治方面看,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3…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研究系的“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五四社会主义大潮的激荡下 ,研究系知识分子在政治思想上转向改良式的社会主义。梁启超、张东荪改宗英国基尔特社会主义 ,张君劢则倾心德国社会民主主义。这种调和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 ,旨在平衡个人自由和经济平等 ,寻求一条兼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路。研究系的改良式社会主义 ,表征着现代中国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发端 ,它日后成为现代中国“第三条道路”的基本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书的副标题为“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作者长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本书的视角,就是以历史探幽的方式来体现这一研究。作者撷取两个现代知识者的形象——黄炎培与张君劢,以传记的体裁,具体展示了他们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充满困惑的历史旅程。 历史地反思如下主题,构成了本书的研究架构:尽管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游离于政治之外,从而以独立的品格从事学术活动,但一旦要以社会良知的姿态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时,他们对自身的这种双重际遇就不可回避地表现出一种现实悖论,这就是在知识者与济世者之间进退维谷。作者将此一现象归结为是现代知识者在精神与行为上的“入世与出世、改制与启蒙、统一与民主、独立与依归、超然与介入、正义与生存”(第286页)的困惑。而此困惑不惟黄张二氏独有,实为现代知识者群所不同程度的遭遇。当然,无论是内心的精神状态,或是外在的行为选择,本书的最终结论认为,黄张二氏作出最终人生依归的抉择,决非心血来潮的表现,而是对现实政治长期观察与思考,同时结合自身内在素质与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近现代中国输入西方思潮的经验与教训。五四前,维新派和革命派在介导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同时,并不排挤社会主义,甚至还将社会主义视为追求的理念之一;两者都企图融合自由主义与社会主我,但没有找到可行的途径。在五四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团结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但“西方”与“传统”的二元对立也达到了颠峰;同期崛起的以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为代表的一派的思路,已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近现代中国输入西方思潮的经验与教训。五四前,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倡导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同时,并不排斥社会主义,甚至还将社会主义视为追求的理念之一;两者都企图融合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但没有找到可行的途径。在五四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团结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但“西方”与“传统”的二元对立也达到了颠峰;同期崛起的以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为代表的一派的思路,已隐约浮现出“文化主体意识”的立场。五四以降,社会主义在中国成为主流思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试误和经验积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文章认为,我们要的“社会主义”必须能够批判继承“自由主义”良好的合理成分;为此,必须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会通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思潮。文中还以儒学为例,简要论述了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结合之道。上期发表了文章的前半部分,本期发表后半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张君劢认为科学涉及物质现象,是客观的;而人生观则纯粹关于精神现象,是主观的.人生观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应该由玄学来解决.丁文江则认为不存在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区分,所有的现象都是人的心理内容,都可以成为科学的材料.科学的万能是由科学的方法来保证的,科学必然能够解决人的心理内容,都可以成为科学的材料.科学的万能是由科学的方法来保证的,科学必须能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丁文江主张以科学解决人生的问题本是为了保证人生观的客观性,但由于将物质现象归结为精神现象,反使科学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隔壁张君是我以前的同学,两年前升任县农机局长。昨晚一回家,便与夫人发生一场小论战。因为天热,大家开着窗,所以我这边倒也听得一清二楚。 “论战”好像是围绕前任局长的二儿子,亦即现今局里的一个办事员的提升问题而起。这中间的苦衷,他给我说起过一二。你听,这又是了—— 夫人:小二子真的就够格提干? 张君:比他更合格的人还有,但他情况有点特殊嘛。 夫人:什么“特殊”!再特殊也得讲原则。 张君:唉,小二子他妈找上门好几次要“多多关照”,再说小二子他爸生前确实待我不薄嘛。 夫人:这就可以迁就他了? 张君:也没有大迁就,就是留了个小尾巴,准备提小二子当个退休职工管理小组副组长…… 我从来不爱管闲事。但这一回听过张君  相似文献   

10.
夏鹏 《世纪桥》2007,(5):36-37
本文考察了科学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兴起过程、原因以及它带来的影响。“科玄论战”就是科学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一次正面对决,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一次剧烈的集中的爆发,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1.
赵卫东 《理论学刊》2005,(12):38-42
在"科玄论战"时期,由于深受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张君劢在道德与知识关系问题上,表现出反理智主义倾向.但他很快由生命哲学回溯康德,运用康德现象与物自身二分的理论模式,提出"由新理智以达新道德"的命题,主张道德与知识并重并行.虽然张先生曾试图融贯道德与知识,但由于未能超越康德哲学的理论弊端,所以最终也没有打通道德与知识之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种重要政治思潮,对后世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探寻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遭遇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以胡适的"观念的自由主义"和张君劢"行动的自由主义"为切入点,证明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由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和近代中国的国情,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3.
本论述了近现代中国输入西方思潮的经验与教训。五四前,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倡导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同时,并不排斥社会主义,甚至还将社会主义视为追求的理念之一;两都企图融合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但没有找到可行的途径。在五四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团结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但“西方”与“传统”的二元对立也达到了颠峰;同期崛起的以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为代表的一派的思路,已隐约浮现出“化主体意识”的立场。五四以降,社会主义在中国成为主流思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试误和经验积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章认为,我们要的“社会主义”必须能够批判继承“自由主义”良好的合理成分;为此,必须重建中国化主体意识,会通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思潮。中还以儒学为例,简要论述了中国化主体意识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结合之道。本期发表全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在下期续载。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前,正值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发生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这场讨论,实际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论战,是继“问题与主义”论战之后,于一九二○年十一月开始的关于中国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论争。  相似文献   

15.
北京现代革命史1993年文章著作目录索引马春玲,段丽欣文章一、五四运动与申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早期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冯鉴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的再认识齐卫平江汉论坛第5期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人权观的演变李阳生湖湘论...  相似文献   

16.
哲理名言哲学是学者的“专利”,还是大众的“武器”?唯物辩证法是神秘莫测的玄学,还是通俗易懂的方法?只有高小文化学历的陈云将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诠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是陈云的“经典言论”,他生前在许多场合宣传这十五个字,还多次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3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论战内部的脉络及其历史方位,尤其注重论战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所包含的思想和政治动能。为此,首先分析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继而探讨论战中农民问题何以被确定为革命的核心问题,进而阐述由生产关系论所引出的土地革命展开的可能性,最后分析部分论者如何从“不平衡发展规律”入手确定了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总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对中国革命的目标、内容、方式、前途等作出了系统的学理论证,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政治经济学脉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出场,尤其是“学术中国化”运动的开展,由中国共产党建构的“中国化”概念愈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来自国民党人、自由主义者等对“中国化”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质疑和歪解,中共着力从“异质还是同质”“虚假还是真实”“复古还是创新”三个维度与之展开了话语论战,由此形成一幅“争”与“辩”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9.
“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从1915到1927延续10余年,参加者数百人,发表文章近千篇,专著数十种,是近代中国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高潮,关系到中国社会变革的性质和方向。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发表直接参加讨论的文章并不很多,但他提出了不少十分深刻的观点,成为论战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因此,对他在论战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若干探讨,是不无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寒鲲 《廉政瞭望》2023,(3):28-30
<正>士人阶层的文化观念,是中国古代占据上风、主流甚至主导地位的文化观念,甚至皇权都无法与之在文化思想领域相匹敌。其中,春秋时期“曹刿论战”中的名句——“肉食者鄙,不足远谋”,更是成为日后士人与当权者进行“文化抗衡”的独特角度,并在饮食文化上,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迹。食素=爱惜民力?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生产为其社会基础的古典社会,无论是畜牧,还是游牧,都不是古代中国产业形态的主流,游牧产业甚至因为中原政权与塞外政权的冲突敌对,乃至于两宋之后越发被强调强化的“华夷之辨”,而被视为“野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