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将是嘉峪关市加快创新驱动、加速动能转换的窗口期,是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的攻坚期,是提升治理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期. 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雄关建设展现新景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普遍提升;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速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一份两会热门问题调查显示,关注度最高的5个关键词,4个与民生有关。民生是为政之要。在今年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省委书记尤权和省长于伟国回应的,也都是民生话题。尤权强调:"社会事业和民生短板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领域。"他指出,要"努力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善民生在福建省委工作大局中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百姓富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推动发展,根本  相似文献   

3.
<正>"建设新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省擘画的宏伟蓝图,"再上新台阶"是"建设新福建"的阶段要求。"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凝聚了广泛的共识和强大的力量,为福建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省当前发展的中心任务。2017年,不仅迎来党的十九大召开,还是我省全面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全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建设新福建,意义特别重大。"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面临着诸多重大机遇,但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依然  相似文献   

4.
王庆江 《奋斗》2012,(9):3-4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综合实力提升最大的五年、取得成效最为明显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提升财政实力,全力支持民生改善,为有效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根据十七大精神,我省政法系统响亮地提出了民生是最大的公务、最大的警务的理念。最近,不少读者致电致信本刊,希望对新时期政法工作如何提升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加强"三个环境"建设有更多的了解。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崔亚东。  相似文献   

6.
"2016年我省十项民生工程涉及的120个小项和20件民生大事全面完成,且多数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月12日,省政府督查室发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进一步引发公众对民生工作的关注. 多年以来,我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民生观",让全省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8月22日至24日,是值得青海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明确指出了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刻阐述了事关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人民幸福     
<正>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贵州紧紧围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谋划推出一揽子重大民生举措,顺应了全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就能让人民感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王文刚 《新长征》2009,(12):48-49
梅河口市是一座发展中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我省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物流集散中心。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富裕和谐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和定位,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学习与实践,牢同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切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实事,真正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0.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目标,逐步建立符合区情、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这充分凸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近年来,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积极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和谐和布克赛尔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人》2012,(3):58-59
正2011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神华集团的正确领导下,神华宁煤集团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煤电路化特大型综合能源基地、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煤化工"硅谷"战略目标,努力在谋划全局上锁定新任务,在加快发展上开拓新思路,在企业管理上提升新水平,在改善民生上争创新成效,全体员工戮力同心,务实苦干,创先争优,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公司呈现出运营质量大幅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五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要求,围绕"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奋斗目标,加快实施"一区、一中心、五品牌、九行动",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活力竞相迸发,作风建设明显加强,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强化产业支撑强化产业支撑,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实力大幅提  相似文献   

13.
余鸿 《奋斗》2009,(10):43-44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出发点,突出抓好经济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2,(11):12
5年来,全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具备了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大力推动提速转型和改革开放,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经济起飞凝聚了巨大力量;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经济起飞提供了精神动力;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经济起飞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起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好"与"快"共鸣,"转"与"赶"协奏。  相似文献   

15.
《福建理论学习》2011,(5):18-22
县域发展是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省县域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批经济强县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但部分县域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与发展强县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基本方略",以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内容都强调了"发展的质量"。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学习月刊》2011,(4):45-47
"十一五"时期,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深化各项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气指数明显上升,人民群众实惠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平市延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民生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拼出延平实力  相似文献   

19.
席忞禾 《当代贵州》2022,(11):56-57
多彩贵州闯新路,民生福祉再提升. 新国发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重磅民生大礼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贵州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导向,人民生...  相似文献   

20.
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则是这项工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 尽管我省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但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理念:全省各族群众应该和全国广大群众一样,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