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无论是各级党报,还是各地都市类和晚报类报纸,陆续推出了社区新闻专版或专栏,赢得了广大读者和报业界的认同,这是办报理念的一种改革创新,也是都市类和晚报类报纸对党报主流媒体地位形成的挑战。《郑州日报》是郑州市委机关报,2007年就开设了“区街新闻”版,专门报道社区新闻。采写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想做好做大做强党报社区新闻,必须凸现以“民”为本的操作理念,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显而易见,消息来源对新闻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意义。而不当使用或滥用消息来源,则是虚假新闻产生的一个极为  相似文献   

3.
对灾难的预警与报道是媒体的职能之一,也是记者的职业责任。作为事发地的地市级报纸,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传播?笔者以《齐齐哈尔日报》和《鹤城晚报》的“8·4”事件报道为例,谈谈地市报危机传播应该把握的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大凡跑条线的新闻记者,都有过被条线部门的工作会议或一大叠工作总结所困扰的感受。记者去条线部门采访的时候,常常听到的是他们近来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这类报道往往容易写成工作报道,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不妨把此类无可读性的稿子统称为“鸡肋稿”。怎样跳出工作报道的怪圈,使“鸡肋”变“佳肴”,写出贴近百姓的报道,对于一个晚报记者来说,尤其值得深入思考。晚报是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报纸,老百姓手中有把尺,衡量新闻报道好坏的标准便是记者写出的报道是否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就需要记者头脑中时时处处有根弦,那就是读者意识。新闻是客观事实的“主观映象”,是“观念的东西”,体现着记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及情感态度。也就是说,在新闻报道中,是意识选择了事实,意识判断了事实的价值。记者头脑中有没有读者意识,这关系到你写出的报道能受到多少读者的共鸣和关注。如果一个新闻事实中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缺乏读者意识,写出来的稿子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现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地方报纸包括地市级报纸记者的身影。这表明,部分地方报纸已不再满足于区域的限制,单纯地进行本地域的报道,而开始更多地探索跨地域“走出去”报道,尝试更广的报道区域和报道题材。他们的尝试和探索给地方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提出了新的办报课题。本文试图从此入手,结合《无锡日报》、《江南晚报》近年来的实践,就地方报纸跨地域“走出去”报道对提升其在本地新闻市场上竞争优势间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去”有利于提升地方报纸的本地竞争优势探讨地…  相似文献   

6.
对灾难的预警与报道是媒体的职能之一,也是记者的职业责任。作为事发地的地市级报纸,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传播?笔者以《齐齐哈尔日报》和《鹤城晚报》的“8·4”事件报道为例,谈谈地市报危机传播应该把握的四个原则。一、信息公开:危机传播要义灾难事件报道实际是一种危机传播。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传播。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信誉。三年前的齐齐哈尔“8·4”事…  相似文献   

7.
副刊的作用,众所周知。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著名报人金庸也有一句名言:  相似文献   

8.
报纸走入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新闻报道因其可读性强、与百姓生活密切、贴近市民心理等因素而备受读者的青睐。于是,近些年来各地各类报纸,无论日报还是晚报,都纷纷在报纸的重要版面、重头位置上尽可能多地刊登社会新闻,或者专门开辟社会新闻专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进一步抢占报纸的市场份额。晚报则因其办报的环境相对宽松而更是不遗余力把社会新闻的报道视作报纸的重头戏。然而,也有不少报纸在社会新闻的选材、采写报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如报纸怎样打造核心竞争力.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笔者认为.应对网络的挑战,记者写新闻不能简单地报道事件,而应该发掘深层次的内容.报道和传递观点。一个成功的观点记者,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汪名鸣 《求实》2006,(Z4):280-281
最近几年,一种被称为体验式采访报道的采写形式风靡新闻界,很受读者欢迎.体验式报道最初出现时受到社会的热烈追捧.很多人认为记者在以某种角色亲自参加事件的全过程,或体验某一行业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出来.这是一种富有魅力的采访,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是应当提倡的新闻界的"名牌产品".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和新闻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损害,是指新闻因失实或有其它违法问题所造成的社会损害。新闻损害有一部分依法构成新闻侵权行为,经受害人提出请求,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还有一部分按现行法制尚不构成侵权,但是其损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市场经济下,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信息爆炸”的趋势,新闻损害也具有新的特点,值得新闻界注意防范。一、市场经济下报道方式的变化造成新闻损害的危险性报纸进入市场,受众需要越来越得到重视,报纸的版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个易碎品,可以做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的素材更少,张家口晚报在处理承德少年寻找亲生父母的题材时,发现事件具有典型性和复杂性,是连续报道难得的题材,并具有"追踪"价值,于是整合新闻资源,精心策划,与承德晚报跨地域合作,通过报网互动、持续的追踪进行了全方  相似文献   

13.
党报姓“党”,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是它的天职,党报的这一定位决定了它的权威和高度,这就是政务新闻、典型报道、成就报道等“硬新闻”多,社会新闻、街巷生活、百姓故事等“软新闻”少。如此,与都市生活类报纸相比,党报的功能定位使其在读者中的发行和广告经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当前,在许多城市,党报和都市类报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媒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新闻的竞争。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了, 总能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出新闻的媒体必然是发行市场的大户,广告市场的赢家。抢抓新闻,早些,再早些;抢发新闻,快些,再快些,这已经是新闻界不懈的追求目标。但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闻发生地的新闻单位,往往是最后一个发出新闻的,外地的媒体反而抢了先。尤其是地市报纸,往往非常被动,降低了自己在读者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尤其是报界有一句行话,叫做“报纸就是新闻纸”。这句行话始于何时无须稽考,其根由却是很明白的:报纸,这一最古老的大众传媒,自其诞生之日始.便是以传播新闻和评说新闻所披露、反映之时政世象为使命的;反过来说,离开了新闻传播和对时政世象的评说,报纸便失去了其存在价值。由是,“报纸就是新闻纸”,多少年来,便成了从业人员乃至世人的约定俗成之见。应该说,这一约定俗成,于报纸,具有本质性概括的意义。 但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却不容忽视。这就是,一般说来,报纸的版面并不完全是纯新闻性的,它还有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亦即受众早已耳熟能详的报纸副刊。大抵可以这么说,除了极少许特殊情况外,一张报纸若果缺失了副刊必然是不完整的,或被视为是不完整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新闻纸”,这概念其实又并不那么确切,或者说,这概念完全轻忽了副刊的客观存在。 报纸副刊所容纳的文稿,从形式到内容,显然都与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社论  相似文献   

1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就新闻工作来说,不只是对经济报道,也是对包括晚报在内的所有新闻媒介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晚报在新形势下,该怎样明确办报思路、作出新的举措?结合办报实际,我认为。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把握晚报的党报属性的前提下,把报纸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努力实现报道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报道内容重点上的“移位”,报道形式和方法上的“变革”,是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对舆论需求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新闻媒体针对矿难、空难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都做了大量深入、翔实的报道,对于人们及时获悉灾情信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在人文关怀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错位及时、客观地报道各类事件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但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却屡屡可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道中的看客心理。这种报道以暴露、猎奇、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对灾难的当事人或亲属的痛苦很少提及。如2004年的“包头空难”,从空难发生起,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上的报道便层出不穷。某省一家报纸用近1/3版的篇幅刊登…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新闻作为一种舆论,它的力量在于报道的真实。真实是新闻的基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力量所在。记者则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守望事件的真相,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尽管中外  相似文献   

19.
翻阅时下各种报纸,不管是党报也好,都市类报纸也好,还是以财经新闻为特色的商贸类报纸,社会新闻大量占据了报纸的版面。什么是社会新闻?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学简明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社会新闻是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报道。它有广泛的社会兴趣,并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写作上富有人情味,讲究趣味性。  相似文献   

20.
如果人们是通过媒体去感知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真实的环境,那么,把2004年的10月称为“灾难之月”是毫不为过的:我国河南大平煤矿瓦斯爆炸,至少148人遇难;菲律宾、尼加拉瓜、我国台湾地区、日本接连遭受地震灾害,致使数千人伤亡;以色列军队发动持续17天的“赎罪日”行动,导致11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埃及塔巴连环大爆炸,造成34人殒命;伊拉克战后局势依然动荡,流血冲突不断,绑架杀害人质事件屡屡发生……“灾难是记者的节日”,这样的比喻虽然不尽恰当,但是,以往无数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灾难事件确实是可以让新闻从业者大显身手的地方,即使是国际的灾难新闻也不例外。然而,面对国际灾难事件,很多新闻媒体的报道程式化痕迹较重,并且流于被动应付。事实证明,往往在这些地方,独具匠心的创意常常能取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实效。例如我国媒体对2004年的10月23日发生在日本新潟的地震的报道,就是一个值得剖析的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