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介绍了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引用了中外各种有特点的翻译理论来说明其翻译应遵循的标准。国内由严复的"信、达、雅"提出翻译的基本要求;由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审美价值翻译原则。国外则由卡特福德的等值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方法的灵活性,以及由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最终分析得出相关电影片名翻译四原则。  相似文献   

2.
根据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我们翻译任何作品,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如果译者不顾读者反映而自行其事,其翻译绝不能算是好的翻译.作为奈达等值理论(Equlvalent Theory)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高度重视.以荆州店名为例探讨中英双语店名的翻译特点,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指导,提出英汉双语店名翻译的"四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2)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作者以功能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该模式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和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及其功能与翻译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华语电影的字幕翻译有其自身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在华语电影中的重要体现。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华语电影文化专有项的部分翻译原则与策略主要是归化和异化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译制片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因此选取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词语、语义来翻译原版片是电影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一些译制片翻译实例,讨论了文化与字幕翻译的一些策略,指出电影翻译中仍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雷钟哲 《各界》2010,(5):35-35
韩寒在博文《看孔子》中,不但把电影《孔子》批得一无是处,还顺便捎带上中国古代一堆的子。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娱乐消遣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  相似文献   

7.
王旭东 《学理论》2013,(17):38-3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争议性比较大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性质和理论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这部著作出版之时,围绕着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形成了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争,而近些年的《巴黎手稿》文献学争论也为理解这部著作增添了复杂性。国内外对于这部著作的编译也有很长的一段历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谢菲 《学理论》2013,(17):209-210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元功能理论出发,探究机器翻译的缺陷,可以看出翻译一般寻求的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语篇是个意义的单位,是一定的情景语境中起作用的单位。因此翻译的对等单位应该建立在语篇上,即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个整体情景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即使在机译日益普遍的今天,机器翻译很难做到从语篇角度把握原文。这也要求我们在做翻译实践时应该从总体上把握原文,从而在两种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三个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对等。  相似文献   

9.
李舫 《党政论坛》2013,(18):30-31
1959年,小说《铁皮鼓》问世,格拉斯开始受到德语文坛甚至世界文坛的瞩目;1999年,格拉斯摘取20世纪最后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铁皮鼓》成为敲响欧洲心灵警钟的代表作品,与其被改编为电影密不可分。1979年,德国新电影流派代表人物施隆多夫将小说搬上银幕。这部电影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西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当时“全国上下参与的大事”,  相似文献   

10.
彭志瑛 《学理论》2013,(15):229-230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因而也要遵从人类交际的规律,即最佳关联性。字幕译者解读影片时,分析源语对白和源语受众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在动态编码时,预测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语境,试图生成与受众具有最佳关联性的目的语字幕,让其以适度的认知努力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最终实现原影视制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译例分析发现,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都是基于最佳关联的考虑。最佳关联视角对影视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对历时近三百年产生的二百多本涵盖《老子》世传、帛书、竹简3种版本的译本进行全面历史性描述,得到以下要点:一是《老子》译本的翻译根据3种不同版本呈现出3种翻译趋势与热潮,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倾向产生不同影响;作为边缘文化的典例对西方文化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多译本《老子》这一文学翻译典例表明文学翻译批评应兼具规定性翻译批评研究和描述性翻译批评研究,以此完整的翻译批评系统推动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碧云天 《侨园》2012,(6):10-11
与张艺谋合作 严歌苓写完《金陵十三钗》这部中篇先说是在2005年,第二年她就把电影版权卖了.2007年夏天,严歌苓的朋友将这部小说推荐给了张艺谋.张艺谋看完很喜欢,不惜重金把电影版权从别人手里又买了回来. 很快,张艺谋和严歌苓商量合作拍摄电影.  相似文献   

13.
最早研究经济运行问题的应是魁奈。继魁奈等人之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从微观的价值决定、价格实现到宏观的社会再生产运动及其实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灾亡的客观进程。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没有经济运行理论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资本论》三卷通篇都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只不过马克思的研究任务和重心与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所进行的辩护性经济运行理论研究不同而已。客观地评论,马克思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进行系统和科学阐述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底出版了阎志民任主编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一书。这部40余万字的著作由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和北京社科院的7位教授参与撰写的。1996年10月出版,时隔一年即党的十五大后,作者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我国改革实践的新发展,对这部著作做了若干修订。这本书主旨大概如它的顾问黄楠森先生在序言中第一句话所说的“是对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的系统而完整的论述和研究”,但看完这本书,则不敢苟同黄先生这一说法。这部书修订后分为六篇,第一篇《改革的基本理论》是总纲,第二篇《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篇《…  相似文献   

15.
正归来的希特勒去年有一部德国电影叫《希特勒回来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禁想起近些年流行的另外两部德国电影,分别是2003年的《再见列宁》和2006年的《窃听风暴》。这两部电影都指向冷战时期的东德社会主义历史,但对这段失败者的历史的态度有所不同。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其所代表的纳粹主义也被认为是现代资本主义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二战后,对希特勒及纳粹主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被誉为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随着其在国内外的传播,《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出于不同的目的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出发,对张光前和汪榕培的《牡丹亭·惊梦》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分析其文字选择、诗韵的异同点。结果发现,不同的文本内容侧重点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相同,要根据特定的文本材料及其特定的语境采取相应的、合适的翻译策略。文章有利于以翻译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而且有利于文化传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陈鹏 《瞭望》2008,(50)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片?是《赤壁》《画皮》这样看过就扔的,还是让我们回味良久、自我叩问的佳作?认真回顾2008年,你很难再找出第二部能与《梅兰芳》比肩的电影精品,这部大片以梅兰芳的完美身形为今年的华语电影  相似文献   

18.
电影《流浪地球》成为2019年春节档的黑马,刷爆了社交媒体。知名电影学者、北大教授戴锦华称:"中国科幻元年在2019年开启,这部电影向我们表明中国电影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纽约时报》称其为"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出人意料的是,导演郭帆本科念的是法学专业,"不务正业"的他是如何造就今天《流浪地球》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邓微同志主持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改革开放过程中失业与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研究》,最终成果《湖南失业保障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十五章,后附三个专题,设计有序,建构合理。这部著作有下列显著特点:一是将失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工程,从预防失业、治理失业到促进就业,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视野开阔,能对外国、外省以及本省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不同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三是作者立足湖南…  相似文献   

20.
人名不仅是人的代号、称谓,还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作品中经过作家加工创作的人名更是如此。《茶馆》的两种译本在人名翻译上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人名的翻译对读者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译者必须从作品内容和语境出发,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传达文学作品中人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学作品人名翻译的“名副其实”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