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吉豫 《法律科学》2013,(5):187-194
作为功能性技术产品,计算机软件在我国著作权法下的保护范围仍处于模糊状况。美国司法实践中对软件著作权保护对象范围的界定经过了较长期探索,积累的理论和司法审判结论对世界软件产业及司法实践影响广泛。我国司法可借鉴美国的经验、理论和案例,以立法目的为出发点,考量技术领域的利益平衡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对软件著作权保护对象范围做出更加明确的合理界定,从而在激励软件开发与促进技术的传播和进步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2.
陶安安 《法制与社会》2010,(17):101-102
本文分析了技术措施在著作权保护中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从著作权法的发展史和利益平衡角度阐释了导致技术措施的发展和被限制的原因;本文认为在公共利益原则下,著作权法始终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保护力度以维持利益平衡。同时,本文对我国的技术措施的立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财产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多发、也是存在较多疑难问题的犯罪类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侵犯财产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给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行为性质、恰当定罪量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盗窃行为司法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度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就盗窃罪若干疑难问题的认定以及与其他财产犯罪的区别.本专题辑取司法实务界及理论界若干篇文章.以期能抛砖引玉.不断深化对盗窃行为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作品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的革命性变化,传统的思想一表达二分以及实用/非实用性的区分原则难以适用于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品,著作权法需要重构建立在模拟技术之上的作品体系.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对现代著作权客体制度面临的困境和危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以利益平衡为制度设计的核心考量因素,必须坚持现有理论体系下的创新.充分考虑作品种类差异与著作权法统一保护的冲突,赋予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强保护,对新兴的"准作品"以弱保护.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颁布初期,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和传播途径都不会突破互联网和计算机终端的范围,在司法实践中相关权属和侵权事实的认定分歧不大。随着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传播途径,信息网络的概念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范围也出现了分化,相关案件的司法认定和裁判将会对视频点播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著作权法》规定了侵权复制品出版者、制作者、发行者的合法来源抗辩条款,该条款中"合法授权""合法来源"的认定标准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合法授权""合法来源"是检验侵权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的客观标准,在具体认定时应结合侵权责任关于过错的认定标准.本文还对出版者、制作者和发行者的合理注意义务认定标准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时代摄影作品的著作权纠纷大量增加并日益复杂,甚至出现了"版权蟑螂"现象,导致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和利益失衡.究其原因,在于司法上对摄影作品独创性认定标准偏低,立法上摄影作品的著作权条款存在制度缺陷.我国应将"艺术审美"作为摄影作品的要件,提高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标准,在《著作权法》中增设"照片"邻接权,解决摄影作品保...  相似文献   

8.
尚晓茜  刘衍 《人民司法》2022,(13):63-68
司法实践与金融实践围绕增信措施的互动凸显增信措施的法律认定有所缺失,难以适应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体制的改革需要。增信措施在金融实践中的信用风险缓释及转移功能显示出信用价值的重要性,故以信用价值为基础的法律认定可以探究债权债务关系在增信措施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控制及当事人增信利益与增信责任问题。增信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范畴,故意思表示是其法律认定的应有之义。当事人关于增信措施的意思表示通常存在表示行为与效果意思错位,功能主义结合增信功能、增信利益、增信责任,为识别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提供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每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著作权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正是因为挑战的存在,被动地推动了著作权法为适应新形势而能动地发展。以往的技术进步,无论是产生新的传播载体还是创设新的作品类型,著作权法总能在既有的制度和规则上巧妙地作技术性的处理。面对网络技术的发生和兴起,作为平衡著作权利益主体的天平——著作权法,似乎突然失去了平衡,各方总是尽力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其中在公众与创作者相互之间的防守战中,合理使用制度首当其冲。在网络环境下站在风头浪尖的合理使用制度是否适用、如何适用呢?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大陆法系的著作人格权制度被认为是两大法系著作权法的主要区别之一.但作为诞生于司法并在司法中发展的权利制度,两大法系对著作人格权保护的差异在其保护依据的不同,即系依著作权法还是非依著作权法进行保护.作为具有人格因素的权利,著作人格权因其不可转让等特征而被认为阻碍了商业自由.但在著作人格权保护的利益平衡原则下,两大法系依不同的法律工具达致了大体一致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13.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4.
15.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提单的管辖权是正确处理无单放货等提单纠纷的首要问题。提单的管辖权条款属于协议管辖,是国际私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物。无单放货案件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所谓的“侵权纠纷一般不适用协议管辖条款”的规则并不能当然适用。根据现行法以及民事侵权的基本法理,分析中国法院用于否定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侵权诉因”及“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两个主要事由,认为以“侵权诉因”排除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做法不仅于法无据,而且违背法理;而以“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作为否定承运人总部或主营业地之管辖连接点的理由也过于极端。在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提单管辖权条款问题的三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内容上不断丰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是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在体系上不断完善,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再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法把不当得利返还权定性为债权而归入债权编,然而这种定性定位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与我国物权变动的有因模式相冲突。通过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价值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是一种概括的混合的救济权,既可以救济对人性的权利,也可以救济对物性的权利。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之债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不同范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1999年中国大陆新《合同法》第402条、403条的规定,大胆借鉴英美法系代理法的做法,突破《民法通则》将代理仅限于显名代理的陈腐规定,建立了隐名代理制度和不披露本人的代理制度。本文就此分析了我国代理理念从区别论到等同论的变化及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民事活动即将发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