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公安机关裁量性基准是将法律已有的裁量空间根据过罚相当原则并结合本地区社会治安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理性分割为若干裁量等级,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处以相应的处罚,是对公安机关裁量权的细化和规范。公安机关裁量性基准肇始于2004年的金华市公安局,在接近16年的发展过程中,裁量性基准以其文本化、规范化、标准统一化成为规范警察权行使的有效途径,各地公安机关也相继推出裁量性基准以提高执法的可视度。然而公安机关裁量性基准在推行中由于缺乏规制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没有统一规范、制定主体混乱、不公开属性规避审查等。目前对裁量性基准进行规制主要有备案审查、行政自制、司法审查三种路径,随着新《行政诉讼法》等53条的出现,司法审查的方式逐渐明晰,其优势也被学界所认可,虽然法院不能直接对违法的基准作出不合法的裁判,但是可以凭借说理论证、公开裁判文书等多重因素发挥外在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成为行政自制的监督,也可以对备案制度起到倒逼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标准 ,但存在一定缺陷 ,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确立灵活的司法审查标准 ;确立正当程序的司法审查标准 ;确立司法审查的合理性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3.
杜云 《公民导刊》2013,(8):45-45
<正>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笔者认为,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不妥,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相违背,也与行政诉讼的功能与作用不完全相符。某县公安局对王某等人的治安处罚决定属具体行政行为,这个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不能以"和解"来断定,必须经过法院审查,要么合法,要么不合法,没有和解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抽象行政行为是各国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于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使得抽象行政行为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司法监督。为此,本文提出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构想,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位纠纷中的司法审查是促进学位立法完善的重要推动力。在司法审查中,程序违法对实体问题认定的影响范围、对校规中学术标准的审查力度以及判决类型的选择适用标准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以统一裁判尺度,衔接司法与立法,促进学术评价走向真正的学术自治。在司法审查路径上,为实现权利保护,应建立程序与实体全面审查路径,将程序正当性和程序对实体的影响度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并对学位授予的品行要件和学术要件确立不同的审查原则与例外。在司法审查深度上,为实质化解争议,应将高校对于学位争议事项是否尚存实际的裁量余地作为选择适用行政判决类型的标准,区分有裁量余地的学术标准和外观化的学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洪凤 《前沿》2013,(12):88-89
对行政合同的司法审查已成为各国通行做法.行政合同在我国行政实践中的大量存在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合同未作特别规定.通过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在当前行政诉讼制度下构建以行政诉讼为主的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双向性诉讼结构”是必要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的规定等法律文件在相当程度上已就反倾销司法审查做出回答,但仍属于"前瞻性"而非总结性的规定,内容上难免粗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应当扩大反倾销司法审查的行政事项范围,将承担反倾销司法审查职能的法院专门化.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行政立法中,《行政诉讼法》是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司法变更权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这对于行政审判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有力促进。在完善人民法院审判职能和健全我国监督机制方面,同样将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不揣浅陋,就司法变更权的特征、适用范围等问题探讨一、二。一、确立司法变更权符合我国国情和法制建设的需要行政诉讼法颁布前,司法界、学术界在能否确立司法变更权的问题上分歧很大。基于我国现阶段立法和执法中的实际情况,行政诉讼法最后规定了一定  相似文献   

9.
<正> 自《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行政机关确立了依法行政的意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以往比较,明显违法的问题不再那么突出,而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开始越来越多。特别是行政效率与行政公正之间发生冲突时,行政机关往往会偏重效率。尤其在行政自由裁量中,这些问题越是  相似文献   

10.
<正>京司发[2015]88号各区县司法局、各司法鉴定机构:《北京市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类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北京市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类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试行)》已于2015年10月23日经局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遇有问题,请及时报我局。  相似文献   

11.
司法审查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反倾销及其他贸易纠纷的基本制度之一。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系统的司法审查制度,但仍将面临相当多的挑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要从行政主导转向法治主导,由行政权威转向法治权威;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司法审查以国内法为依据;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扩大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修改行政诉讼法。  相似文献   

12.
罗芳 《人民论坛》2012,(17):226-227
传统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以严格的法定主义为特征,排除法院的自由裁量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仲裁实践的发展,法定主义在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中的地位出现弱化的趋势,可以预见,法定主义将转化为"相对法定主义",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引入则会是法定主义弱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使得《行政复议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并与《行政诉讼法》有了一个更好的衔接。一、明确了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即将来的行政诉讼原告和被告。二、合理的操作规程使得行政复议审理更加规范,更加体现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准司法性质。三、化繁为简,行政复议申请方式的多样性。四、“驳回”的使用,使得复议决定方式更加多样化科学化。五、“终止”复议程序的有效使用,使得复议主动权掌握在复议机关手中。六、用和解和调解方式来解决行政争议开创了解决行政争议方式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大多数行政裁量基准以"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现,这样的行政裁量基准其性质和效力如何?学界有诸多的争论。而不同的观点则直接影响着法院对涉及行政裁量基准案件的审查态度。在这些争论之中,承认行政裁量基准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最能与其功能相适应。根据这一观点,如果某一裁量性行政行为是依行政裁量基准作出时,法院需要将行政裁量基准作为该行为的审查依据,但法院也需事先对裁量基准进行合法性、合理性的审查;而如果某一裁量性行政行为径直依法律法规作出时,法院则需要寻找是否存在事先制定好的行政裁量基准,当然,该基准仍需在审查过后才能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英  秦小珊 《湖湘论坛》2008,21(5):87-89
行政诉讼重作判决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项所规定的撤销判决的辅助性判决。人民法院在适用重作判决时,对于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萎缩至零"的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应当附加必要的指示;当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与被越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相互矛盾时,被越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应根据一定的方法规定重作期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判决主文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施行23年的行政诉讼法首次大修,这是一个把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制轨道的难得机遇,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各方普遍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寄予厚望。2013年岁末,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终于进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议程,其引起的热议与北京正值隆冬的气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民告官"终成现实1989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行政诉讼法的颁行在中国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京司发[2015]84号各区县司法局,市局机关各处室:《北京市司法行政机关律师类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北京市司法行政机关律师类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试行)》已于2015年10月26日经局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搜查的规定过于笼统、简略,在程序控制、司法审查、救济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防止非法搜查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完善我国的刑事搜查制度,应根据侦查实际,构建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平衡的搜查程序,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构建搜查的司法审查机制,建立程序与实体相结合的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9.
警务督察过程中,自由裁量不可避免,需要通过程序加以规制。行政领域内主要从警务督察机构启动程序和结果运用两方面进行规制。行政领域外主要通过司法审查进行规制。督察程序的启动要基于合法、合理、合比例三大基本原则。要解决督察结果运用存在的运用异化、运用不足等问题,应探索调审分离制度和建设督察效能评价体系。当行政相对人认为其身份权益、财产权益等处置受暗访影响或者行政第三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暗访侵害时,警务督察行为应纳入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20.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体现出我国在尊重和保障在押犯的权益方面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但是该条文规定得比较模糊,缺乏司法实践操作性。为了保障在押犯人权的实现,避免"一押到底",应从审查主体、范围、方式等六个方面构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