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上的人格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有关私法上的人格权之讨论在近年已近乎白热化,那么宪法中的人格权却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然而,在德、日等国的法制史上,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却曾经先由宪法条文中引出,转而反哺于私法;而倘若忽视宪法上的人格权理论,则不可能完整理解民法上的人格权。从德、日诸国精致丰富的人格权理论观之,人格权内涵中最具特征的当是其概括性,它以保护人格的自主发展为主轴,特别保护隐私权、名誉权和自我决定权等。然而,为了克服其内容上的这种宽泛性和多元性,两国法院也确立了人格权的范围理论和多重审查基准,为人格权的保护和限制划定相对明确的界限。凡此种种,均值得吾人借鉴。 相似文献
2.
依法行政的宪政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行政与宪政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依法行政的宪政分析应深入于 :从宪政的高度对行政权进行科学定位 ;树立“政府职责本位”的宪政观 ,进一步厘清行政权的实质和根源。社会转型对政府行政的时代要求乃是 :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从管制型行政转向服务型行政 ;促进行政控权机制和价值的新发展 ;加强反腐倡廉 ,健全监督体制和机制等。加强依法行政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应包括 :建构诚信政府 ,强化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责任 ;健全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 ,推进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及机制的建设和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 ,促进国家权力的规范化运行进程 ;发展非政府组织并加强其法律规制 ,增强市民社会的自治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学考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宪法中将公民环境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予以明确规定是未来宪法发展的趋势,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和丰富.同时,也为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奠定了宪法基础,使其从应有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是我国人权事业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农民宪法平等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不能真正享受宪法平等权是中国当下人权保障制度中最严峻的问题。表现为:中国的选举制度及户籍制度使农民沦为政治上的"二等公民";农民是经济利益的最大牺牲者和最小受惠者;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导致农民及其子女只能接受差等教育;农民没有资格同市民一样享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因此,应当修改选举法改革户籍制度;确定农业优先的经济战略,改善农民的民生;通过教育改革在城乡之间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对日本信息公开法上的知情权的宪法依据,日本法学界认识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宪法第21条规定的"表现的自由"等条款为知情权的宪法依据,也有学者认为宪法序言中"国民主权"表述为知情权依据.信息公开法未使用"知情权"概念,而强调"国民主权"和政府的"说明责任".国民主权与知情权属不同层次的概念,在法律条文中同时出现并不矛盾.为保护和发展公民权利,"知情权"应当在信息公开法中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6.
一、宪法学研究概括
2005年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地方宪法学研究会、各法学研究机构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宪法学学术讨论会,探讨了宪法学理论面临的新课题.1.10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山东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泉城济南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人权的宪法保障",有130多名学者提交了论文.与会者围绕"人权与公民权"、"人权的立法保障"、"人权的司法保障"、"人权入宪与依宪执政"、"人权公约的实施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2.5月28日,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吴家麟教授八十华诞暨宪法学思想研讨会"福州市举行.与会学者系统地探讨了吴家麟宪法思想的特点与新中国宪法学发展的联系,并围绕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7.
自"前苏联解体"20多年以来,俄罗斯物权立法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权观念,不断地向着传统物权法的类型与体系回归。通过渐次的多级转换,俄罗斯物权立法从"所有权中心主义的物权立法"向"他物权日益凸显的物权立法"转化。近年来通过"《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完善计划"的实施使之具有了与大陆法系之德国法传统的物权法相类似的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
8.
民事权利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最基本的法律权利。民事权利的自然权利说、意思说、法益说、法力说揭示了民事权利本质的四个层面,即"自然为理"、"意思为体"、"利用为用"、"法力为形式"。从宪政视界考察,一方面,民事权利形成和发展是孕育宪政环境并促成宪政产生一个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宪政又是发展公民民事基本权利的关键手段,发展公民民事基本权利是宪政的终极目的和归宿。应正确认识民法与宪法的关系,构建一个以民法为基本法,以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为配合的网状维权(利)、控权(力)系统,并统一于宪法,才能构建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民事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宪法到宪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 3月 ,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 ,包括人权、私有财产所有权、征收征用补偿权等重要权利已众望所归地进入了宪法 ,这意味着我国现行宪法向宪政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受到法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为进一步宣传这次宪法修改的精神 ,加深对宪法基本价值的理解 ,近日 ,在华东政法学院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从宪法到宪政”的博士论坛 ,论坛由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勤华教授主持。在论坛中 ,各位主题发言人围绕着“宪法”与“宪政”两大主题 ,从宪法文化、宪法观念、宪法价值、宪法制度与技术等角度出发 ,结合西方宪法传统和我国宪法制度与宪法实践 ,畅谈了各自对于宪法与宪政的认识与感悟 ,并展望了我国宪法发展的基本脉向。本次论坛充分实现了策划的基本目标 ,对于进一步宣传宪法、研究宪法、贯彻宪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宪法学研究范式与宪法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托马斯·库恩 196 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概念以后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采用了“范式”的概念 ,以寻找研究问题的系统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框架。库恩认为 ,范式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和成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与意识形态性 ,学者们研究某一问题时必然涉及普遍接受和运用的概念、模式、基本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等。宪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确立共同的“研究范式” ,以保持宪法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的统一。从一般意义上宪法学研究范式涉及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戴西的宪法理论在中国颇有影响,其著作常被奉为“宪法经典”,但并不等于这部著作成为了应变万事的“真理”。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了戴西的宪法理论中缺乏司法违宪审查的根源,即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了法律的不可审查地位,形式化的法治原则绝断了追问法律是否正当的可能性,将宪法惯例故意释为宪法道德误导了对司法审查的认识。戴西宪法理论的这些特征与其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背景不可分,他通过对立政治与法律,使宪法与政治道德无涉。但是,戴西的宪法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本文在上述三方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揭示了其理论的“缺陷”,而这些“缺陷”为建立司法违宪审查制度给予了充分的提示。 相似文献
12.
David Lefkowitz 《Law and Philosophy》2018,37(4):385-413
This paper argues for the superiority of international law’s existing ban on unilateral secession over its reform to include either a primary or remedial right to secession. I begin by defending the claim that secession is an inherently institutional concept, and that therefore we ought to employ institutional moral reasoning to defend or criticize specific proposals regarding a right to secede. I then respond to the objection that at present we lack the empirical evidence necessary to sustain any specific conclusion regarding an international legal right to secession. Specifically, I argue that we ought to adopt a precautionary approach, and that such an approach justifies giving no weight to promoting political self-determination per se when considering whether to reform international law governing secession. I conclude with several reasons to think that even a remedial right to unilateral secession will detract from, not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s ability to promote peace and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13.
Th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he ICC Statute)has not yet been submitted to the Russian parliamentary chambers,the Duma, and the Council of the Federation. However, an Inter-AgencyPanel led by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has been set up, with aview to drafting amendments to current Russian legislation andfacilitating Russia's cooperation with the ICC. Major problemsstanding in the way of Russia's ratification include certainprovisions of Russia's Constitution, which, for instance, donot provide for an international court substituting nationalcourts, and lay down the right to jury trial and the right toseek pardon. However, there are various ways of reconcilingthe Constitution with the ICC Statute. In short, there are noinsurmountable legal hurdles to harmonizing the Russian Constitutionand laws with the ICC Statute: the question of Russia's ratificationis mostly a question of political will.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民法是对宪法在民事领域的具体化;但宪法又是公法,与作为私法的民法有本质上的区别。与此相对应,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在性质、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宪法权利功能的变迁又使其有影响民事权利发展的可能性。人权是整体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人权入宪为宪法权利通过其体现的人权价值影响民事权利提供了法律基础,尽管如此,两者仍是不同性质的权利,宪法权利规范不能直接用于调整私人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盛鹏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6(4):8-10
宪法的法律属性是宪政制度的价值所在,宪法的一切价值及其制度设计都以宪法的法律属性为基础和中介。本文从价值、规范和实践三个层面上剖析和回答了宪法的法律属性所关涉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别具一格的加拿大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殖民者的统治到加拿大的主权独立 ,短短几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造就了一部风格独具的宪法。英国和法国殖民者不仅在这片北美土地上留下统治的痕迹 ,也给加拿大宪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本文试图分析加拿大宪法的特点、历史演进 ,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宪法进行比较。加拿大宪法既是成文宪法 ,又具有不成文宪法的要素 ;既是相对柔性的宪法 ,又具有刚性的特色 ;既强调君主立宪 ,又体现了主权在民。 相似文献
17.
迅速审判权是美国宪法第6修正案规定的宪法性权利,也是联邦<迅速审判法>规定的重要诉讼权利.迅速审判的思想起源于英国,后传播至美国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被认为是"不同于其它宪法权利的基本权利".美国联邦<宪法>和联邦<迅速审判法>是保护迅速审判权的两大主要法源,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迅速审判权期限要求、衡量审查标准和救济途径,在保护迅速审判权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护模式.但总体来说,迅速审判权的实现并不容易,消除程序拖延目标的实现还需更多的努力.美国迅速审判的立法与司法保护模式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健康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及实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健康权是<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具有以积极性为主兼有消极性的宪法权利属性,我国宪法应把健康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明文宣示并增加程序条款等内容,宪政实践中应协调其与相关权利的关系、采取微观层面上的措施将法定健康权转化为实有的健康权、倚重司法审查来赋予直接效力等. 相似文献
19.
Pavlos Eleftheriadis 《The Modern law review》2018,81(1):154-178
20.
《Russian Politics and Law》2013,51(6):46-61
The institution of constitutional judicial review has acquired a new legal foundation for its applicati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RF), adopted on 12 December 1993;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al Law on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f 21 June 1994; and other acts. However, the opportunities for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is new legislation on constitutional judicial review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re constrained by problems from the past: first of all, by the problem of depoliticization, which has assumed exaggerated propor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lack of practical success that marked the first stage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s operation in Russia. The re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has become a condition for the viability of specialized constitutional judicial review in the RF. The difficulty of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is problem is further aggravated by the ambiguous nature of the institution of constitutional judicial review, not only in the Russian model but also in the classical model of its organization. For it is indisputable that constitutional judicial review is a component of the mechanism of judicial authority, regardless of where it is situated in the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ower. However, constitutional judicial review cannot be wholly equated with traditional judicial functions since it is at the same time also a political activity undertaken through a jurisdictional for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