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复平 《学理论》2009,(18):216-217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又在于它本身的系统性。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利用众多途径、方法、形式,才能逐步完成这项大工程!高校德育实效性与德育课程途径、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关系。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彰显注重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2.
唐善梅  郭建新 《学理论》2010,(11):220-222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目前存在认识上的障碍、方法上的欠缺、软硬件的不足和作用的偏差,要克服以上困难,需各方面提高二者融合的意识,规范对心理咨询的管理,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辅导模式,尤其在高校内部要以高校德育目标为指导设置心理指导课程;建立心理档案,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加强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心理测验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网络平台拓宽德育途径;加强心理咨询培训造就新型的德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又在于它本身的系统性。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利用众多途径、方法、形式,才能逐步完成这项大工程!高校德育实效性与德育课程途径、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关系。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彰显注重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4.
王大伟 《学理论》2009,(12):196-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现代青年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以满足学生生活和需求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优化德育环境,实现高校、家庭、社会互动结合等方武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校立体化德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高校德育实践工作进行的探索.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大学生德育形成渠道着手,形成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共同实施的立体化德育途径,希望有益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施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影响,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高校宣传工作必有和应有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宣传工作这一德育功能发挥的好坏,是衡量高校宣传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志。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大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德育功能只能强化不能弱化,这是没有疑义的,问题在于如何强化。高校宣传工作德育功能的强化,实  相似文献   

7.
杨一帆 《学理论》2014,(9):97-99
促进易班平台实现党建网络化,符合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挖掘易班潜能,利用易班开展德育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以易班为抓手开展党建工作,拓展了党建德育的新阵地,提高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水平,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锤炼了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教育的能力。推进易班党建网络平台工作化是高校党建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是高校党建工作阵地的必要延伸;是高校党建工作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传统党建工作的有益补充;是规范高校网络党建管理体制的必由之路;实现易班本身的党建德育平台化,有利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自律观;有利于建立高校网络党建监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4)
研究显示高校贫困资助体系建设中对学生的资助过于物质而忽略精神资助。为改进和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要强化高校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运用文献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不足,从资助工作理念及模式、贫困大学生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加强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对策如下:厘清资助观念,凸显育人思想;优化资助工作模式,强化高校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加强贫困大学生素质建设,实现从物质与精神上脱贫。  相似文献   

9.
李弘阳  李佩芸 《学理论》2014,(32):280-281
生态德育是对以往人际德育的继承和发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以人际德育为指向的德育策略,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提出生态德育的对策如下:营造生态德育的和谐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德育要素相适应的德育方法;优化德育内容,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身心发展需要;搭建良性合作的生态德育平台。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郭周怀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坚定地把德育放在学生培养工作的首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新时期的德育规律,把握德育工作的契入点。1...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耦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形势下,高校传统的德育模式日益受到冲击和挑战,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丰富和完善高校传统德育内容体系的有力举措和内在要求。在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处在起步阶段,在德育体系中还是个薄弱环节,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应该在德育的视阈下研究探索,注重二者联动建设,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构建和实现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耦合机制,以真正达到育人树人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赵晓明 《学理论》2009,(24):3-4
“和谐德育”理念的提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建设本质的要求。文章探析了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观点,并根据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要求,依据辩证法内在规律性,提出了当代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27)
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是进行高校德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将高校德育环境分为了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部分进行探析,分析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且从现存的问题入手,具体提出几点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措施,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以顺应时代潮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李继辉 《学理论》2009,(32):236-237
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为核心,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一个德育过程。从学科性质来讲,“法律基础”不是普法知识课,而是德育基础课,其教学应当贯彻德育过程的原则和方法。而长期以来,“法律基础”教学却陷入了“知识传授”的误区,忽视甚至脱离了“法律基础”的德育课性质,从而背离了高校法制教育的价值目标。文章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芳芳 《学理论》2009,(20):267-268
生态问题是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目前高校仍然是以传统的“人际德育”为主,显然这种传统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强高校的生态德育,培养新时期的生态人已成为高校德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育资源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思政教育领域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也渐渐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视野。学术界到目前为止,对高校德育资源的内涵、分类、德育资源开发和整合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探索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与外界环境交往的方式,也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同时它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德育与网络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现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应当充分认识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挑战,研究、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对策,积极探索和开拓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使高校德育这一开放系统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网络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姜妙妙 《学理论》2012,(30):185-186
中国的德育由于受传统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通过对中国与美国、英国和日本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的德育体系,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9.
就业教育:高校德育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使得就业教育的地位日显重要。大学生的很多错误思想观念与不良行为都与就业问题相关,这些问题不解决,极大地制约着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就业教育成了高校德育的“瓶颈”。本文描述了就业教育之为“瓶颈”的具体表现,对高校就业教育现状予以扼要评价,并提出了今后高校就业教育的基本思想,以期使高校德育突破“瓶颈”,走上通途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8,(11)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迅猛化发展的现实情况,高校作为独立个体所发挥的德育作用稍显薄弱,为加强高校德育效果,必须建立家庭、高校、社会协同的德育机制。本文在分析高校德育机制发展必然趋势的基础上引入协同理论,将德育视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设计家庭、高校、社会一体化的融入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来构建高校德育协同机制,保障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