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其根本就是聚焦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人需要的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主体——人民与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为以马克思"现实的人"为新视角探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进路提供了理论可能和靶向参考.马克思"现实的人"突出表现在它的四重内在规定,即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由此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着力满足人民的生命健康需要,推动人民劳动自觉的生成及行为外化,打造三重和谐关系的美好社会图景,明晰和把握好美好生活实践展开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
马密  师索 《前沿》2012,(21):63-65
权力理论是自中世纪以来政治学理论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传统政治权力理论以君权关系为基石受到了后现代政治学大师福柯的批判.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福柯为了拯救个体的主体性,从新的视角探寻现代权力的微观形态,总结了现代性权力隐匿性、知识化特点,分析了现代性之下“无所不在的”权力对人的个体意识的侵害,以及福柯所构建的拯救方案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说,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这一从实践出发的真理观,目前在学界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试图把马克思这一实践真理观置于德国古典哲学背景中,展示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知识论的真理观,把真理问题限制在意识范围之内,寻求普遍意识和对象性的意识的同一,置现实对象于真理之外,而真理是要求对现实对象加以把握的。本文就从对知识论突围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内涵,认为马克思的真理观就是指实践过程中人对自己对象化产物的全面占有,人的感觉与人化自然的同一。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式发表,引起了对马克思哲学的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解释。但是这些理解与解释在实际领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方面离它奠定的东西太远了,在人之现实存在的丧失理由的状态中逗留得太久了。将人类的无价值的生存状况转化为生存的更高价值,此乃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参照的"这个马克思"哲学当然的使命。人从丧失理由的生存状态中折返,显然已经呈现在那种将哲学上的存在物(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而开辟了存在论新天地之中。  相似文献   

6.
李凤莲 《求索》2008,(4):80-82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和核心理念引入其哲学体系。马克思不仅坚持从人的生存的整体维度去探讨人的本质,更从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构成了人的全面性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目的性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功能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还着重探讨了人的实践存在的本质实现,论证并提出人的实践存在的现实实现的三条基本路径,即人的主体性生成、人的自由个性张扬、人的超越意识激发。  相似文献   

7.
冯波 《传承》2011,(14):26-28
马克思的民生观是公共民生观。马克思视野中人的本质、人的意义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成性的。从根本上说,人是一个公共性的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的内在规定性和品质。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公共性的人,他们的需求是民生的起点,共同体是民生的解决场域,公共实践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8.
“人是类存在物”理论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解释。作为自然界的“类存在”,人始终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对实践主体的科学认知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提条件。按照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理论,作为实践主体,人必然要以“生态人”的身份出场,而“生态人”在现实社会中必然是多维度的,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相吻合的。在新时代,人不但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的身份肩负起对自然界的责任和义务,还要具备生态政治人、生态经济人、生态文化人、生态社会人等多重品质,这对于新时代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象性"是马克思一直都在使用的基本概念,从马克思对"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这个命题的论证来看,这个概念本身又是建立在物质性,即那种在活动、运动中既包含了感性,又无条件地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性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新"和之为"唯物主义",即由这种独特的物质观来规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从认识论角度去理解 ,而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功能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地位和意义。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本质。科学地把握这一功能 ,对于理论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人道主义从预先设定的"本质"、"根据”来理解人,从而造成了人与生存世界的分化以及主体性的消解;马克思人道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历史性生成,实现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生存论的转向.在人的生存状况发生质变、在历史本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2.
黄顺君 《求索》2013,(3):89-92
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认为,对社会的理解不能从实体的角度上理解,而是应该从实践角度上理解。马克思扬弃了实体社会观,确立了实践社会观。感性对象性关系表达了人与社会的原初关联。在马克思实践社会观视域中,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化身和对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王军 《岭南学刊》2011,(1):117-121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表现出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从文本中寻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根据,通过个案来论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普遍性,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探讨,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研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雷勇 《前沿》2009,(7):37-41
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有的研究存在将“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确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根本地对立起来的不足。本文认为。研究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确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是不矛盾的。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宗教理论等都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但是,马克思从来不是一个盲目的费尔巴哈崇拜者。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赋予了唯物主义以新的内涵;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说;将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结合起来。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5.
李娉 《理论月刊》2015,(2):23-27
在19世纪中叶旧欧洲解体与黑格尔哲学瓦解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都对人的存在做出了新的思考,但是他们的致思路向却迥然有别。马克思主要从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历史条件出发观照"现实的个人",突出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克尔凯郭尔则从个体生存的精神状态、非理性情绪出发观照"孤独的个体",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这两种不同的思考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和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6.
曾庆伟  陈海华 《前沿》2008,1(5):42-47
米尔恩从应然的角度论证人权观念如何可能,而马克思则从实然的角度论证人权理想如何不可能。米尔恩认为,人权是最低限度的普遍道德权利。他认为,共同道德原则里面已经包含了普遍道德权利,它是“作为最低限度普遍道德权利的人权”的来源,共同道德一旦加上人性原则就可以推导出基本人权。而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各种人权理想能否实现值得怀疑,因为现实中的人都是利己主义的人,人权都是适应竞争社会要求的人们参与自由竞争的权利,是资本的特权。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马克思毕生追问的理想和目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自由置于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标志等重要思想,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8.
曾晋  王福生 《岭南学刊》2021,(1):116-122
以实践为核心、中介理解人与以语言为核心、中介理解人,是现代哲学重构主体价值的两种重要路径。以实践为中心的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各自的代表分别是马克思和福柯;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扩展到人们通往理解“主体的价值”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方法不同,但对现代哲学重构主体价值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哲学并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而是一种倒退,即从辩证唯物主义倒退到机械唯物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各方面加以论证,其中一个论据就是马克思和列宁对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评价是不同的。例如,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  相似文献   

20.
哲学共产主义从真正的人和真正的社会出发,单向度地批判私有财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背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与哲学共产主义具有相似性。然而在"笔记本Ⅲ",马克思论证了私有财产所具有的普遍本质,它既是个体在特定阶段自我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的重要中介,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现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由此以对私有财产的辩证批判超越了哲学共产主义单向度的道德批判,实现了对共产主义由哲学思辨向现实论证的转变,为他后来对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