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对历时近三百年产生的二百多本涵盖《老子》世传、帛书、竹简3种版本的译本进行全面历史性描述,得到以下要点:一是《老子》译本的翻译根据3种不同版本呈现出3种翻译趋势与热潮,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倾向产生不同影响;作为边缘文化的典例对西方文化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多译本《老子》这一文学翻译典例表明文学翻译批评应兼具规定性翻译批评研究和描述性翻译批评研究,以此完整的翻译批评系统推动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翻译理论的沿革及践行轨迹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莉  路彦 《理论导刊》2007,(11):135-137
中外各种不同的翻译理论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而这些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阐释的理论又经受着实践的检验和筛选,在翻译实践中也不断的进行碰撞与磨合,并逐步完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崧珍  刘瑞强 《学理论》2010,(26):281-283
"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拟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渊源进行简单的追溯;分析国内学者对这一"转向"的不同观点;进一步说明了"文化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认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只是研究视角的转向,它和翻译的本体共同构成了翻译研究的本体。  相似文献   

4.
雷乐 《各界》2013,(8):90-91
摘要:佛教向中国引入、传播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翻译起了巨大的作用。从有确凿可考的文献算起,佛经翻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中国翻译史的开端,佛经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主要概述了佛经翻译的历史以及作用,并从“文”、“质”的角度谈谈佛经翻译的佛经翻译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刘彪 《学理论》2009,(27):212-213
中国翻译理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但与西方的翻译理论相比,中国翻译理论的体系性相对较弱,其中大部分是翻译家在序言中提及,而并未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翻译理论偏重于实践,是对自我实践的总结,董秋斯在充分认识到其利弊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翻译建设短期和长期计划,为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总的框架,也为中国翻译理论走出误区,走向完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成为传承中国翻译理论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6.
申奥 《学理论》2012,(24):151-152
从古至今较著名的中国传统十大翻译,成为文本翻译的指航灯。口译作为翻译的基本形式,有着与文本翻译不同的工作要求,必然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目前较为著名的口译标准,多是自我的经验总结。梳理了著名的翻译标准,文笔翻译与口译活动的不同,以及著名的口译标准,在口译研究跨学科的发展形势下,新的口译标准的诞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林语堂都是中国20世纪初的翻译大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他们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翻译标准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差异.对比研究两者的翻译思想之后可以发现,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不同态度使他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8.
曹万忠 《学理论》2009,(28):175-176
在翻译发展过程中,人们历来都是给予译者最多的关照,而读者却被视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当今随着翻译学的发展,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越来越得到重视,读者成了作品意义的建构者之一。本文回顾了以往几种翻译研究模式,同时评介建构主义翻译研究新模式,结合翻译标准的演变,辩证看待读者地位的嬗变,折射出建构的翻译学中一个新的读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国内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史的学术史和研究动态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于意识形态问题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研究热情,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比较分散,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史的专门研究和深入研究依然缺乏。因此着重整体性研究,深入思考、深刻分析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史中的重大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钱玺仰 《学理论》2010,(17):153-154
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学者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其弊端在于他们将原有诗歌作为最高标准,将翻译看作是文本之间的转化而忽视了语言外的因素。将意识形态论为基础,来分析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寻意识形态对诗词翻译策略的影响,试图证明诗歌在翻译中得到了新生,艺术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11.
刘波 《学理论》2009,(30):193-194
自20世纪90年代,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翻译研究范式,尤其是对翻译普遍性的研究。纵观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现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翻译研究的广阔前景和潜在开发价值,进而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小伟 《学理论》2012,(26):108-109
国内外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其中,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可谓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两位集大成者。将从不同维度对他们的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位翻译大师理论的概览和异同之处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及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将不同文本内在的微妙联系显现表达,互文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体现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一种延续。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价值,一直是翻译中的心头之"患"。因此,将互文性理论作为切入点引入古典诗词翻译,有助于弥补一定的文化缺失现象,同时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MTI翻译策略与翻译产业需求——以大连为区域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大连市国际交流的不断拓展,大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强,尤其是会展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带动和促进了翻译产业的发展。带有市场定位性质的MTI翻译硕士培养策略应与翻译产业需求接轨,既重视目前大连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也考虑大连目前翻译产业的特点,并针对翻译产业的发展趋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5.
张颖 《学理论》2013,(6):201-202
翻译活动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文章简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年翻译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翻译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66年以前),翻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新中国成立实践、理论同步进行。在第二阶段(1978年始)翻译实践规模宏大,成果累累,翻译理论日臻完善,吸收介绍了国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我们翻译任何作品,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如果译者不顾读者反映而自行其事,其翻译绝不能算是好的翻译.作为奈达等值理论(Equlvalent Theory)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高度重视.以荆州店名为例探讨中英双语店名的翻译特点,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指导,提出英汉双语店名翻译的"四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李娇  张秀荣 《学理论》2013,(12):185-186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交互性的特征。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网络文化弱化了党和政府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网络文化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竞争与冲突。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形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把握住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内外舆论环境,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没有文化因素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两个国家语言的交流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翻译。汉语与英语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表达方法,语法和修辞上的不同,而且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已经深深的影响了翻译的过程与准确性。这篇论文认为宏观的文化因素将会扩大翻译的规模和丰富翻译研究的内容。文章首先在东西文化翻译方面作了对比,然后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主要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物质生活或经历,文化和价值这五个方面来解释的。第一个方面说明了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第二个方面阐释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翻译中的影响。第三个方面分析了随着不同的经济发展而改变的物质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并且深深的影响了翻译。第四个方面讨论了作为行动的基础价值观指导我们的行为而且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必然会有不同的交流行为。第五个方面说明了宗教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最后提出了对翻译工作中发展方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刘冬妮 《学理论》2012,(30):124-126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翻译是文化的媒人,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面对事实上存在的矛盾,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对文化的反作用,意在强调翻译上的语言问题往往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在研究翻译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意识形态的选择,意识形态对国家利益的效用,以及冷战前后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作者还特别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运用意识形态的缺陷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