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包括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动力主体、检验主体等"以民为本"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如何执好政掌好权"等根本问题。浅析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民"是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命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是对新时期靠谁执政、执政为谁问题的深刻回答。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的思想中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贯穿"五位一体"建设的角度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秉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对"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中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这一思想内容是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既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为理论逻辑,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历史逻辑,更将新时代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其实践逻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其内涵主要表现为目标宗旨观、历史动力观、人民利益观和群众路线观。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精华,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观发展新思路,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习近平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为前提,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人民"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四个自信"的底气和无穷的精神力量;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就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深刻的理论内涵,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构成了其执政理念的根本价值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精髓。从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地位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发展来看,主要体现在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尊重人民实践主体、巩固人民权力主体、保障人民利益主体以及凸显人民评判主体的系列论述中,认真分析把握这些论述的科学内涵,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领悟习近平对人民主体地位理论所做的独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1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是对新时代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深刻回答。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中国化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人民观的思想中,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产生的理论溯源;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从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民本位、人民主体和人民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三大核心理念,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法理辨析与哲学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刻领悟和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民贵君轻"的爱民思想、利民富民的惠民思想"铸造"了其历史基因,坚持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锻造"了其时代精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塑造"了其当代灵魂。  相似文献   

9.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是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植根人民的早年生活和从政经历的思想升华,凸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之中,贯穿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实践。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扎实走好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的视野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人民至上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占有重要地位。追溯理论渊源,马克思早在《法兰西内战》中就借助巴黎公社的一系列民主实践,系统阐释了“人民主体”的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提供了思想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根本性问题。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1],这为我们党执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日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20,(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针对当前经济  相似文献   

13.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原则。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主体地位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地位观的运用与发展,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且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内涵、新意蕴和新要求:一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彰显人民主体力量;二是解决人民利益需求,高度重视人民主体利益的实现;三是顺应人民意志愿望,充分体现和实现人民主体价值;四是发扬光大党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观的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学理基础,人民主体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逻辑理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强化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变化,把人民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宿,把共建共享发展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形成了习近平人民观。习近平人民观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新概念、新命题、新观点等新提法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对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以及对共同富裕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实践指南。这一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蕴含着丰富的基层民主政治价值,强调人民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基层民主政治为民导向的价值遵循,在新时代具有生动的社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提升人民获得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人民最根本利益,为提升人民获得感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明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础和实质内涵,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回答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的实质问题,也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历史地位可以说,自从人类有思想以来,就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是谁?谁在决定我们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才从根本上找到了答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人民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