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于物权法是否要建立居住权制度,学界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议,如今这一争议似乎已经随着《物权法》的出台尘埃落定。本文从居住权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对目前关于居住权制度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反对我国建立居住权制度的观点进行了辩驳,指出了在我国建立居住权制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居住权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之后大陆法系各国纷纷仿效建立了居住权制度,以此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我国颁布的物权法中没有设立居住权制度,但是我国存在居住权制度的立法空间,现实生活中住房的紧缺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等等都决定了居住权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共利益在当今中国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护弱势群体的居住权已是当务之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并未规定居住权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从居住权的渊源和历史发展着手,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来论证我国有必要建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居住权制度在世界的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都有规定,在我国的物权法草案中第180条至191条中也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但新颁布的物权法中并未对此作出规定,本文认为我国物权法应当设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用益物权是指直接支配他人之物而利用其使用价值的限定物权,是物权法中十分重要的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用益物权的种类不断发生变化。2005年我国在立法上首次确立了居住权制度,将居住权纳入了我国的用益物权体系。物权法草案用专章共计12个条文,规定了居住权的相关内容。这一制度的创新在法学界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现就物权法中居住权的设立谈一下我的理解和看法。一、居住权的起源与我国居住权的定义罗马法的用益权中就已经蕴涵了现今所称的居住权。自罗马法以来,在一些国家的立法与实践中都设立了居住权制度:法国、德国、瑞士、意大…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中居住权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权制度在世界的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都有规定,在我国的物权法草案中第180条至于191条中也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但新颁布的物权法中并未对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物权法应当规定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蒋懿 《时代法学》2006,4(5):81-84
居住权制度作为一项独特的且被很多西方国家所接受的物权制度,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但从居住权制度的历史发展和特点来看,其本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居住权的功能可以为很多已有立法所替代;从居住权的立法结构来看,我国物权法无设置居住权的可行性。因此,我国物权立法目前还不太适合将这一制度移植过来。  相似文献   

8.
居住权的源流及其立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 ,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 ,从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探求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尤其是居住权沿革的中断更是为我国物权立法的理性选择提供了分析材料。居住权制度确有一定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但也不得不对下列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思考 :居住权是否能融入现有的制度框架体系 ;居住权沿革的中断原因在我国是否也存在 ;制度的社会需求度 ;制度创立的社会成本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制定《物权法》的过程中,对于是否规定居住权曾经产生过很大的争议。虽然最终公布的《物权法》没有规定居住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于居住权的讨论就此停止。本文从我国对居住权的讨论谈起,在介绍了居住权的产生及其在法德两国的发展后,得出居住权是一项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制度,而且不能被其他制度取代。从我国目前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房价较高的具体国情来看,我国迫切需要对居住权进行立法,来解决没有房子的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法学》2018,(2):105-118
渊源于罗马法的居住权制度广泛存在于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诸多国家与地区的民法典中,我国2007年制定《物权法》时未纳入该制度,实属立法政策上的失误。当前民法典分则立法应于物权编创设居住权制度,此举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所有权人的意志。具体而言,我国民法典分则物权编应围绕居住权的一般规定、居住权的设立、居住权登记、居住权的限制、居住权人的使用权、居住权人的义务、所有权人的义务等十二个方面对居住权制度做出系统性规定,从而在丰富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同时,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提供法律管道,实现我国住房之策由"居住有其屋"向"住有所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居住权制度在我国民事(物权)立法过程中最终被废黜,既反映了传统民法中的,微观意义上的居住权制度本身存当代中国社会意义的欠缺,又反映出我国物权法完全排斥居住权观念的极端性.尤其在物权法宣誓了"公有制"的基本原则之后,创造性地发展罗马法以来的居住权,就成为当代中国物权法参与营造和谐社会的,当仁不让的制度功能.其体现即是以宪法之维中的居住权观念,统帅物权制度,面向土地的"公产"取向,以公众居住利益实现为基础进行地权制度的改良.  相似文献   

12.
浅析居住权     
居住权制度是为了保障婚姻家庭中老人,离婚后弱势方以及其他享有居住利益的人群的住房问题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本文拟通过对居住权的简要介绍、发展历史和我国对居住权的继受可能来探讨我国是否能够引入这一制度来规范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设立居住权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3.
陈军 《广东法学》2008,(4):6-11
居住权源于罗马法,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上的一项制度。我国民法学界曾对是否引入居住权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我国宪法学界对此却缺少关注。本文通过对居住权沿革的考察和透过宪法视角对居住权的性质、地位、客体和内容进行探讨,提出应确立居住权的宪法地位,旨在保护公民的居住权。  相似文献   

14.
居住权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物权立法的重大突破。我国物权法上的居住权应当指法定居住权,意定居住权应由债法调整。居住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法定性是其本质属性,但居住权的期限、权能等亦应当体现出适当的柔性。居住权的设立属于私事务,无需公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15.
居住权的源流及立法借鉴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阅春 《现代法学》2004,26(6):154-160
居住权是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的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在西法东渐时却没有被我国民法所借鉴。在物权法草案的讨论过程中,学界对于是否引入居住权意见不一。文章从分析居住权的概念及其源流入手,探讨了我国是否能够引入居住权以及如何在立法体例和具体内容上设计居住权诸问题,以期能为居住权这一理论争议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论居住权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权制度也不断的得到完善,其功能已从单一的生存保障扩展到房屋投资领域,越来越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实践情况来看,居住权制度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利用房屋形式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能够为弱势群体的基本住房权利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国有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在物权法定主义之下,应当通过特别立法的形式将居住权纳入我国现有的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房制度已存在半个多世纪,随着我国公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公房租赁中的同住人"居住权"的性质问题愈发显现,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公房同住人的"居住权"性质作一个权威性的界定。然而同住人"居住权"性质的界定对公房改革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居住权制度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法中的人役权,其设立的初衷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然而,我国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最终删除了草案中关于居住权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潘晓风 《政府法制》2006,25(1):58-59
我国物权法草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明年三月全国人大将予以审议,该法的立法程序已进入最后阶段。草案设置了居住权这一新的用益物权形式。纵观世界各国,欧陆国家民法典物权制度均有居住权物权,但亚洲国家民法典则无此制度。我国民法学界、司法界对居住权是否设置,如何设置见仁见智。笔者对居住权的概念、法律特征、设置的意义及此制度中的一些现实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肖俊 《比较法研究》2023,(1):126-141
我国民法典第371条规定遗嘱设立居住权参照适用合同设立居住权的相关制度,该条不恰当地使用了参照技术,割裂了居住权的同一性,也忽略了法律适用的复杂性。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意义在于以人役权为特征的物权规则与继承法的衔接适用问题,两者的协作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在遗嘱中居住权的内涵判断以及居住权创设的时间方面,应当优先适用继承法的规则,即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解释以及当然继承原则;其次,在遗产债务清偿、遗产管理以及转继承规则的适用方面,应根据居住权的人役性进行调整;最后,在物权法中居住权的义务规则缺失的情况下,应该在继承法和居住权制度之外类推质权人的用益规则与地役权滥用消灭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