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年前,《人民日报》一组“是县委大还是完法大”的调查报道,成为新中国民主法制进程中的破冰之旅。这一提问后来演变成“权大还是法大”,至今还被人屡屡引用。但许多人或许已经淡忘,这个轰动一时并对历史产生久远影响的新闻事件,与河北省沧县的一封群众来信有关。  相似文献   

2.
场面的烘托精彩的新闻作品,往往是画面感很强的。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它总有赖以存在的场面(环境、空间),否则,这个事件就无“立足之地”或者这个人物就会是干巴巴的,没有“绿叶”来“衬托”。这个场面的烘托,就是一幅画的背景、一场戏的布景。既然是“背景”、“布景”,那它是可视性的,或者是可以给读者有直接的、确定的图像感受的。 细节的刻画诸多形象化表述手段中,细节的 刻画是特别重要的。细节刻画越细 腻、越准确,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便 越深。许多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记 者,都会十分留意,并精心雕琢每 一个细节。性格的塑…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世界上大事频发,西亚北非政治社会大动荡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一年来,大动荡一波连一波,至今仍不见偃息的迹象。大动荡不同程度地波及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地市一级的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半月谈杂志社为广大读者从社会新闻事件中,梳理出2010年度中国社会建设十大新闻。透过这些事件,我们欣见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正在加深,社会建设的文化与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这个盛夏,人们在经受酷暑的煎熬时又遭受一波更猛烈的"热浪"袭击——7月中下旬,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疫苗的问题引爆舆论,公众义愤填膺。7月22日,李克强总理深夜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线,必须给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时评写作目的和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作者利用某些新闻事件所折射的内涵,对一些或优或劣的社会现象进行剖析,从而表明作者对它的褒扬和鞭挞的观点。但怎样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却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也恰在这一点上,颇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积累和组材能力。就常用的写作手法看,往往是围绕一起新闻事件,摆出它的危害或益处,  相似文献   

8.
夏航 《党史文汇》2011,(2):16-20
抨击封建,以系列新闻评论揭露黑暗社会对妇女的压迫 1919年11月14日,长沙城发生了一件震惊全省的以死抗婚事件。  相似文献   

9.
《廉政瞭望》2011,(17):30-31
“甬温线7·23特大事故”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主持了一场备受争议和质疑的发布会,再次将新闻发言人这个敏感的岗位推到聚光灯下。据最新消息,王勇平目前已调任波兰,不再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职务。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重大突发事件,人们就会意识到发生事情的重要性和突然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国内新闻界和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顷刻间,事件发生地成为全球新闻的聚焦点,新闻工作者运用现代先进通讯手段,将发生的新闻源源不断地报出来,让广大受众间接参与到重大突发事件中去。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的素材。它是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特殊素质。那么,新闻敏感从何而来?它来自记者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与预见,对新闻线索的鉴别与判断,对采访事件的研究与估量,对到手材料的认识与挑选。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把握舆论导向。这种敏感同时有着新闻活动的规律。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过选择报道出来的,哪怕是一条经济动态消息,也并非单纯地就经济谈…  相似文献   

12.
6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接到有关部门通知,他将离开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7月18日,王旭明已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一职。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5年,已经是奇迹了。”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报道。但这决不意味着任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都有新闻价值。那么,该怎样发现、判断一个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呢?这就牵涉到人们常常提到的新闻敏感了。新闻敏感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说法也很多。比较通常的观点是:新闻敏感是新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新闻理论界有关"软新闻"和"硬新闻"的概念实质上是不明确的.随着都市新闻传媒的崛起,新闻传播实践不断深入,于是都市新闻理论对这两大类新闻渐渐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赋予了这两类新闻以明确的内涵硬新闻是指时效性强的事件性的新闻;软新闻是指时效性相对较弱的非事件性的新闻.都市新闻理论是从时效性、事件性两个特点来规定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本质属性的.从理论上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和边界,对于新闻实践来说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灾难是记者的节日,曾是西方新闻界的一句名言。近年来,一些晚报类报纸经常出现大量的灾难报道,个别的报纸的个别版面几乎把灾难报道做为了新闻报道的主体。看来有些晚报的总编和记者确实十分热衷于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以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新闻,在有意无意中实践了这句名言。 一般地讲,灾难事件比较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在报纸上刊登后能吸引大量的读者,很轻易就能提高报纸的可读性。西方新闻界把这类报道称做硬新闻。所以,社会上一出现重大的灾难事件,报界都趋之若骛,大肆炒做。有一阶段,我们省内的个别的晚报类报纸也出现了这种…  相似文献   

16.
近来,“包容性增长”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一些新闻事件、新闻现场也不时给人们带来有关“包容”的讯息和体验。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新闻敏感,要善于运用“新闻眼”去发现和捕捉新闻,才能写出更大新闻价值的报道来。一、新闻敏感的判断能力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识别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外国新闻学者称之为“新闻眼”。新闻敏感来自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及新闻事实的鉴别和判  相似文献   

18.
王白石  凌亚明 《奋斗》2001,(6):48-48
随着网络技术这种集声音、色彩、数据和文字于一体互动式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利用网络技术传播新闻,可以基本上做到与事件同时“发生”。面对事件与新闻几乎同步传播的网络新闻,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时效空间受到最大限度的压缩,几乎趋近于零。面对生存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危机新闻事件,特指那些因新闻传播引起的危机事件。主要是指社会媒体对某一社会组织或个人进行负面新闻报道并在社会上引发了一系列反响,对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声誉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事件。它与我们常说的“危机”既有联系,也有区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按照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真实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要素。但是,在当今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在使用化名。如果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当事人隐私”等原因,化名的使用也无可厚非,可实际生活中,在“化名”的“保护伞”下,“假新闻”也屡见不鲜,让人不得不对“新闻化名”现象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