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结合对《物权法》第24条"登记对抗"的理解,对机动车交易物权变动在我国不同民事法律阶段的民事法律效力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正确理解机动车物权的效力具有指引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分析机动车的物权变动首先要找寻求其适用的法律背景,否则,在错误的逻辑起点上的科学论证也只能导致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著作权的变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探讨的是著作权的行使。就内容而言,变动的是著作权的财产权利;就方式而言,包括许可使用、转让、设定质权、强制执行、信托、消灭等。其中,有法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之别。  相似文献   

3.
自从剥削和剥削阶级产生以来,腐败与廉政作为两种相对立的社会现象,便同生共长,相互伴随,成为阶级社会的永恒话题。腐败现象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为人类社会所深恶痛绝,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一部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历史。本文侧重从消费角度研究公职人员产生权钱交易的思想动机,亦即从公职人员的消费变迁来探究消费这样一种社会经济行为与公职人员权钱交易的内在关系,以求有助于检察机关对贪污贿赂案件的侦破。  相似文献   

4.
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物权法》,并以法律明文规定的我国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登记生效为原则、等级对抗为例外,本文将就我国法律对该模式选择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有各种死刑学说主要是通说的分析,指出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与困境,以及他们共同的主观性缺陷。引入民法中的"情势变动理论"阐述新的"死刑客观发展说",以从相对客观的立场来分析我国死刑的未来前途。并有意将"废"的运用修正为"亡",从而将死刑由完全处于被动的被支配地位提升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能动性地位。同时引用哲学观点,试图通过数学上的坐标系统和曲线模型,进行较为直观的分析。对坐标系统分为情势正效应、负效应和稳定效应三种情况,来反映死刑前途的三种可能性。从而建议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并呼吁学者们学做灵乌——宁鸣而亡不默而生。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存在着物权形式主义、债权形式主义和债权意思主义三种主要的物权变动模式。我国《物权法》采用的是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本文讨论了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模式,并分析了债权形式主义和债权意思主义的区别,而且对我国的民事立法提出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和效力 ,以及对不动产交易的影响 ,提出了物权变动存在的程序权利 ,这对选择有利于保障安全、便捷和有序的物权变动模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是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关切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据统计预测,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了多项措施。但作为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针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试,就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浅析《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法律对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时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对策分析,并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浅析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新《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以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利"、"弊"影响。并提出了面对新《劳动合同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学校及学生本人需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应  高满良 《法制与社会》2010,(11):182-183
2008年金融危机在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恶化了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危机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门槛提高、人数增多等现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矛盾,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本文指出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理应从其自身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2.
张静  周丽 《法制与社会》2013,(2):177-178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大学生就业权利的相关概念,在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用地供给方式从集体建设用地向国有建设用地转变,用地的审批权逐渐向高层政府集中,土地政策成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以及城镇的等级管理体制,使得基层政府获得土地指标的机会减少,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农村非农就业从"离土不离乡"向"民工潮"转变。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了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柳春 《法制与社会》2010,(16):239-239,249
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毕业生的压力众所周知,无需赘言,毕业生的务实与功利亦无可厚非,但低年级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的生存状态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指出提前开始就业准备,是就业压力下低年级学生最直接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5.
物权变动,即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物权变动属民事权利变动的一种,是<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内容.我国<物权法>明确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区分的原则,厘清了物权变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公证业务的开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物权变动的理性基础及其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翔 《法律科学》2002,(2):31-42
物之支配的本质 ,是人的外在化意志对物的支配。但以法律事实为实证 ,以物之行为支配为公示的物权 ,其外在化意志对物的支配却发生断裂。为此 ,限制物上意志对峙中既存意志的排斥力 ,成为物权变动理性判断的必然选择。意思主义和折衷主义均以蕴涵双重理性意义的合意为基础 ,而形式主义则以独立的物权合意作为物权变动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殷俏 《法制与社会》2011,(19):260-261
物权变动模式一直是我国民法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并没有给这一争论划上句号。目前,我国面临民法典的编撰,学者们对于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仍各持己见。探讨物权变动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价某一模式本身的优劣,还在于考察某一物权变动模式是否能够与物权法乃至整个民法典的法律逻辑协调一致。可以说,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对我国民法典中诸多制度的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第23条确立的物权变动一般规则不再允许当事人以特别约定排除,这一规定本身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不能据此认为所有权保留制度已无适用的空间。我国关于物权变动的系列相关规定在表述上一直不注重意思要素;《物权法》规定的三种观念交付方式的适用范围应予明确。  相似文献   

19.
何焕锋  卜祥洪 《行政与法》2007,(11):139-141
著作权转让是著作权人利用其财产权的一种方式,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转让相关制度的缺失,导致著作权转让过程中重复转让的现象多次发生,严重影响了著作权转让中的交易安全和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在借鉴物权变动理论的基础上,应建立我国的著作权转让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在农村人口的迁移流动过程中,我们赋予的独特的称谓,是当代中国正在崛起的一个庞大的新型阶层,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且大都依靠体力劳动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民工在流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就业服务市场,同时也给过去主要面向城市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就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