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理论》2010,(26)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把封闭古老的中国推上了近代的征程,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因而在沉闷宁静的思想界也掀起了阵阵波澜。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洪仁玕,为了巩固天平天国的领导政权,写下了政治巨著《资政新篇》,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努力寻求拯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途径,为中国寻找民族独立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民教育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小蔓  冯秀军 《民主》2007,(2):17-19
公民及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在与民主政治相对的封建专制体制下,中国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遑论公民教育。公民是一个于近代自国外传入的概念,公民教育则是在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借鉴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形式,寄望通过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诉求。  相似文献   

3.
杨威 《理论探讨》2005,(6):55-56
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转型绝非偶然,而是有其诸多动因的,既有内在的经济原因,也有外在的思想文化冲击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救亡图存”的政治任务以及挽救民族文化危机的历史使命使然。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5)
民族主义作为近代产生的重要政治思想理论,不仅对西方,而且对我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民族主义在唤醒民族意识、反抗民族压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堪称是我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民族主义先后经历了"排满"革命、"五族共和",最后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是不断补充和发展的民族主义。他对于中华民族构建的思想,从最初狭隘的汉民族至中华民族,是不断补充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民族独立、政治解放成为中国社会政治追求的目标。“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革尝试,孙中山、邹容的共和国方案,到陈独秀、李大钊的民主呐喊,反封建、争取民主的思想犹如一江春水,一浪高一浪地奔腾向前。”在这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使得中国民主政治的实现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民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轫和创立的历史,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治学科的智慧源流和鉴知明镜。以宏大历史的视野,基于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端和拓展的研究,可知近代中国政治学科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发轫,在启蒙知识分子努力以近代西学取代传统儒家、以西方制度变革拯救民族危亡的知识努力下创建的。为此,近代中国政治学的诞生是偶然与必然、传承与转换、移植与选择多重矛盾辩证作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样态和特征。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发轫创立,既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明的转换和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知识传统和教育体系的重大转折和突破,又必然带有旧传统的深刻遗痕和新学术的先天不足和缺憾。它在学科建设宗旨确定、学术思想确立、体制机制优化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一流政治学科具有多方面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国家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建构是不同步的。这致使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呈现出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的发展轨迹。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以提高国家控制能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直到20世纪末,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才开始由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国家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因此,民主国家建构将成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而现代国家则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8.
刘珍珍 《学理论》2013,(11):184-185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究其原因在于:适应了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传统文化的奠基作用;儒家学者的选择传播。  相似文献   

9.
“夏夷之辨”是中国传统政治心理之一。这一观念对清代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及革命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晚清市民社会的萌生及近代民族主义的启蒙,使“夏夷之辨”观念逐渐消释,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最终构建起现代民族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政治意识中的合法性理念是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形势下的产物。它的产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发展,从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传统社会的浸淫,近代中国政治意识合法性理念仍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传统的烙印,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对政党这一新生事物从排斥到逐步接纳,最终完全归依的历程贯穿着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变迁的进程。本文尝试从认同危机、合法性危机、参与危机在近代中国的爆发角度出发,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分析中国议会内政党生成的过程,以寻求政党的出现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为主导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并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主体政治力量,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改造是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由于社会危机的显露程度和人们对社会危机的认识程度的差异,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思想萌芽之后,经历了从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中心到主要注重人的改造,再到以政治制度变革带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发展历程。历史表明,只有人的改造与制度改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以人的改造推动制度改造,在制度改造中实现人的改造,二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才能最终实现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社会陷入整合的困境。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前,近代政权组织呈现出强调排斥、斗争的特点,在整合路径上经历了从多元一体到一体一元的演变。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基于一种承认政治的前提下,以共存竞争为理念,在国体设计、政治参与、意识形态、民族政策方面进行了多方阐释,建构出一种一体容纳多元的整合路径,这一主张和局地实践使得共产党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动员能力。回顾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政治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及中国共产党应对时局的政治技术的多样性和在理论建设方面的创新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文化安全问题。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变,可以看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文化的自我认知,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支撑,离不开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动,离不开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刻体悟这些历史经验不仅能为新时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借鉴,同时也能够为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占据主流意识的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天下观"。正如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天朝上国旧梦破碎、国家被迫走上近代的过程。近代中国的国家观是形成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所形成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使得孙中山的国家观脱颖而出,力压其他变革思潮,取代了传统的国家观。但是在经历袁世凯复辟后,共和走向灭亡。先进的中国人又开始求索新的国家观念与国家体制,在经历思想启蒙之后,中国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并且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相似文献   

17.
杨景玉 《学理论》2009,(20):245-246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解决民族危机、寻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力倡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重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议会政治思想的传播,议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嫁接、移植到近代中国.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移植、运作和变异,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走向,而且改变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形态与内容.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政党政治、政治理念、政治体系等结构性的因素或被刷新,或被重塑,由此,中国政治开始了从传统政治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王柏林 《学理论》2012,(28):137-139
清末,学部的设置极大地推动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龙江省的文化程度,而且还在民族和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带动了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近代化的发展。主要探讨学部设置后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剖析学部的设置对于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意义。其中所反映出的对于新式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以加快边疆省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6)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西方的女性主义、男女平等观念逐渐传入我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启发了知识分子把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危亡结合在一起。辽宁地区的女性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化,虽然"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仍是束缚女性的主流文化,但也有少数女性积极投入到政治参与和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