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治国须法。所以“以法治国”的观念古已有之;法家早在春秋战国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派。“约法三章”,还是汉高祖刘邦为安邦定国而首创的。那是临时制定的法律,大意是“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可见法者,无非是“有定式可以遵循则效”之谓。问题在于什么体制  相似文献   

2.
凯尔森之《纯粹法理论》乃当世西方名著,其人更是西方诸学者眼中的“当今法学之领军人物”.然,读中国法家哲学思想,不必深挖,凯尔森的纯粹法基本理论便一一显现.因此,便将中国法家哲学贴上了西方实证主义纯粹法的标签.此举绝非借凯尔森以提升法家之当今地位,只缘实不敢给西方之法学领军人物“法家”之称谓,毕竟两者思想并不完全雷同.本文尝试着比较两者基本的法理论来论证中国古代法家哲学的纯粹性.  相似文献   

3.
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制教育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控制人心,达到人们守法,社会有序的目标: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的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拓展与完善,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法家的法律统一思想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杀邓析者何人?驷歂抑或子产,历来争论不止。《左传》记载邓析为驷歂所杀,而《吕氏春秋》《说苑》等文献明确指出子产杀邓析。从文献考证、史实辨析和文字训诂三个角度来澄清这一争论,可得出结论:子产与驷歂并非一人,杀邓析者是驷歂,而诛邓析者是子产。诛并非杀,争论的出现正是因为混淆了这两个字的意义。其次是邓析因何被杀的问题。有论者认为,邓析是摇唇鼓舌、淆乱是非以谋私利的讼棍。事实上,司法与礼法、个人与权威以及逻辑推理与取譬思维之间的冲突,才是邓析被杀的深层原因。法家和名家通常被礼乐文化目为小人,而邓析兼有名家、法家的双重身份,必然为主流社会所不容。  相似文献   

5.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红军不怕冷。草地从来少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一师草地收容队队长潘振武1936年初写的《长征小调》歌词。70年后,我看到了《潘振武将军传》书中描述红军过草地的感人一幕:有位红军班长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每次都把分给他的青稞面粉倒一些给别的战士,说:“我睡担架,消化不了。”一天下午,他昏迷过去,医生检查后说是缺乏营养。大家连忙抖动已空了的干粮袋,把一点点粉末冲给他喝。班长微睁眼皮,用微弱的声音说:“战友们,不用了,谢谢啦。以后我不能和大家一起作战了,你们一定要打出个新中国来。”…  相似文献   

6.
在战场上,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在生活中,他们立大志展宏图,自强不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先烈中,有许多是后来才改了名字的,从改名这一小事我们就能看出其报效国家的凌云壮志.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党创造伟大历史,伟大历史光照伟大征程.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党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指出,"延安时期,环境那么严酷,任务那么繁重,毛泽东同志仍然十分重视研究和借鉴历史.今天,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  相似文献   

8.
论英美保险法之禁止反言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止反言是指保险入在先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被保险人相信其不会行使解除权或抗辩权,则法官不应支持保险人此后解除合同或抗辩的规则.禁止反言要求保险人"外观知晓",并要求被保险人存在对保险人行为的信赖和对被保险人造成损害.禁止反言也要求保险人具有明确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保险人交付保单时,明知合同存在无效仍然收取保费、交付保单;保险代理人就合同有关问题错误解释或对投保单作假;保险人依被保险人请求或依协议应为一定行为,其未为却告知被保险人已为;保险人提出保险建议等.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学》2017,(4):3-18
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为了促成中国人对于佛教名相的理解,竺法雅开创了格义之法。清末民初,在西方法学传入中国的早期,格义之法再次浮现:外来的法学被理解为中国的法家学说,法家学说与法学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建构成一种虚拟的对等关系。其中,严复运用格义之法,以中国固有的法家解释西方的法学家;梁启超、沈家本、胡适等人以外来的法学解释甚至取代中国固有的法家学说,则是对反向格义方法的运用。反向格义也是格义。无论是以法家学说解释法学,还是以法学解释法家学说,都表明格义之法乃是中国现代法学兴起的一个环节。回顾法家学说与法学对等关系的建构及其终结,省思格义与中国现代法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是当下及未来中国的法学实现理论自觉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陈尤文 《检察风云》2014,(22):74-75
领导干部讲话场合不一定是事先设计好的,有时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与事件,此时如能及时应对与化解,可提升领导的形象与风采,反之损伤也极大。在突然而至的问题面前能否言到位,反映的是一个领导内在的智慧与对群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在唐宋之际有一个深刻的转折。由此分别出了唐音、宋调两种不同的诗歌审美类型。整个变化过程一直延续到苏轼、黄庭坚,其影响则笼罩整个封建社会,而其发轫却应追溯到盛唐。杜甫和李白作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标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可双峰对峙的格局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古往今来的分水岭。如果说李白以无可企及的天才沿着  相似文献   

12.
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以后,法家代表人物就成为这个阶级的代言人。及至地主阶级逐步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以后,法家的法治理论也日益走向成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通过与文族保守派的论战,为法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慎到与申不害又从“术”与“势”这两个侧面对法家学说予  相似文献   

13.
刘梅芳 《政府法制》2013,(32):F0002-F0002,I0001
山西古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公司总部设在太原市南内环街168号盛伟大厦22层。公司是以资源开发与加工和生产装备制造为主体产业的大型经济实体,分别在省内的交城县和岚县设有工业区,在西藏那曲安多县拥有五处铁矿开发权。旗下有山西古特金铸造有限公司、交城创新矿业有限公司、岚县鑫异矿业有限公司等二十余个子公司,  相似文献   

14.
在1898年维新变法前后,中国发生了关于如何评估法家的激烈论战.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方,出于捍卫传统纲常礼教的目的,对法家大加责斥.而以章太炎、何启、胡礼垣为代表的另一方,则坚定地为法家辩护.他们赞扬法学之善,包括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富民强国的功效等,并极力反驳张之洞等人士苛待法家的言论,促成了法家在晚清的第一次解放,从而开启了法家之学在近代复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建达 《法制与经济》2009,(15):19-19
河南的王帅、内蒙古的吴保全因言获罪,经过新兴媒体的披露和公众的理性参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由此产生如何杜绝公民“因言获罪”现象的讨论。王帅事件已经有了初步结果,河南省副省长兼省公安厅厅长表明了态度,并且开始追究构陷者的责任。内蒙古的吴保全案还没有圆满结果,那位“因言获罪”的年轻人还在牢里,  相似文献   

16.
以群之死     
散木 《检察风云》2006,(2):66-68
四十年前的1966年8月2日清晨,一个人影从上海繁华地带华山路的枕流公寓六层楼跳下,顿时车水马龙的大街仿佛凝固了,历史也在这一刻凝固了。枕流公寓的前身是近代上海的泰兴银行大班的住宅,后来整座大楼被李鸿章购去,并交由其子李经迈继承。再后来,曾有许多文化名流在此定居,如周璇、范瑞娟、傅全香和刘健夫妇、王文娟和孙道临夫妇、乔奇和孙景璐夫妇以及老报人徐铸成、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篆刻家吴朴堂等。这一天跳楼自杀的,正是上海著名的文化人、文艺理论家叶以群。不久,吴朴堂也在“文革”以群其人叶以群(1911-1966),安徽歙县人,笔名华蒂、…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月16日,上海市检察文联文学协会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诗之韵--迎春原创诗歌朗诵会”活动。本次活动共征集到50首原创诗歌,现场朗诵20余首,除市院、一分院、二分院和静安、闸北等检察机关诗歌爱好者和二中院法官积极参加外,特邀的10余名上海诗人提供了20余首诗歌,并分享了创作过程。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和著名作家曹阳、管新生受邀出席,并对检察官和法官的作品一一进行了点评,带动了检察干警的诗歌创作和发展。二中院纪检组组长、政治部主任耿辉东出席并致辞。  相似文献   

18.
黄筱群 《检察风云》2012,(23):62-64
龚廷泰,1948年出生于南京。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院长;兼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江苏省法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等职。承担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国家教育部教改项目,先后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园丁奖"银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法律文化的勃兴势在必然.襄阳市襄城区检察院准确把握检察文化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认真贯彻高检、省、市院相关部署要求,积极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检察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从中获得了一些得失心得及启示,对今后的检察文化建设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岑仲勉先生在《唐人行第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中对元微之《与李十一夜饮》和《赠李十一》(均见全唐诗415卷。以下仅标卷数)两诗(以下简称“两诗”)进行了考辨,得出了两诗中的“李十一”是“李六”的舛误这一结论。我以为:岑先生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