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我国省级行政区管辖范围过大且人口过多,因此,在我国推行"省直管县"要求对现行省级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现实考量,省级行政区划改革要遵循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尊重历史与文化传统、管辖范围与人口相适宜以及不违背民族区域自治等原则。同时,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增设直辖市和缩小省(区),不可盲目激进地"一刀切"。省级行政区划改革过程中还要妥善处理行政成本增加、区域政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已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方法与实证考察相结合,在借鉴历史和国内各省区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现状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思考与归纳,为进一步和完善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省市县关系中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我国地方政府层级体制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现行的省数量比较少,幅员过大,省与省之间的规模悬殊,并且直辖市的数量偏少,分布也不均匀,这些都加剧了行政机构的膨胀,使行政管理体制呈现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在客观上造成了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导致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大大降低。作为基层地方行政建制单位的乡,  相似文献   

4.
贾博 《唯实》2014,(10):67-70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一般认为,选择县级而非更高层级作为行政层级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县级冲击较小,有利于避免高层意见分歧,容易形成改革共识。但是,从省直管县试点县(市)改革进展情况来看,由于长期的管理惯性、利益需求结构不一致、配套改革不到位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形成预期的改革共识。  相似文献   

5.
“省直管县”体制取代“市管县”体制,成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在“省直管县”体制下,市域经济发展在区位、人力资源、产业体系与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支付能力、发展空间、建设资源等方面存在劣势;既面对城市规模扩张、行政效率提高等机遇,也面临竞争激烈、市县协调难度加大等挑战.在新一轮的体制改革趋向中,市域经济要采取新措施,取得新优势,谋求新发展:一是把握机遇,形成增长极;二是培植财源,壮大实力;三是整合功能,扩展市区;四是发挥优势,构建产业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已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方法与实证考察相结合,在借鉴历史和国内各省区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现状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思考与归纳,为进一步和完善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配套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是中国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长期战略任务和关键环节。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一是改革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二是实施时机是否合适,三是相关领域的改革能否及时跟进,配套措施是否得力。本文就保证省管县改革顺利推进的配套措施作一简约的论述:明确各级权限、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增进制度柔性、加强分类指导、完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江西省实行省直管县的基本情况 2010年,江西省全省财政总收入122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7.8亿元。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1月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赣府发[2005]2号)。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全部纳入了改革范围。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总体概况为"八个直接,两个不变",  相似文献   

9.
日前,从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获悉,我国“省直管县”改革有望迈出新步伐。有关部门将继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快“省直管县”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基于福建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与省之间的时政分配关系相对理顺,但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却始终比较模糊,多种体制并存.地方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由此造成了县乡基层财政困难并引发各种矛盾."省直管县"对政管理体制改革由此开展.文章通过解读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探究它的运行机理,并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对这一体制在福建省的深化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主体上处于地方政府自主探索的阶段,中央政府层面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指导性政策。广德县在扩权强县试点的过程中遇到行政放权、政策支持、市县关系与人力资源四大主要问题。针对这四大问题,提出今后广德县在推进试点改革工作中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一个由若干制度要素有机整合而成的制度系统。在县一级,权力清单制度统摄着动态调适的清单内容、控权导向的行政程序、内外互补的督促机制和府际协同的制度体系等若干运行结构。权力清单制度的运行结构是运行机制嵌入静态制度结构的产物,在县级治理中主要发挥着边界性、服务性、合作性和公民导向性的功能。县级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运行要以权责一体的制度文本为配权依据,以多元合作的实施网络为用权载体,以以民众为中心的运行规则为督权保障,进而实现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3.
当前,各界对于“省直管县”改革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缺乏明确定位,在实践层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动偏差,如果不能够及时澄清,可能影响改革进程和改革效果。本文从调节区域内不同主体间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省直管县”改革的目标定位是突破“行政区经济”藩篱,构建能够有效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地方治理效益最大化的区域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整理了当前对“省直管县”改革的几点认识误区,并对推进“省直管县”改革提出相应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各地区省直管县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由“市管县”到“省管县”已经是大势所趋。省直管县改革关系到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全局,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路径,强县扩权,这是省直管县改革的前奏。市县分治,这是省直管县改革的核心。市级行政机构改革是省直管改革的继续和延伸。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行政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探讨了实行省直管县行政体制的重大意义、理论实践依据、条件可行性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决定政府转型目标的实现,政府权力法定,政府权力与责任相辅相成。本文从法理、管理、哲理等方面与我国近年行政学界流行的“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论进行商榷,认为应加大改革我国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促使政府的政治化权力转为法治化权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政府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7.
财政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和保障。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构筑县级财政安全防线的重要屏障,是解释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山西省作为典型案例,以财政省直管县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财政分权改革对县级财政收支平衡度的政策效应。采取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PSM+DID)的方式,识别出改革对县级财政收支比的因果处置效应,并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压力机制三个角度验证了因果处置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显著提升试点县6个百分比的财政收支比,且政策效应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这一结论在通过改变计量方法、更换样本以及安慰剂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从财政体制改革角度为认识地方财政安全提供了解释路径,为持续推进和深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提供了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市县关系经历了“分治-合治-分治”的过程。建国初期的“市县分治”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建立在城乡对立基础上的县市分治;当前的“省直管县(市)”改革是在经济转型的特定背景下启动的,更多地需要迎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回顾市县关系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市县关系的调整都是“经济转型”、“城市化”和“中央政策”三大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本文将对市县关系的未来走向及中央政府在重构市县关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理论建设》2014,(4):5-10
省直管县改革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纵向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减少行政层级、优化行政结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宿松县作为安徽省改革试点县,通过对改革试点情况的调查分析,总结试点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推进改革的建议,以期对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在完善制度设计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社会转型期,必须进一步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现纵向分权与横向分权、经济放权与政治放权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平等放权,健全完善中央与地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