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反腐制度化不仅是保障公民参政权利的重要方式,也是克服网络反腐消极影响的必要条件,更是让"媒治"走向"法治"的必然选择。我国现有的网络反腐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上零散且缺乏统一的立法理念和原则、内容上多为禁止性法律规范而少有授权性法律规范的缺陷和不足。对此,应当通过专门立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完善:规范网民行为,使其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监督;加强网络建设,搭建专门、高效的网络反腐平台;构建配套制度,完备网络反腐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2.
监督机制创新是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谋求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网络反腐的优势在于,通过网民监督机制的构建,弥补中国共产党原有监督机制在监督主体、群众监督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网络反腐融入党的监督机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监督机制创新是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谋求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网络反腐的优势在于,通过网民监督机制的构建,弥补中国共产党原有监督机制在监督主体、群众监督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网络反腐融入党的监督机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网络反腐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意义:网络揭腐推动着中国反腐格局向纵深方向发展,可有效降低反腐的边际成本,推进制度反腐的形式创新,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论述了网络反腐的倍增效应、蝴蝶效应、置顶效应对党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和网民素养提出的新挑战;提出了网络反腐倡廉建设的策略思考,即通过健全网络揭腐制度、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强化网络监督、借鉴国外先进的网络反腐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普通公民话语权表达方式。鉴于目前我国网络反腐中的各种缺陷与不足,应对民众网络反腐及舆论监督加强引导,构建有利于舆情事件正确导向的网络反腐制度体系,应加强对网民反腐与舆论监督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让舆论监督更加有效,使腐败现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3,(11):94-94
田旭明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的互动互促有其现实必要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形成对制度反腐的最广泛关注和监督,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轨道能够引导和规范非理性的网络监督行为。网络反腐与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机制、惩治和预防机制的互动互促,可以提升反腐倡廉实效。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互动互促的实现路径是:将网络反腐具体工作纳入到制度反腐的整体框架和程序中,加快网络反腐的法制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创设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互动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公民反腐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传统制度反腐的一个有益补充,它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开展网络反腐,必须加强执政党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建设,推进网络反腐与其他反腐形式相结合,并要处理好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保护、网络反腐成本与反腐效率等关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反腐实质上是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的网上监督系统的推广和应用。网络反腐要走向健康之路,必须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步伐,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信息披露制度作为网络反腐的初始环节与基础制度,有利于提升网络反腐的公信力,建设廉洁政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然而当前网络反腐信息披露过程中尚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亟须合理界定信息披露主体的权限,规范披露流程,加强法规和配套制度建设,逐步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网络反腐信息披露体系,才能发挥网络反腐的正面能量。  相似文献   

9.
董建新 《传承》2011,(3):13-15
网民参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是问责制度之外的一种渠道和形式,网络问责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对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从五个大的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网民参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网民参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法律法规,二是加强执法机关的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对网民问责的教育引导,四是构建网民参与党政干部问责的平台,五是拓展网民问责渠道、建立网络举报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民参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是问责制度之外的一种渠道和形式,网络问责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对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从五个大的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网民参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网民参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法律法规,二是加强执法机关的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对网民问责的教育引导,四是构建网民参与党政干部问责的平台,五是拓展网民问责渠道、建立网络举报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肖芸 《人民论坛》2010,(7):46-47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适应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应进一步提高对制度反腐的理性认识,从构建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入手,全面加强制度反腐建设,确保制度反腐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功效,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刘彬 《长白学刊》2013,(4):44-46
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是指网络舆情不但对社会或其他公众产生所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现阶段反响最强烈的溢出效应就是网络反腐。溢出效应分为正溢出和负溢出效应两种,前者是指网络舆情对反腐产生的正面影响,而后者则是指负面影响。政府应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利用网络舆情进行反腐工作,但网络反腐只是一种补充,解决腐败的关键还要靠制度。在网络反腐中,要加强网络的舆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其反腐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净化舆论反腐环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民间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督形式,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和广泛参与,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强、自由度高、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等特点,民间网络反腐也面临着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4.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适应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应进一步提高对制度反腐的理性认识,从构建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入手,全面加强制度反腐建设,确保制度反腐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功效,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的规制应当从整体的角度系统考虑,通过完善网络反腐法律规范体系、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络反腐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反腐手段,逐渐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和政府的肯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互联网得到迅猛发展并逐步普及,网络反腐的手段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完善,政府积极引导并建设相应的法律法规,广大网民也随着网络反腐机制的日趋完善,更加理性地看待和运用网络反腐这一手段。网络反腐正由混乱无序、乱象丛生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反腐必将在日后成为中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之一。  相似文献   

17.
网络反腐研究虽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反腐的已有研究及其成果: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反腐的含义、特征、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完善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已有研究的不足:缺乏对网络反腐问题的多学科视角的研究和针对存在问题的可操作性策略;展望了今后网络反腐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强多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加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政府反腐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反腐预测预警制度建设,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立体交叉、多层次、多方位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唐永文 《桂海论丛》2004,20(5):13-15
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不断推进反腐倡廉深入开展,以学习《条例》为契机,强化制度反腐意识;与时俱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持制度建设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在办案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反腐在中国已经大行其道,民间起始,政府现在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众参与意识的增强、传统表达渠道的不畅,都是网络反腐兴盛的原因所在.受网络自身的不可靠性、网民知情权的不充分性、政府信息输出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局限,政府要通过观念的转变、网站的建设、法制的完善、信息的公开、舆论的引导和反应的积极等方式,为网络反腐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3,(12):89-89
罗学艳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败模式,网络反腐具有快捷高效、全民参与、细节扩展、隐匿安全等优势,但在反腐主体、客体、作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制约性。要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必须把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通过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规范网络反腐的环境、完善网络反腐机制等途径,提高网络反腐的质量,更好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