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林语堂是从福建漳州走向世界的。他说:"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条件之下生长起来,没有人是走错的。"(《林语堂自传》)林语堂童年生活是在世外桃源的漳州市郊度过的,那里气候宜人、鲜有自然灾害、并且是盛产瓜果鱼米之乡,人杰地  相似文献   

2.
张义平 《先锋队》2015,(8):31-33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每次接一个新班级或带一批青年教师,我首先给他们开的书目就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书的可荐之处,首先是因为传主苏东坡。苏东坡的人格具有普世的价值,读者可以从苏东坡这里汲取对于人生幸福和精神成长十分有益的养料。本书作者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位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的智慧,他的豁达乐观,他的多才多艺,包容精神,现代人一样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鲁迅与林语堂是因为一床蚊帐而绝交的。一次鲁迅扔烟头,把林语堂的蚊帐烧掉了一角,林语堂厉声责怪了鲁迅。鲁迅觉得林语堂小题大做,两人  相似文献   

4.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相互间早已心仪神往。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冒险给予他真诚、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5.
正谈鲁迅的有文人,有亲人,有要人。但军人谈鲁迅的不多,张学良就是其中一个。那么,在张学良眼里,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鲁迅会骂人。1947年11月16日《大报》有一篇介绍张学良谈鲁迅的文章,说:张学良蛰居台湾之后居然大读《鲁迅全集》,红封面的20巨册的书,厚厚堆满了他的书桌。他一度几乎言必谈鲁迅。他和张治中谈到鲁迅,说道:"鲁迅的文笔的确辛辣之至,我也被他骂得好苦。"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对鲁迅的骂似乎并没有多少反感,反而有一种"入木三分骂也精"的享受和快感。  相似文献   

6.
双难何苦?     
鲁迅在<死>一文中说:"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然而,鲁迅这里所说"怨敌",多为"公仇"而非"私怨".不少有负于鲁迅的青年朋友,鲁迅仍然爱护他们,正如他所说:"对于青年,则必退让,或默然甘受损失."先圣孔夫子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指有德性之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老是从别人身上找毛病.  相似文献   

7.
真话和真理     
最近重读巴金的《随想录》,颇多感慨。巴金写《随想录》,遵循一个原则:说真话。《随想录》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是他的肺腑之言。因为真诚真切,所以深刻,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几本薄薄的书让人感到厚重,感到有分量, 虽然写在多年前,现在读来依然让人产生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8.
正"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用这句话表达群众对一些地方官员媒介素养的期盼,非常贴切。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的官方应对中,"真诚"与"套路"之别让人印象深刻。大约8年前,我到福州的一个郊县去采访台风暴雨灾害。我一进入该县境内,即有当地官员全程"随行"。到受灾户家中了解情况时,总有人用当地方言告诫对方"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乱说"。因为采访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与官方通报的灾情出入较大,当夜,这个县的主要领导来到我的住处,很"真诚"地说起自  相似文献   

9.
余玮 《党史纵览》2011,(5):37-41
鲁迅,中国的文化巨人,有"民族魂"之誉,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更是广为人知。然而,在儿子周海婴的心目中,父亲鲁迅并不"横眉冷对",而是那么的慈爱。周海婴面容清癯,两鬓微斑,颧骨凸出,特别是那嫡传的"周氏"之眉浓且黑,颇有其父神韵。他一出生就注定要因为父亲而受人关注。然而,周海婴一直试图走出自己的路,不希望被父辈的光环照射,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做着远离文学的工作,周海婴说:"别人就把我放在一个框  相似文献   

10.
路长情更长     
有人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故事,这故事由他自己创造与讲述;也有人说,人的一生是一条路,这条路你不仅要行走还要修筑.其实,故事也是一条路,这条路也是故事.在西部的塔里木大地上,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仅在修筑着脚下之路,还在开拓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1.
底线     
一次,一位在江南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很快要上市了。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不断技术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  相似文献   

12.
<正>你给自己定位什么,你就是什么,定位能改变人生。一个乞丐站在路旁卖橘子,一名商人路过,向乞丐面前的纸盒里投入几枚硬币后,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橘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橘子,因为你我毕竟都是商人。"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遇见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并告知说,他就是  相似文献   

13.
峥嵘 《广东党史》2010,(8):10-10
<正>南社诗人领袖柳亚子一向对鲁迅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1950年10月24日柳亚子预立《遗嘱》时,告其女说:"我死后裸体火  相似文献   

14.
1933年底,瞿秋白同志在上海与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时,一次他给鲁迅和茅盾写的信中署名“犬耕”。鲁迅和茅盾不解其意,他说:我搞政治,好比使犬耕田,力不胜任的。他进而解释道:这并不是说我不做共产党员,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始终如一的,我做个中  相似文献   

15.
正游识猷在第10期的《新一代》上发表文章说,1938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阿列·博克教授打算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将他们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根据他的追踪显示,人生赢家必须具备"十项全能":标准中有2条跟收入有关,4条与身心健康有关,4条与亲密关系及社会支持有关。必须80岁后仍身体健康、心智清明;60岁至75岁间与孩  相似文献   

16.
薛原在《画家物语》(金城出版社出版)中介绍说:我有一张碟片,是关于吴冠中的,是当年凤凰卫视采访吴冠中的专题片。我有时候会拿出来播放,每看一遍,总是涌上激动。感动的是吴冠中的真诚,是吴冠中的坦率,尤其是他抨击美术圈的种种怪现象的言辞,犀利深刻,不留情面。在接受访谈时,已步入人生晚年的吴冠中说,他这一辈子,很孤独。他有亲人,但一步步往前走时,亲人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05,(6):51-51
毕克官在5月11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偶然,我惊喜地发现鲁迅论敌诸公的文章选本,书名《被亵渎的鲁迅》。读鲁迅的杂文,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对事对人骂得痛快。被鲁迅骂的人也多,梁实秋、林语堂、胡秋原、苏汶、沈泊尘,连梅兰芳也没放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环境里,凭我个人的思想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把读书分为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他认为: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课……其实这样的读书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我理解,鲁迅心中"嗜好的读书"才是愉快的事情。梁衡说: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作为领导干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荐     
《看不懂的中国人》打开书阅读时,发现说的是身边人;合上书体会时,感觉又是在说自己。本书收集了鲁迅、林语堂、李敖等诸多大师描写中国人性格的佳作名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夫在湖边钓鱼,每次钓上大鱼就放回湖里,钓上小鱼就留下。行人问他:"为何留小鱼而放大鱼﹖"渔夫说:"我真不愿这么做,但我别无选择,因为我家里只有一口小锅。"听完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笑。其实仔细想想,这个渔夫的毛病在我们领导干部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有的干部会说是不具备发达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上边的政策落实不下去,就说政策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有了优势项目上不去,就说条件不具备等等,眼看着一条条发展之鱼从锅边溜走。事实上,每个地区都有发展的优势,也不同程度地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