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琴 《人大论坛》2014,(3):61-61
习总书记多次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贵州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个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扶贫任务更为艰巨。干部驻村帮扶,是一只直插基层的有力帮助之手,是帮助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整合资源,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招凰引凤开放扶贫──陈家骥研究员访谈录本刊记者李沁生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自然条件差或资源缺乏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贫困地区囿于长期固有环境下形成的“贫困心态”,以致怨天尤人、等待观望,又是贫困地区脱贫无路、致富无门的关键所在。同样道理,这些年来,我们上上...  相似文献   

3.
关于突破贫穷文化心态禁锢的思考孙兴凯“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观念落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与贫穷文化的禁锢有直接的关系,经济贫困决定了文化落后,而文化心态的落后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因此,贫困地区要加速发展,振兴经济,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党和政府、社会的扶持力度与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速度出现了反差,且出现了“脱贫——一返贫—一脱贫一一返贫”现象,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我们的反贫困战略。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以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物质资本的匾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劣,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文化上的贫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上的贫困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民族贫困地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观念、效益意识、创新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但是从民族贫困地区的现实来看,“贫…  相似文献   

5.
《创造》1993,(6)
据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使用不变价的测算表明: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至少有8500万,仅比1985年的1.25亿减少了4000万。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有2700万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去年以来,国民经济高速运行,但各地解决温饱和脱贫的速度却开始放慢,贫困发生率反弹上升,贫困程度出现恶化的苗头。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与扶贫开发人为地对立,致使扶贫思想弱化、认识淡化、工作软化。贫困地区最缺乏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严重流失,“输血”赶不上“造血”,“造血”赶不上“抽血”。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日益弱化,甚至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6.
“候鸟”回归筑巢的思考──百色地区外出民工回乡创业调查农国忠百色地区是国务院划定的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也是贫困程度较深的民族地区之一。近十年来,该地区许多农民走出山门,跑南宁、下广东,到处找活干。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地区每年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那里的人们还没有摆脱贫困的束缚。这些贫困地区主要体现在农村。造成叨村贫困步进么回田相投计七份特5强奋的范e县土面原因之一.所以我认为要想使农村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至富,就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小平同志曾提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等一系列战略思想。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8.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模式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令人忧虑,经费贫困、师资贫困、管理贫困和教育质量贫困主要是教育本身的原因——整体教育缺憾性、贫困地区教育失真性和教育自主性缺憾。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贫困的途径在于构建其教育发展新模式即教育体系、教育特区和教育迁徙构建。  相似文献   

9.
贫困地区农村校外青少年出路和生产技能需求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10个省份贫困地区1843名农村校外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干农活、做家务和外出打工是贫困地区青少年辍学或初中毕业后的主要出路;对城市的不信任感成为他们进城打工的最大障碍,正确引导势在必行;他们学习生产技能的需求有较大缺口,需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贫困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相对匮乏,亟待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关键年头,也是“国际消除贫困年”,扶贫工作必须迈出新的步伐。云南是全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几年,云南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贫困地区要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还有很多困难,任务十分艰巨,“九五”期间的扶贫工作,实际上是啃硬骨头的攻坚战。“攻坚战”就得有攻坚的措施,就此,我想从云南的实际出发,谈点粗浅的认识。对我省贫困状况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估价,是…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贫困正在以不同的新形式出现和累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于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新时期,特殊类型地区依然是我国贫困的重灾区和扶贫主战场。改变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状况是彻底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稳定的需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扶贫机遇前所未有。但是,要解决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发展,就得从资金投入、统筹发展、机制创新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扶贫重扶志     
一“贫困地区的贫困,是素质的贫困”,是志的贫穷。在扶贫的过程中,脱贫的进度直接反映着扶贫的成效,而扶贫成效的高低,关键在于扶志的力度。扶志,就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树立志向。建立志趣、强化志气的过程。树立志向,就是要使当地干部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具有远大理想和目标。建立志趣,就是要培养当地干部群众为了实现其目标和理想而不断努力,团结奋斗,并以顽强毅力孜孜以求。强化志气,就是在其追求上进的决心勇气及气慨上进一步强化其意志,使之更为坚韧顽强,增强奋进拼搏精神。扶志,是一个综合的复杂过程,受人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农村卫生和农民健康是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大局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落实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我国现有贫困人口58O0万,绝大多数在石区、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90%以上的贫困地区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地方病。贫困地区一些传染病发病率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也逐年上升。贫困地区的疾病多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农民还是自费医疗,农民患病后只好“/J‘病抗,大病拖”,患了重病,轻则举债,重则倾家荡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交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强调要建立非致残环境? 强调要建立一个“非致残环境”,这是预防残疾的重要问题. (1)“极度贫困环境”是一个致残环境.贫困和残疾不分先后,就像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一样古老而且难以回答.贫困不仅是残疾易造成的结果,也是促发残疾的原因.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加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文化教育和生活、卫生水平,将大大有助于预防残疾.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和几位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同志谈心。他们说:如今基层干部是“菜籽命”,撒在肥处便“肥”,落在瘦处便“瘦”。象在他们这样交通闭塞、长期贫困的地方任职,生活、工作比其他地方艰辛不说,还经常挨批评、受冷落,想来真觉得没干头。后据了解,目前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干部思想有情绪、工作不想干的并非个别现象。原因也并非完全是这些地方生活苦,工作难做,其中外界有失公允的一些做法到是重要缘由之一。近几年,有些地方考核干部政绩,不论基础条件好坏,只看经济总量大小,并凭此“重奖重罚”。有个别地方甚至连干部开会也是按…  相似文献   

16.
一)贫困特征  云南省贫困与非贫困地区的对比分析可知贫困地区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因素  联系云南自然地理环境贫困现象的研究成果,云南省的贫困主要与下述自然地理特征有关:(1)高山峡谷地貌。这是影响全省贫困分布现象表现最突出的自然条件之一,受其影响的贫困区主要有滇西北三江并流带,乌蒙山区、西洋江、阿墨江、李仙江、藤条江、把边江流域,以及金沙江下游、高原过渡带等,面积几乎占全省面积的2/5。这些地区,用地条件差,受垂直带或复杂地形影响大,耕地奇缺,水资源利用困难,交通不便。人口密…  相似文献   

17.
民族贫困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扶贫已经真正地进入了攻坚阶段。为了扶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基层在制定和实施新的扶贫规划时需要从哲学角度作些思考,从更深层次分析贫困原因,力图做到对症下药。贫困是一种因为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民族贫困地区明显地存在投资条件差、消费水平低、运输费用高等不利因素,与其他地区相比,…  相似文献   

18.
乔云 《前进》2004,(3):46-47
贫困地区受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孔雀东南飞”、“人才老化”已成为人才流失和人才断层的常谈话题。从我们对贫困地区石楼县的人才状况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看,凸显出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极不合理,人才出走愿望明显等问题。而探索贫困地区人才匮乏的原因,一是经济贫乏,设施滞后,不具备人才成长的“硬条件”。二是观念落后,管理不善,没有形成凝聚人才的“软环境”。三是使用不当,措施不力,缺少人才成长的“催化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六至十四周岁的学龄少年儿童中,有三千多万从未入学或中途辍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百分之十九,在这些应该接受教育而没有读书的少年儿童中,有八成以上分布在农村,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为了让中国贫困地区每年一百万失学儿童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决定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计划。该计划具体内容是: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个人或集体)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  相似文献   

20.
在孟连傣族拉估族侃族自治县.近几年中学生流失的情况年年都有,1993年更甚。全县有4所中学.1993年初在校中学生为2139入,到学年末(1993年6月底)在校生只有1847人.流失292入,流失率为13.6%。民族地区的教育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民族学生的流失无不与社会、学校、家庭和受教育对象(个人)的影响联系在一起。民族地区中学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困难。孟连地处边疆,全县98%属于山区,山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还有相当部分农户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如公信乡1991年人均总收入235元.人均纯收入153元.199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