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也谈走出证据概念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根据"来定义"证据"有循环定义之憾,最好还是用"事实"来定义.事实也是中性的概念,其中立性源于事实的客观性.对证据客观性的理解应该具有两个方面:证据材料的物质属性和证据事实反映案件事实客体的联系性.司法证据应该具有求真的价值取向.深入研究证据,应该区分证据事实、证据材料等下位概念.证据材料是证据事实的载体.证据材料的不确定性和待证性,使其在判决和定案阶段的材料还是证据材料,而不是证据事实本身.证据事实具有认知性,并不等于客观的案件事实.诉讼证据的法律性,使法律证据的主观性更加明显.辨析证据概念,应该具有批判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第三种观点认为:证据的客观性,应当归结为真实性,这样更能集中点明证据的属性。其主要的论据和理由是:(1)由于客观性是与主观性相对而言的,这样用客观性就不容易解释证据中的主观形式、人的因素等问题,从而引起争论。说明证据的客观性,首先是指真实性,可以避免歧义。(2)我国法律对证据的首要要求是任何证据都应“属实”。这就是说,必须与案件事实相符,不是“假证”和“误证”。要求证据的“绝对真实”、“实质真实”是我国实事求  相似文献   

3.
审讯是一种法律行为,其核心是证据。证据是用以证明未知事实的已知事实。诉讼证据是进入了司法程序在庭审中能公开使用的司法证据材料。诉讼证据根据线索可分为涉嫌证据、控辩证据、判决证据。证据场是以案件事实为引力内核所形成的各类证据事实构成的一种社会场的基本状态。案件卢实一经发生,其客观证据场就已存在。人们对其的认识活动形成主观证据场。证据线索引导案侦实践和取证的方向。审讯的法律内核是以涉嫌证据为起点,形成确实充分的证据体系为终点的侦查活动。  相似文献   

4.
妨害公务罪主观方面的认定存在诸多争议。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妨害公务罪中的“故意”应当包括间接故意。对于行为人“明知”公务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活动,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明知阻碍对象的特定身份;二是明知执行公务的人员正在依法执行职务。若行为人对公务行为的合法性存在认识错误,理论上有四种观点:“法律认识错误说”无法妥善处理合理的认识错误问题;“事实认识错误说”会造成司法实践上的困难;“客观处罚条件说”与立法目的不符;“二分说”更具合理性。基于上述标准,对不具备妨害公务罪主观方面的具体情形进行类型化梳理,对于准确界定罪与非罪,进而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予以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因其所反映的内容客观准确、直观形象而备受司法机关青睐。但与此同时,其在形成过程中受部分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伪造的问题。因此,侦查机关在利用其查明、认定案件事实之前,须依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标准,运用视听辨别、技术检验、审查来源等科学方法进行审查判断,以确定所收集视听资料的真伪性质。  相似文献   

6.
学界有关实事求是证据制度讨论的争点可概括为"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客观真实说"对案件事实的"再现"提出了绝对化的要求,导致了追求客观真实与实现其他诉讼价值之间的冲突."法律真实说"从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全面理解出发,承认诉讼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和认识时空范围的有限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证据制度中的真实反映.尊重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要求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为依据,证据的证明价值有多大就认定多大,既不夸大证据的证明力,也不缩小证据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7.
证据的关联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理论月刊》2007,(2):132-134
在诉讼活动中对两个事实之间有无联系、联系程度的最终确认,与认识主体的认知过程直接相关。通过证据立法对关联性作出明确的界定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而企图从理论上对关联性制定明确的标准则是迄今为止未能实现的愿望。但将抽象的属性尽可能细化,对司法实践却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一个具体的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应当被理解为六个字:内在、客观、必然,即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抽象性、稳定性、本源性和生发性是政治哲学之本体应该具备的几个属性。自然法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范”,具有超时空的特征;自然法是许多政治学说的逻辑前提,包含着衍生出新的政治观念诸如理性和正义的要素,具有本体性。因而自然法是深入研究和认识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9.
证据审查规则是指在收集证据、采用证据、核实证据、运用证据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不是一般的原则和制度,而是诉讼实践中可以操作的尺度。刑事诉讼证据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相关性这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特征是制定证据审查规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侦查讯问中,判断事实材料是否为侦查证据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标准的。就侦查证据的内涵标准而言,它包括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并且产生了相应的逻辑证据规则;就侦查证据的外延标准而言,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对侦查证据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蕴含着不同的逻辑推理或论证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测谎技术在司法实践已得到广泛应用,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及其定位问题却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测谎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测谎结论具有客观性与关联性。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欠缺。使其不具有合法性要件。从测谎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测谎结论证据资格的取得是值得期待的。  相似文献   

12.
关联性在各国证据法体系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但关于关联性的涵义各异。证据关联性的判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受各国立法中设定的证据规则、司法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影响。不同的证据种类与分类的审查判断方法又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要立足于证据的功能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3.
DNA鉴定作为鉴定结论的一种,具有优于其它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但这并不意味着,DNA鉴定就是完美无缺的“证据之王”。在我国的刑事司法领域中,DNA鉴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国不仅要完善相应立法和管理机制,更要在DNA鉴定采信等环节上建立相应标准,杜绝对DNA鉴定的盲目轻信。  相似文献   

14.
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推翻原有口供的现象一直存在,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处理起来也较为棘手。翻供是典型的供述不一致现象,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被告人自身的主观原因;二是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口供的审查.除审查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外,还必须审查其应有的补强证据,否则不能单独定案。对待翻供和原供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允许翻供,同时认真审查翻供和原供的真伪,对二者既不轻视.也不轻信。因此,通过对口供特点的分析和翻供原因的总结,能够正确解决翻供情形下的口供审查认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现实发生的案例入手,分析论证了行政取证行为的强制性合法性非独立性处分性与后续行为的相关性补偿性等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从管理法与控权法的比较分析及行政责任制度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我国行政补偿制度存在缺陷的传统文化因素与现实观念因素,进而提出包括行政取证在内的行政补偿制度完善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盖光 《思想战线》2005,31(4):84-89
自然生态艺术审美从生成论的视域中将文艺审美活动视为人的一种自由精神的生命体验形式,它超越人的现实存在,在最有效、最合理的层面上凸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生命共通感.自然生态艺术审美特征表现为"天地自然"与"人心营构"之"象"的生态生成性;"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生态本体性;"不著一字"与"浅深聚散"的"无工"生态契合性;"芙蓉出水"与"外枯中膏"的"心意"生态流转性;"观山观水"与"悦心乐知"的"主客"生态互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其根本区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是以"契约论"为基础,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体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是立足于公有制经济基础,超越了"资产阶级法权狭隘眼界",把"道德承认"作为国家治理视阈中的价值原则。"以德治国"具有内在客观性,而"依法治国"则具有外在客观性,两者必须相互扬弃对方的片面性而达成和解。"以德治国"需要在国家治理中确立"道德承认"原则,并把"道德承认"原则作为国家共同体的实体性存在论基础。所谓"道德承认"是指,在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应该从至高无上的"善"的理念出发,而不仅仅是从保护个体财产不受侵犯的原则出发,来保证共同体具有绝对的存在论基础的基本理念。因此,"依法治国"不意味着取代"以德治国",而是要坚持两者相结合。"以德治国"提供的"道德承认"原则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终极性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