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功能决定的.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它只能物化在生产力各个要素中,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使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责任心和积极性.决定社会全貌、制约历史发展的终极因素是现实的生产力,而不是人们所拥有的生产能力(或生产潜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社会拥有的全部生产能力.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买的生产力.则必须促使生产力结构中的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这个结合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在同样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3.
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工业时代,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力"内涵极容易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改造自然物质的能力。信息时代,生产力要素不仅包含自然物质世界实体性要素,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和信息等非实体性要素。人和人类社会既是生产力的主体,又是生产力的客体。改造自然的能力,当然也包含了改造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力。单纯地强调某一个方面,就容易误导人们对"生产力"内涵的理解,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以生产力为起点可以推导出历史进步的线性逻辑(历史规律实现方式),但以"现实的人"为起点却只能推导出历史进步的非线性逻辑,二者的内在逻辑相通性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线性进步逻辑只是一条抽象的"中轴线",在历史实际进程螺旋式上升运动的中间虚空部位贯穿下去,既不在历史实际进程之外,也不在历史实际进程之上,而生产力是历史实际进程背后线性进步逻辑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历史实际进程的逻辑起点,二者本不在同一层次上表现历史运动基本特征,其逻辑关系不是直通的,而是间接互动的。  相似文献   

5.
城乡贫困问题的深层原因与治理路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阶段,我国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而在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等的不完善。因此,治理贫困的基本路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与保障制度的创新。并且,在未来的贫困问题中,贫困者缺乏能力和缺乏动机的因素可能上升为更加重要的致贫原因,所以能力赋予式的扶贫将是治理贫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走出生产力要素问题的误区曹铁,鄂焕成现时的生产力理论中,对生产力要素问题的看法是:生产力中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又叫基本要素,它们能够独立存在,也包括教育、管理、科学技术、信息等非实体性要素,又叫非基本要素,它们本身不能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7.
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主要方面:(一)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基础,是社会变迁终极原因的科学论断。马克思认为,人类不论采取何种社会形式,生产力总是它的物质内容。人类社会的历史始终是人类物质生产力的历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这就从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张立学 《学理论》2013,(4):69-7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把人的活动看作对自然的改造,实践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人类的活动视域,从而形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合理现实的沟通。这样的实践观在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方面同样有现实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生态学意义在于,正确对待自然及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吸取过去人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尽早解决技术的研发和转让,进而可能真正减缓生态危机直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团”这种以横向经济联合为基础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不可否认的现实。当前理论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并非是单纯地肯定这一事实,而是需要深入地探讨这种客观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如何,需要清楚地阐明怎样因势利导才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这一研究必然要涉及到生产力经济学这一深层的理论问题。根据生产力系统论的观点,社会生产力不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合理的组合。而这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又不是一劳永逸的,是在不断地调整中进行的。因  相似文献   

10.
张奎放撰文认为,这实际是把人的主观能动当作决定性看待了。人是生产力的承担者,不是生产力中一个构成因素,劳动力在实践中转化为人的实践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就表现为生产力。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人的二重化,即作为生产活动主体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1,(21)
13年前,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他又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科学的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力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说明,生产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向来都与科学技术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上,国际性的“发展努力”和“发展竞赛”蔚为潮流,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共 同关心的话题。其实人类对发展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社会变迁规律 的探索可视为发展研究的源头,那时一般对发展持一种“循环论”或“退化论”的态度。近 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来审 视自然、社会和历史,认为历史是一个勇往直前、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发展的标志就是经济 的增长。然而,伴随工业社会的繁荣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危机,决定了人类 完全支配自然的乌托…  相似文献   

13.
蔡霞 《学理论》2010,(4):24-25
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功利主义一直在实践领域占主导地位;而道义则是人类理性升华的一种高尚情操,历来为人类所崇尚。生态伦理学是倡导自然和谐共进的伦理学思想,必须从现实中的功利与理想中的道义中找到平衡,才能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各个国家找到支持者,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类历史的发展最终可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困素有很多,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扩张。本文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要阐述了生产力移植的性质和形式、原因和条件及其现实意义。生产力移植的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形成开始,组织就伴随着人类。组织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管理和领导的核心是组织,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也伴随着组织的进化。在现实社会的竞争中,组织运作效率问题是企业和行政组织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组织生存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快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这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正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人类才逐步建立起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经济形式对生产力的因素、组合及运行具有不同的影响。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创造的具有活力的资源配置方式,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的组合及运行必然具有不同于其它经济形式条件下的新特点和规律。本文力图在这个问题上作以初步探讨。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因素自身的特点生产力是由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一些非实体性因素(教育、科技管理、资金等)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及其自身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的经济形式中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经过9年来的改革,农村新体制(土地公有、家庭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框架已基本确立。制约农业生产进一步增长的主要矛盾,已由生产关系的“超前”而束缚、压抑生产力转化为生产力本身的落后、低下。因而农村深化改革的重点,从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释放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潜能转向提高农业生产力本身是必然的要求。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和根本的一环在于科学技术的输入。这是因为现代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输入科学技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整个农村经济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中挣扎、徘徊的状  相似文献   

19.
山区人民仍然贫困落后的症结何在?简单的说,当然在于生产力的不发达,而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因,则在于生产结构不合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作为劳动者的人的本身因素是生产力中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此,主要原因应当在劳动者本身去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劳动力的组合方式不合理即人口布局不合理是山区人民长期贫困落后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的发展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阶段。新中国70年,我国生产力实现了巨大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化,也要求对外开放走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开放。新时代高质量对外开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世界历史进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阶段、对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