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善根 《探索》2015,(1):184-190
法学对信任的关注,来源于社会信任危机的来临以及法律对信任危机干预的可能性。社会信任危机的社会本质是时空错乱,既表现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危机,也是制度转型的危机所在。在传统社会中,法律不能直接建立有效的社会预期,而是经由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同构而形成。因此,传统社会中的信任与法律表现为弱相关关系。与此相对,现代社会中,法律无需通过社会规范这一桥梁就可以建立强有力的有效社会预期,使得法律与信任表现为强相关关系。社会信任危机的法律治理在于信任结构的法律改造,即在宏观上,通过改善社会结构,建构社会结构与法律制度一体化的社会系统,消除社会主体的时空错乱感;中观治理上,通过稳定的法律系统建构稳定的法律预期;微观上,则通过法律对不信任的干预,建立系统的社会信任保护机制和对不信任的惩罚机制。当然,社会信任危机的法律治理还需要治理法律自身,防止法律成为社会信任危机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社会因急剧变迁处于失衡状态时,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诚信缺乏、政府公信力丧失以及民众情感信任脆弱等方面。当前信任危机与县域群体性事件关系密切。县域群体性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由偶发事件引发的治安紧急状况和不稳定现象,而是牵涉到县域治理所出现的文化与体制的困境,多方面的和深层次的县域治理职能需要强化。社会转型期需要找到社会内生的支撑载体,其中,分析信任危机与县域群体性事件的关系,重建信任体系既是预防和解决县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之策,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信任是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时期,社会信任危机在社会各领域不断蔓延。对此情况,分析我国社会信任危机的表现,探讨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从而据此提出相应重建的对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为基点,分析网络异化的概念。网络人际交往异化的表现主要有网络沉溺、网络孤独感、网络信任危机、网络人际关系疏远等表现;网络人际关系异化要求人们回归人的本性,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回归到现实的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时代我国网络政治生态治理在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府层面,主要表现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不足、网络环境的监测机制不健全、网络事件的回应机制不畅通等;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守门人"角色缺失缺位、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严重、网络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混乱、网络信任愈加脆弱等;在个人层面,主要表现为从单向信息获取到双向信息互动的迷茫、网络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盲思、网民政治参与的盲从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络时代政府"管理"角色转换不到位、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民知识素养的欠缺。破解这些网络政治生态治理中的问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众擎易举。在政府层面,要实现从"管控"向"管理"的转变;在社会层面,要做到自我规制与社会教化并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在个人层面,要克服"乌合之众"心理,做理性守法的网络公民。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6,(6)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一种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立身之本,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有序的根基。但在社会转型的初期,不少社会成员受金钱利益的驱使,价值观念扭曲、个人诚信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中面临着信任危机的困扰。加强公民个人诚信制度化建设,构建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探讨个人诚信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等因素使人类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信任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和复杂.信任构成了一个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心理基础,因此,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探讨信任的产生机制、作用、影响因素及解决信任危机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学生信任缺失现象,分析了大学生信任危机的表现和成因,从大学生信任危机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体系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信任危机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政府、专家、企业面临着信任危机。具体分析,政府信任危机与职能缺位、对上负责、与民争利等相关;专家信任危机与违背科学精神、成为权钱的代言人、名号的被滥用、学术造假与功利化等相关;企业信任危机与为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以消费者利益受损为竞争代价等相关。综合分析,民间的监督力量过于薄弱、社会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公开不足、客观中立第三部门的缺乏是政府、专家、企业产生信任危机的共同根源。破除信任危机根源的对策建议为:增强民间的监督力量、社会管理创新、增大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服务型政府、疏导信息公开渠道、发展与扶持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10.
诚信原则为我国《民法通则》所确立。其价值涉及道德、规范和法律三个不同层面,并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在道德层面,主要表现为诚信信念的内心确立以及对外部行为自觉性的影响;在规范层面,则表现为一种相对确定的行为要求;而在法律层面,不仅表现为对实体行为进行法律性规制和调整的作用,而且在诉讼状态下,对当事人和法官乃至诉讼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热度持续升温,由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各种制度的缺失,给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度,对于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以及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河北A县近期发生的典型个案,对A县政府信任危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A县政府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现状和原因得出了解决A县政府信任危机的基本策略,为A县政府乃至其他地方政府建立公信力政府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当前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拉大,出现信任危机。长期下去,既影响农村发展稳定,又影响村干部的形象和工作热情。有效化解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问题,已然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一、群众不信任村干部的主要表现第一,质疑村干部的道德品质。一些群众认为,现在国家的政策都很好,但在涉及群众的利益分配上不公,存在由关系亲疏决定的现象。第  相似文献   

13.
肖辉 《党史博采》2005,(7):29-30
诚信原则为我国<民珐通则>所确立.其价值涉及道德、规范和法律三个不同层面,并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在道德层面,主要表现为诚信信念的内心确立以及对外部行为自觉性的影响;在规范层面,则表现为一种相对确定的行为要求;而在法律层面,不仅表现为对实体行为进行法律性规制和调整的作用,而且在诉讼状态下,对当事人和法官乃至诉讼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2,(12):63
"泛假心理"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畸形心态。其特征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虚假现象的存在,并接受关于虚假现象的炒作,把属于某一局部的虚假问题泛化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而用怀疑一切的思维定势去研究市场、评估同志、游戏政治,使社会管理领域弥散着一种诚信缺失和信任危机。从政治层面看,"泛假心理"的渗透和浊蚀,严重地污染了官场的政治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5,(12)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改革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由于多种因素所致,社会必然会滋生出许多道德矛盾和问题,甚至会陷入重重道德困境之中,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诚信缺失信任危机、道德评价标准模糊和道德价值选择紊乱等方面。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多维度的,主要有道德发展相对滞后、法制不全保障不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党风政风不良影响和道德教育缺乏实效等因素。社会转型时期走出道德困境需要多方面主体共同努力完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强化道德他律机制、大力加强官德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16.
"体面劳动"意味着生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有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体面劳动"的实质就是在劳动的社会层面解决公平问题、自然层面解决安全问题。中国农民工劳动中社会层面的问题表现在就业机会、工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公平性;自然层面的问题表现为劳动时间、劳动保护等易导致工伤等安全问题。认真落实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俞睿  皋艳 《求实》2006,1(1):65-68
政治现代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主从政治层面向社会层面回归的过程。公民意识的内在精神表现为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实现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桥梁。公民意识的欠缺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立足于中国的政治过程,积极探索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泛假心理"是时下不容忽视的一种畸形心态。其特征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虚假现象的存在,并接受关于虚假现象的炒作与张扬,把属于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虚假问题泛化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而用怀疑一切的思维定势去研究市场、评估同志、观察生活、游戏政治,使社会管理领域迷散着一种诚信缺失和信任危机。由于在商品经济的活跃期,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断出现,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了"泛假"的认知定势,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积重难返、无力回天的忧虑和默认;在行动上表现为一种无为而治、任其自然的妥协和放纵。  相似文献   

19.
李菁怡 《兵团党校学报》2013,(5):78-80,F0003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在社会领域的特定表现。就宏观层面而言,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来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分别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动力、中坚动力和关键动力;就徽观层面而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因而,人的素质、人才问题是社会现代化的主导因素和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郝宇青  车跃 《探索》2011,(4):70-76
民情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在整个社会情绪的构成上,怨恨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众最为主要的社会情绪之一。当前中国社会的怨恨情绪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怨恨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在政治层面,政府构造及官员行为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经济层面,民众的相对剥夺感日益突出;在社会层面,社会流动的相对停滞;在文化层面,意识形态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失语。要化解怨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官员的“官德”;提高制度的公正性;提供民众不满情绪宣泄的制度化渠道;培养宽容与妥协的精神;提升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搜集民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