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瘟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国内外学者作过大量的研究。在近年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猪瘟病理变化具有多变性,与文献登载的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了探查该病的原发性病变和继发性病变,揭示猪瘟诊断的特征性病变。作者对35头人工接种石门系猪瘟强毒后发病死亡的猪做了系统的病理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记述病理变化特征,探讨其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2.
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伪狂犬病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病变观察、毒力测定、PCR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评估了伪狂犬病病毒在间充质干细胞内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经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的间充质干细胞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经毒力测定细胞内伪狂犬病病毒的TCID50效价较高;经PCR从间充质干细胞内成功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片段;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内分布有特异性荧光。表明,该细胞适应伪狂犬病病毒在其上增殖繁衍,具有作为伪狂犬病病毒致细胞病变机理、潜伏感染及致病等机制平台的潜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地对临床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仔猪的肺脏、脾、淋巴结等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变化和超微病理变化的观察。结果,PRRSV变异株的病理损伤以间质性肺炎为特征,伴有淋巴结、肝、脾、肾、心脏、胃和肠等器官细胞的变性坏死。肺泡巨噬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淋巴结及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均被不同程度的感染,并含有大量病毒粒子。肺部组织细胞病变最严重,甚至部分肺泡巨噬细胞趋于死亡,各种细胞器遭受普遍性的膜结构损伤,而以线粒体和细胞核变化较为严重。上述研究结果丰富了PRRSV变异株感染仔猪的病理学资料,为进一步搞清其致病机理和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该病的病理学诊断及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抗菌肽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抗菌肽的抗茵机制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途径,阐明了不同来源的抗菌肽均有相似的抗病机理,但来源不同的抗茵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及调控途径.认为研究抗菌肽的调控机制,对深入认识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侵袭方式及机理,进而人为调控抗菌肽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在田间分离的1株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特征,对该菌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化;并利用文献中所提及的该菌分型引物及常见毒力基因引物对其血清型及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利用该菌进行动物致病力回归试验,以石蜡切片的形式观察病理变化;并对其具有较强致病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的半数致死量为25.85 CFU/m L,为强毒株;耐药性无明显变化;23种常见毒力基因中检测到19种。动物回归试验观察结果显示,小鼠出现呼吸急促,精神沉郁,畏寒,眼内出现分泌物等临床症状;病变器官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其主要病变为肺泡充血、炎性渗出,脾淋巴细胞减少及巨噬细胞增多,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性坏死等病变。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病症久治不愈的原因与毒力因子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6.
兔脑炎原虫病(Enceph──alitozoon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据报道,脑炎原虫侵害的靶器官是肾脏和大脑,但在脑炎原虫的作用下,肾、脑组织发病的特点、病原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和致病特点以及这些病变与临床的关系等,均未见详细报道。作者对无症状病免的肾脏(97个)和大脑(20个)及13例送检的具有典型脑炎原虫病症状病兔的肾脏和大脑,以及心、肝、脾、肺等实质器官进行了详细的病理形态学研究,并对病变发生机理与临床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予以报道。(一)材料和方法检查兔为某皮革厂屠宰的獭兔,宰…  相似文献   

7.
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法对兰州某鸡场具有皮肤眼观变化的5例自然发生的马立克氏病(MD)鸡皮肤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5例MD病鸡皮肤有明显的肿瘤病变,病变主要表现为肿瘤性滤泡的形成,皮肤病变的发生同病毒在羽毛囊上皮内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燕 《中国兽医科学》2006,36(10):852-856
为阐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高变异特性及其原因,从IBV的不同病变型、分子变异及免疫机理几方面概述了IBV的研究进展,提出了IBV基因组突变、免疫压力和不同毒株基因组间的同源重组所导致的病毒血清型、基因型和组织嗜性的改变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植物雌激素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植物雌激素的分类、作用机理及其对动物及人类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探讨植物雌激素对动物体的拟激素作用,证实其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猪瘟是兽医工作者熟悉的传染病。但作者作抗猪瘟血清效力试验及参与猪瘟免疫程序试验时,人工接种猪瘟石门系强毒,其死亡猪的病理变化,与文献记载及作者过去从事猪瘟血清效力试验时所观察到的均不一致,病变大为退化。为了探讨其原因,作者选择部分猪瘟病死猪的病变材料进行整理,并提出肤浅的见解,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构建猪流感病毒A/swine/Heilongjiang/1/2005(H3N2)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利用RT-PCR扩增了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连接到pBD双向转录表达载体上。将8个重组质粒纯化后,共转染293T细胞,48h后收集上清,接种MDCK细胞。当MDCK细胞呈现明显病变时,收集上清,做血凝试验,检测出有血凝现象。通过MDCK细胞病变情况、生长曲线、空斑形态等验证拯救病毒的可靠性,结果发现:野生毒株和拯救毒株在MDCK细胞上引起的病变情况基本一致,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没有明显差异,空斑形态也极其相似。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的成功拯救为猪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传播机制、基因功能研究以及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国内外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呼吸道病变型、肾病变型及腺胃病变型的研究和分类;IBV的复制及纤突蛋白S;S1基因变异和重组;IBV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IBV核蛋白免疫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的组成及其作用机理,着重阐述了其在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UPS在神经元发育、突触的功能、突触的可塑性以及神经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揭示神经元的生长发育机理以及神经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应用石蜡切片、超薄切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血清学等技术,对IBD人工发病鸡的法氏囊病变进行了动态观察,揭示了IBD病毒可使鸡群对各种疫苗接种免疫效果降低,并对其他疫病易感性增高的机理,提示用高免抗体被动免疫治疗本病效果优于疫苗紧急接种。此外明确了琼脂扩散试验(AGP)检测病鸡法氏囊内IBD病毒抗原方法可用于IBD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对反向遗传学技术及其在RNA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论述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该技术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基因功能、致病机理、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游离CD_2是由T细胞脱落/分泌至血液及其它体液中一种糖蛋白。研究认为,血液中的游离CD_2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其存在量与某些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疾病有密切关系。因此,测定血液中游离CD_2不仅能够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也是研究某些疾病发生机理和诊断方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13188例商品猪胃溃疡病的调查,观察到部分病例为特殊类型的溃疡病变,与一般溃疡病变在形态及发病部位上有所不同。本文对猪特殊类型溃疡病的观察报道如后。 (一)材料和方法 随生产流程,对貌似健康猪屠宰后,逐头沿胃小弯切开,检测。观察记录胃食管区及贲门部、幽门部、胃底部、胃窦括约肌、幽门管部等部位的溃疡、炎症等病变。选取部份典型病变组织,用10%福尔马林溶液或酒精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索氏提取法及溶剂萃取法,用950mL/L乙醇提取印楝种仁并萃取,分别得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及水层。采用细胞病变(CPE)法及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研究三种萃取物对鸭瘟病毒(DPV)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及水层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0.007 8、0.003 9和0.125 0mg/mL;当其浓度为0.000 5、0.000 3及0.156 0mg/mL时,对DPV的抑制率各为13.23%、29.24%和11.72%。结果表明,三种萃取物对DP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禽呼肠孤病毒(ARV)在鸡肝癌细胞(LMH)中的增殖特性,本研究将ARV S1133毒株感染LMH细胞,连续传代3次,观察细胞病变(CPE),通过RT-PCR鉴定病毒,并进一步研究病毒的增殖特性。结果显示,ARV S1133毒株能够在LMH细胞中很好地增殖,并出现典型的CPE。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S1133感染LMH细胞后的前12 h为潜伏期,12 h~24 h为快速增长期,第24小时的效价达到最大,TCID50为10-9.2/0.1 m L。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和研制细胞灭活疫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20.
对顶复门原虫的运动装置———滑动体的主要组成蛋白分子及其在运动与宿主细胞入侵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现阶段顶复门原虫滑动体相关蛋白在其运动和宿主细胞入侵分子机理的最新研究概况,并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