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速立 《理论导刊》2008,(4):126-128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西文化差异常常是通过语言上的差异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称谓、问候语、习语、称赞、隐私及忌语、数字和颜色的表达方面.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的各种体现,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文化、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使语言交流成为更好的工具,为开展经贸、文化、科技交流服务,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赖春彩 《学理论》2012,(18):199-200
礼貌是语言表达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成功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条准则。在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中,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礼貌用语在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中西方来讲,通过了解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将英国语言学家Leech归纳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先生分析的汉文化的礼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隐私语、赞美感谢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以便在实际交往中更好的应对这种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王炜琳 《学理论》2012,(18):187-188
在汉语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时,中国文化必然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学语言就是为了交流,我们在学习英语以及它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也能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汉语环境和中国文化不是英语教学的累赘,反而是我们的独特财富,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中国文化对英语教学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凌凌 《学理论》2012,(25):162-163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越来越频繁。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就出现了"地球村"的概念。地域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人们频繁的交际,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们聚在一起贸易,交流。这样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些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英语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商务活动中,离不开商务信函的来往。因此,商务英语信函翻译在其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卢金明  李俊宏 《学理论》2014,(8):146-147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的时间文化、空间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建筑环境观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与建筑、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上,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及观点。它们之间合理、科学的联系就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下: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与繁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理论》2016,(1)
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练过程中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关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杨毅 《理论与改革》2012,(4):110-113
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它的有效开展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道义感召力。中国所具有的丰厚软实力资源也是我们有效开展人文交流的基础,利用这些软实力优势,我们在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文交流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应发挥自身的软实力优势,以此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文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公平公正,文化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我们讲生活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逐渐解体,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在这个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相互争鸣,提倡“中体西用”者有之,呼吁“全盘西化”者有之,坚持“中国本位”者亦有之。尽管见解不同,看法各异,但这些思潮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很有必要回头看一看过去,特别是看一看中国近现代历史,重新思考一下波澜曲折的文化转型过程,重新审视一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为此,本刊特邀请5位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转型”这一主题,抒发自己的看法,希望这一讨论对于今天发展先进文化的宏伟事业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