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学理论》2015,(30)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膨胀,债务风险凸显,债务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入手,在借鉴国外有关防范债务风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改革现行财税体制,适当加大主体税种的地方留成比例;改革政府预算体制,将地方债全面纳入政府预算进行反映和管理;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建立地方债务约束机制,改革地方官员考核制度;逐步剥离融资平台承担的政府融资职能,重新对各融资平台进行定位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首次基于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理论,从融资平台视角分析了地方债务风险形成机制。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政治资源诅咒效应,即相对丰富的政治资源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工具,弱化了风险控制意识。同时为维系政治资源较高的投入,增加了地方政府利用政府债寻租的机会,挤占了地方债有效利用的空间,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较高风险。从控制政治资源关联度、优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机制、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及加强公司治理等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地方债务风险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巨额信贷投资引发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当量与结构的双重风险。为偿还因政府举债、政府担保以及政府救助产生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大肆举债,债务规模已濒临国际警戒线水平,极易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地方政府债务难题源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其财政收入无力平衡事权支出;地方政府GDP盲目崇拜,投资项目收益率低、产业趋同、重复建设;政府过度干预企业市场化行为,民间借贷、民营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滞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缺乏"主体管理人"、"效率管理人"、"监督管理人"以及"信息管理人",臃肿的人事机构也给地方政府支出带来了不少负担。若想从根源上阻止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复燃,需要从体制层面与制度层面进行探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预算法制度以及建立综合预警评价体系,以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艺 《党政论坛》2014,(21):62-62
近日,记者在部分省区调研采访时发现,基层债务风险不断扩大,基层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导致债务不透明的情况突出。市县乡基层领导没有良好的“债务意识”、“风险意识”,”债务递延”、”前任推后任”的推诿心态严重..一些领导坦言:“上任借了钱搞工程、搞项目,有口碑也有政绩;本届政府绝不能勒紧裤腰带还债。”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因与不完善的财政金融体制和地方官员激励扭曲联系在一起而更加错综复杂:没有形成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市场是一个政府自身作为需求方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高达7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最大组成部分,是我国新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特征;地方政府债务市场缺乏透明度;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着公平性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大量非公益性债务的存在意味着地方政府过多地参与到私人市场,或者是挤占了更有效率的市场行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难点是我国金融市场治理缺陷和财政“预算软约束”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越位”,形成债务风险.控制风险,需要建立合适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针对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均衡扭曲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其中债务管理体制建设的重点是在管理框架构建上控制债务总量、调整结构和建立科学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央与地方利益均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在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中,中央过分集权会严重限制地方的积极性,影响公共利益的整体实现;而理性的地方政府不顾一切地追逐本地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又会引发“公用地”的灾难。要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明确中央与地方各自的职权范围,逐步健全法律制度的有力制约,同时建立一套政府系统内部有效的治理制度,规范政府权力的正确行使,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是关系到现阶段宏观经济能否平稳运行的关键,站在经济社会学视角,综合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问题,有助于更加系统地理解和认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经济人"的特性、独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网络结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地方债务风险四大主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不断演化的结果,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途径是修正地方政府"经济人"的特征,从约束地方行为、文化、社会网络结构、信息共享四个方面构建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0,(12):4-4
日前,高盛发布了中国已成“负债”大国的报告。对此,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表示,虽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但“不认为这有现实的风险爆发可能”。  相似文献   

9.
法律保障央地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立法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原则,是科学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央与地方关系只有在制度化、法治化的基础上,才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才能使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保持一种均衡和稳定的状态。现行《宪法》对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权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缺乏配套法规,操作性不强,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宪法》规定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和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职权划分的总原则,但没有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宪法》列举了国务院的一般职权,但没有明确哪些职权是国务院专  相似文献   

10.
地方债Q&A     
《党政论坛》2013,(20):5-5
◎什么是地方债?全称为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如地方政府债券)、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企业举借的债务)、其他相关债务(指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事业单位等举借的债务。地方政府虽未提供担保,但如果债务单位出现债务危机,政府会承担救助责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经历了从兴起、发展到衰败的全过程.尽管农村合作基金会作为一种非正规金融组织从形式上已经消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此而引发的地方政府或有隐性负债及财政风险问题却愈加突出.通过详述农基会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及其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汉娜的"政府风险矩阵"理论分析农村合作基金会及其债务对地方政府及其财政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增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意识、减少非理性行政干预和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我国2018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改革内容,PPP的规范发展可以吸引社会资金降低政府债务,但是不规范的运营则会形成大规模的隐性地方政府债务。基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PPP模式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在社会融资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跨期调度机制的作用下,PPP能够在短期内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在中期内通过约束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促使政府职能转变,并在长期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在成本收益机制、债务隐藏机制和目标分化机制的作用下,PPP有可能在短期内诱发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在中期内诱发连锁的隐藏债务风险,并在长期内诱发系统的金融经济风险。为了限制PPP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PPP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作用,应该从完善PPP的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对PPP运行的监督和管理、培养参与主体的市场契约精神、制定社会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等四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9,(4):101-107
PPP异化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构成隐性债务风险增量,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之一。围绕PPP隐性债务风险生成的途径、机理及其防控,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结论是:PPP隐性债务风险的生成途径经历了从"技术出表"到"变相融资"的转变,生成机理源自财政制度约束、政治激励与互动博弈,防控PPP隐性债务风险的关键是信息公开、做对激励和强化监管。同时,要打好防范化解PPP隐性债务风险攻坚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从互动和政府融资角度摸清PPP隐性债务风险的生成途径及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地方立法权的明细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关于地方立法权限的规定还较为模糊,严重制约着地方立法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通过宪法和相关法律对中央和地方、各地方立法主体、立法法规定的“不抵触”原则作出明确和细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爆发式增长也使得地方政府面临不断增加的风险,包括决策风险、财政风险及企业违约带来的风险。地方政府应通过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加强财政承诺管理、完善绩效监管制度及发展二级交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努力来构建政府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实现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增强地方政府财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拉动内需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设立之日起就有着设立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信息披露不完全、杠杆率偏高过大、融资渠道单一、现金流覆盖偏低的缺陷,最终可能产生不良贷款率提升、地方财政间接还款压力增大、国进民退、经济波动等风险。规范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尽快清理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其债务,同时着力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的长效机制,使地方政府从过度依赖融资平台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7.
问责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宪政民主政体下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问责制在我国实施一年多来,已逐步进入制度化操作层面,出现了从追究“有过”官员向追究“无为”官员、从“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从事故多发部门向其它领域和部门(尤其是权力部门)推进的趋势,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问责的制度框架,也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8.
论政治管理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有限政府是市场经济对政府角色的具体定位,要实现有限政府的目标模式,需要适时进行政治管理行为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即实现:在治国方式上,从政策治国走向制度治国;在权力更新机制上,从选拔制度走向选举制度;在党政关系上,从以党代政走向党政分开;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从“大政府、小社会”走向“小政府、大社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从高度集权、服从中央走向地方分权、基层自治.  相似文献   

19.
廉租房只能租不能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原则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应该由政府给予住房救济或救助?对此,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思路并奉行不同的原则。如英美等国奉行的是“选择性”原则,即只向穷人、弱势群体开放廉价公共租房和提供住房补贴;而以瑞典为代表的部分福利型国家则奉行“普世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随着财政制度调整一直存在。在两级财政博弈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制度下存在“经营企业”行为,在分税制制度下存在“经营城市”行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大举借债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