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见与提法     
《战国策·赵策》中记载触龙劝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围攻了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王要赵太后将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同意出兵帮助赵国,赵太后不愿意。朝廷大臣竭力劝说赵太后以国事为重,赶快将长安君作为人质以求齐国帮助,打退秦兵。赵太后很生气,痛斥大臣们。救国之事陷入了僵局。此时,左师触龙见了赵太后,并没有劝说太后要以国为重,赶快把长安君送给齐国作人质,以解秦围赵之危。而是问起太后的身体和饮食情况如何。然后又说自己食欲不好,但每天都坚持活动,渐渐地想吃饭了。听到这些话赵太后脸色渐渐好看了许多,说话…  相似文献   

2.
《触龙说赵太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王死后暂由太后执政,太后特别溺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大臣们都劝谏赵太后将长安君放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到齐国做"人质"),太后就是不听,而且发誓如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中的经典之篇“触龙说赵太后”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文章反对“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力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同时还描绘了一个“擅长思想工作,化干戈为玉帛”的栩栩如生形象。  相似文献   

4.
<正>陈毅元帅写过一句诗:"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其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颇有启发意义。"当面敢批评","敢"字很重要。和其他工作一样,批评有时可能会碰钉子,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有时可能会被误解,好心当作别有用心……面对此种境况,就得有耐心,有勇气。触龙说赵太后,在  相似文献   

5.
鸡鸣狗盗在灵宝市雄伟壮观的秦函谷关名胜风景区西侧的高埠上,有一亭台,名曰“鸡鸣台”。这里记录着一个“鸡鸣狗盗”的故事。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个孟尝君才华横溢,齐宣王甚爱之。孟尝君礼贤下士,有德才之士都愿与之交往,曾养门客三千多人。秦昭王一心想请孟尝君到秦国帮助他治理天下,可是用了很多办法也没有请到。有大臣建议说:“大王若是肯让自己的弟弟泾阳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就会让孟尝君来秦国。”秦昭王便听从大臣的建议,让泾阳君去齐国,恳请齐国准许孟尝君到咸阳做秦国相国。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  相似文献   

6.
论《战国策》人物形象系列的特点及塑造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全书所写人物多达六百一十余名。他们之间有国君太后、宠姬嬖妾、将相大臣、侠士说客、公子王孙、黎民百姓,形形色色,各具特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战国策》中首次出现了人物形象系列。如谋士方面有苏秦、张仪、鲁仲连等;侠士方面有荆轲、聂政、豫让等;国君王后方面有秦昭王、赵太后、郑袖等。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系列,《战国策》不仅写出了他们作为同一个系列的相同特点,也揭示了他们作为具有自己独特形象意义的个性特征。下面我们试从谋士形象系列来分析《战国策》人物形象系列的特点。《战国策》着重记载战国时期谋士说…  相似文献   

7.
方娟 《公民导刊》2012,(10):4-5
从"奥迪"到"睿骋",一个圈的轮回"十年前,公司领导坐的是奥迪等洋品牌,而现在他们坐的是自己研发、生产,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长安轿车。"2008年9月29日,也就是在长安志翔轿车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试验用车后一周,时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徐斌亲自给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通了一个电话。他坚定地说:"让我们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各单位都来使用长安车,可以进一步提高集团公司的名誉、士气和人气。"  相似文献   

8.
赵倡文 《传承》2008,(7):53-53
古人常说: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个"卖"就是推销。一个人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这是一门学问。一千多年前的京城长安,一个年轻人孤独地徘徊在大街上,他非常愤懑,自己一肚子才华,可来长安半年了,投靠了无数显贵,竟无人赏识自己。真是怀才不遇呀!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谪龙说》一文,历来学者都认为是作者的自喻。然而将《谪龙说》所述内容与永贞事变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可以发现:《谪龙说》写于京师长安,王叔文被贬之后;谪龙并非柳宗元的自喻,而是比喻王叔文的。  相似文献   

10.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这副对联,言简意赅,让人颇有启迪。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纳谏告诫自己:“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自己跟百姓的舟水关系。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只不过是封建王朝时代的突出代表,历史上的每一位开国皇帝,开初莫不重视自己与百姓的关系,只是到后来,逐渐脱…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9,(24)
<正>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即位时,赵国积弱积贫,国势衰微,其疆域只限于如今的河北中南部和山西北部。就连中山那样的蕞尔小国也常来侵扰。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更是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的情况屡有发生,赵国眼看着要被别国兼并。此情此景,让年轻的赵武灵王不止一次感慨:"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24)
<正>从小我就特别爱读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七侠五义》等等,只要一书在手,就到了废寝忘食的痴迷程度。今天,我在檀信楼大礼堂跟学生们讲了一段故事——战国时代,有一位士人名叫颜触。一天,在上朝的时候,齐宣王就说:"颜触,来!"颜触听了,也对齐宣王说:"宣王,来!"朝中群臣对于颜触的态度深感不以为然,大家就问他:"王也曰触前,触也曰王前,可否?"颜触回答道:"王呼‘颜触,来!’  相似文献   

13.
将相和     
蔺相如,原是赵国的一个寒儒,因为很有见识与胆量,被人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当时,强大的秦国向赵国强索“和氏璧”。蔺相如奉命怀璧入秦,当廷与秦昭王斗智斗勇,使完璧归赵。后来,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以无惧无畏的精神,迫使秦昭王当众敲瓦盆,使赵惠文王免受耻辱。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和国格,立了大功,举国钦佩。因此,赵惠文王十分尊重、信任蔺相如,拜他为相国,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极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为赵国攻城夺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出身…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18,(9)
正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嬴姓赵氏,名雍,战国后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推行了"胡服骑射"政策,在军事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使赵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继秦、齐之后的第三大强国。赵国国君称王也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的。锋芒初露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公子雍即位,他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赵肃侯生前很有作为,与魏、秦、齐等国家连年征战并处强势,尤其是联合其他国家攻  相似文献   

15.
早在君龙人寿落户厦门之前,在大陆的酋家台资保险公司国泰人寿就于2007年底在厦门设立了营销服务部。2008年,君龙人寿将总部设在厦门,台湾富邦也借道香港成功入股厦门市商业银行。 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北宋英宗的生父是仁宗的堂兄濮王允让。英宗继承的是仁宗的皇位,并且过继给了仁宗,可亲生父亲毕竟是更亲的,对生父濮王允让难免有些私心。同时,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思想守旧,亲近的宦官不断向太后说英宗的坏话,虽然韩琦和欧阳修最终调解了两宫矛盾.可两宫嫌隙已在。英宗难免追思自己亲生父母的好处。  相似文献   

17.
正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中之国,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秦军团为何如此强大?或许,从长平战役中,我们可以洞悉这支恐怖军团的秘密。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陷了大片韩国领土,韩国地方长官不但不降,反而将上党郡送给了赵国。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在上党问题上,"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容易招致大祸。  相似文献   

18.
《春秋》1996,(1)
中间城野麻瓢泼雨路越走越陡了,东西两边的群山挤压过来,活像凶猛的野兽,从不同的两侧在奔逐着一个共同的猎物,终于头顶冲撞在一起了。这个冲撞的地方,就是入山的山口,后来知道叫南口。突然间,前边的驮铃不响了,抬头望去,老太后的轿停下了。我们赶紧下车跑到老太后的轿前。驮轿高,我们站着只能扬脸说话,这在宫里是不许可的。老太后低声对我俩口谕,说要解手。我俩当时一怔,在这荒郊野外,前后没有村庄,怎么伺候老太后呢?老太后果断地说:“就在野地里庄稼密的地方,人围起来!”这真是个最英明的决定。比在温泉苦口求人强多了,更比西贯市那个  相似文献   

19.
《春秋》1997,(5)
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七月,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商量为给同治筹办婚事,让人去苏杭操办龙衣。慈禧太后的宠宦狡黠自私的安德海嗅到了这个难得机会,他认为此行可大捞一把,又可游山玩水,还可谄媚邀宠,真是美差一桩,于是便私下求慈禧让他去办,开始西太后说:“我朝祖制,不准内监出京,看来你还是不去的好。”因为清律规定:“太监出  相似文献   

20.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日,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临了。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l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