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海丽 《学理论》2013,(11):204-205
传统蒙学致力于与日用伦常息息相关的切近之事,其中必然囊括生活日用的说话之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语便为传统蒙学的说话之道定下了"谨而信"的基本论调。"谨"指言语慎重,不多言";信"指言语诚实可信,不妄言。传统蒙学对蒙童"谨而信"说话之道的要求是对儒家"非礼勿言"礼教规范的践行,以期蒙童日渐近仁,得以锻造成为圣贤的坯璞。  相似文献   

2.
奔溪 《瞭望》1993,(39)
报载:北京的“幽州书院”是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国学水平”而创办的。据说“其办学方向大致是遵循宋明以来的‘书院’制”。教学主要内容以“经史百家为主”。有的学者认为“从匡救时弊的立场来看”,创办这样的书院,学习这些科目“无可非议”,而既称“国学”,则《四书》、“五经”是非读不可的,只是唯恐教“经”者教不好,“读经”者读不透,这颇使学者担心。  相似文献   

3.
在成都武侯祠内,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许多传诵千古的妙联绝句,其中流传广、影响大的一副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是清末曾在四川任统管盐茶财政的盐茶使赵藩撰写的。当时先后两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刘丙章治政宽严不明,前者宽容而无度,后者严酷而无法,致使政治腐败,民怨沸腾。赵藩抚今追昔,想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赦孟获以服南方”和“挥泪斩马谡”,执法严明,根据不同的形势,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不误”,使巴蜀之地出现了国富民安的局面。他在万分感慨之余,借古讽今,写下了这副…  相似文献   

4.
“花棒”     
宏图 《瞭望》1988,(51)
时下文艺理论界看似活跃异常,其实未必如人意。辛竹君云:“笼统看来,大家都善于以新语表旧思而不长于以常言说新意。”所见极是。然,更有甚者,则“以冗长纠缠之文文其浅陋”(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5.
提起“滥竽充数”这则历史故事,可谓妇孺皆知。那位南郭先生能上台“滥等充数”,后又因充不下去而下台,这一上一下之间是颇有琢磨头的。 据史料考证:齐宣王一生癖好笙乐,在位18年,朝廷常年“廪以数百人”,日当行朝拜仪式,吹竽伴舞乐队则又“必三百人”,缺一不可耳也。至于说有没有人冒牌混入,他是终不察实情的。于是才有南郭  相似文献   

6.
李侃 《瞭望》1989,(19)
在悼念或回忆某些逝世人物的文字中,时常出现这样的评语:被悼念者或被回忆者虽然“受到不公平待遇”,但是仍然坚定相信共产主义理想,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等等。至于什么是“不公平待遇”,又为什么受到“不公平待遇”则语焉不详或讳莫如深。这种“曲笔”在作者或有难言之隐,或许一言难尽,而在一些读者却不免茫然,甚至会感到不知所云。当然,年纪稍  相似文献   

7.
王厚明 《党政论坛》2012,(17):63-63
下基层与党员干部谈心,在谈及成长进步问题时,少数基层干部表示“看透了,想也不可能,不如想想自己的事……”云云,流露出对现状的诸多无奈和不满,多有消极倦怠情绪。而一些干部则表示,  相似文献   

8.
“见热则上"与“见热则让”辽宁牟丕志近年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一种怪现象,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热起来后,于是众多企业见热则上,来挤独木桥。结果,很多企业在产品热过了头后遇冷而遭受惨败。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曾说过:打鱼不挤热闹处,他经营坚持"三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崛起”之说不绝于耳。外国人怎么说,我们管不着,我们自己为“崛起”二字而陶醉,则万万不可。不错,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我们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以购买力对等计算,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然而,拿13亿这个庞大的基数一除,中国的人均GDP不及日本的1/30,只能排到全球的中(?)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第三产业之一的社会服务业也应相继跟上。然而这方面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仅以方便市民的出租车而言,有的城市搞得好一些,而有的城市则搞得实在是差。我们想,这个社会性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注意,并下大决心予以解决。 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时间观念在增强,有急事用用“的士”是理所当然的;就是普通老百姓谁家都会遇上一些难事儿,也会不时要个“的士”用用,这在开放较早的广州以及其它一些中小城市已不是难事,而在其它一些大中城市却是难事。为何情况如此悬殊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恐怕其中有个服务方向问题,不说别的,至少有一条,即我们的城市社会服务业,既要为外国人服务,也要为中国人服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更应该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服务,否则,你就是搞花架子。 “的士”的价格,这也是个最敏感而又最有学问的问题。总的讲,它应该使社会大多数人能承受得住。广州的生活水平不可谓之不高,然而其出租车的价格却是比较适中的,这样它才能赢得众多乘客,而且乘客主体是当地市民。而有的城市则不顾当地人民的承受能力,一味抬高出租车的价格,致使成为少数人享用的工具,而普通百姓则可望而不可及。 “的士”的管理也是一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种公开的“承诺”制,在全国各大窗口行业到处盛行,成了一种很时髦的“新鲜事”。这对树立行业新风、规范服务行为,特别是便于群众监督方面,无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陆续传来的消息也表明,目前有些单位的所谓“承诺”,只不过是本行业本应做到的事(如售货“不缺斤短两”之类)而已;有些单位则是只承诺而不兑现,或是只兑现一部分。结果是,其服务质量要么改进不大,要么根本没有改进,群众反应依然强烈。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医疗收费制度,而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是医疗付费制度。收费制度的管理是以多收为优秀;付费制度的管理则以少付为优秀。”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社会而言,求同乃是对改革的认同,而非墨守成规。比如你要修铁路,他则说老祖宗没有那东西也过来了。骑惯了毛驴,看见汽车就不快;坐惯了马车,看见火车则不快。不管什么事,稍有变异,马上招来非议。不敢为天下先,又不许别人为天下先,二者为一,成了坚韧性保守。这种思维,今天还在影响着不少人。典型表现则是,凡事没有先例不干,"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见到改革创新,不明就里就泼冷水。如此"求同",实则不想求新求变。  相似文献   

14.
时下,有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总爱叹息人情淡薄,“人走茶凉”。这固然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但不妨也反躬自省,从自身找找原因。有的虽然为官多年政绩平平,却天天酒醉饭饱。如今退下来,一日三餐吃自家的饭菜,嘴里没味,肚里没油之余,怎不叹息“人走茶凉”?有的在位时行则有专车侍候,动则以警车开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如今行则只有以步代车,动则只有影子相随,难免要叹息“人走茶凉”。还有一种人,虽然任职时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心中根本没有群众,他们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要人民为他服务,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以权…  相似文献   

15.
有句名言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愚则认为,用人固应不疑,但“疑人”不用恐非上策。所谓“疑人”,无非一是疑其能力不强,不能胜任其职;二是疑其心地不纯,对事业不忠诚。能力不强者固然不能重用,但也不必一下子打入“冷宫”,不妨给他以一显身手的机会。而对“心地不纯”者,则更应辩证分析,只要对事业有利,就应大胆启用,充分发挥其长。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观历史,大凡高明的领导者都是善用疑人的人,且不说诸葛亮任用“脑后有反骨”的魏延,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也启用了象庞德、张…  相似文献   

16.
与“离不开水的鱼儿”不同,青蛙可以水陆两栖,而到底用腮用肺,则要看彼时彼地“蛙老弟”的需要而论了.这种不同于“鱼水情深”的“蛙水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在我们的某些干群关系.时下,一些地方的干部和领导对待群众就象青蛙之于水.需要你为我提供背景、为我的政绩增光添彩时,就跳下“水”,湿湿身.与群众握握手合个影.身入而不深入,更不“心入”.目的达到.则跳上岸来,一路流连“山光树色”,哪管什么群众的利益和疾苦!  相似文献   

17.
近来,在谈到廉政建设时,文章中,有一个流行的提法——廉”,并似乎有成为一种习惯用语的趋势。有的同志认为,反对腐败,是明确无误的;而倡廉的提法,则是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神木医改”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梅 《理论参考》2009,(6):43-45
神木医改正式实施以来,由于"看病不花钱",患者蜂拥而至,定点医院病床爆满,甚至出现有些人小病大治,另一些重病患者却因没有床位而住不进医院,这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政策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赞成者有,反对者也众:赞成者认为,这是政府关注民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反对者则认为,全民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剥削既是一个生产关系范畴,也是一个生产力范畴。剥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迅速发展,具有历史正当性。资本家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剥削,而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则不属于剥削。资本家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资本家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资本家的劳动也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个人是不需要为剥削关系负责的剥削者,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20.
“贿比盗轻”,这是眼下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此话初听,似乎有点道理:“不偷不抢,有人愿送,笑纳又何妨?”但仔细一想,却不敢苟同。其一,贿亦是贪。行贿有可受和不可受之分,拒贿为廉,受贿为贪。其二,贿亦是贼。盗和贿,手段虽不同,本质都是无偿占有他人的财产。如果说前者是手执凶器的贼,后者则是衣冠楚楚的贼。两相比较,不分伯仲,彼此彼此。无怪时下老百姓无不义愤地贬之为“一丘之貉”。问题是,有人对盗恨之入骨,而对贿则不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