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彝学研究中,关于彝文的创立与发展问题,在学术界颇有争议,认为彝文一是变形汉字,二是仿汉字,三是与汉文同源,四是在汉文影响下创立的。提出上述四类观点的主要依据:(一)某些彝文字形与汉文字形相同、相似、相仿,(二)某些彝字读音与汉字读音相近;(三)彝汉两种文字都有“六书”造字法;(四)彝文创立晚,汉文创立早。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及其论据,从表面上看,似乎各不相同,然而就实质而言,  相似文献   

2.
随着彝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关于彝文的起源、类型、造字法等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提出了“彝文独立起源论”,“彝文借用汉字论”,“彝文仿制汉字论”,“彝汉文同源论”等观点。笔者认为:彝文笔画起源于树枝。概括地说就是:彝文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出于生活、生产、宗教祭祀的需要,就地取材,先用实物即树枝作记事符号,然后模拟树枝形状作为彝文的基本笔画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文造字法也不仅局限于树枝,而采用多种造字方法。本文主要试述早期的彝文造字参照物,即以树杈的形状作为彝文基本笔画。  相似文献   

3.
“爨”(cuan)字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孟子·滕文公上》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此处之意为烧火煮饭;《诗·小雅·楚茨》云:“执爨(?)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此处则为灶;另外还用作戏曲名词或泛指演剧。在云南民族历史上,“爨”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则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4.
“爨’字,在云南是一个有特别含义的符号。譬如,笔者在一九九七年的三月去到陆良爨乡,乡人言,“爨’是两种性.汉人的灶围起来(封闭式),夷人的灶敞开着(支三块石或三足架,开敝式),后来把两种灶合为一种,就有了“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屁股挨“火”烧的“爨”、陆良是《爨龙颜碑》所在地,此地人以“爨乡”自诩。可见,“爨’的概念至今还活在云南百姓的生活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民族的滇文化融合了汉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这种文化用“爨”这个既形象又蕴含深意的字来符号它,…  相似文献   

5.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彝族独特的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遗产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被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相似文献   

6.
彝文是彝族先民沿着自身造字道路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古文字,彝语称其为“”(su~(33) na~(33)),即“书眼”的意思。汉文献上称其为“文”、“字”、“韪书”(即标准文字——笔者)或“倮文”、“罗罗文”。它有一般表意文字所共有的造字方法,结构系统,结构方式和发展规律;也有足以显示自身特点的造字方法、结构系统、结构方式和发展规律。在表意文字的体系里,彝文是我国民族古文字中唯一使用“六书”造字但又未受汉字影响的具有独创性的民族古文字。  相似文献   

7.
论彝文的类型及其超方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彝文的类型及其超方言问题,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彝文是表音的单音节文字,不是超方言的;一说彝文是表意的单音节文字,是超方言的。我是主张后一说者。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结合贵州彝文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同志们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8.
与人说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形态 ,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 ,它都方方正正而又各含深意 ,令人惊叹。而一个“正”字就更有说头了。正字的结构平衡稳重 ,开笔的一横和当中的一竖 ,有泰山压顶不弯腰之势 ;最后的一横是基础 ,使它站得稳、立得直、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甲骨文正字上面的符号示方向 ,下面是足 ,意思是向这个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所以 ,按六书的理论分类 ,这是个“指事”字。文字是文化而且是古文化的载体。先民造汉字 ,融入了他们的感情、意志和愿望 ,后人又丰富了它的含义。比如说 ,正字在当今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已形成多个色彩浓郁充满浩然之气的词语…  相似文献   

9.
从汉字说起     
吴心 《黄埔》2006,(1):50-51
人类社会真正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从有了文字才开始的。文字,是人类的文明之光。汉字,则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说到汉字,可说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独具特点的。从文字发生学的角度讲文字分为自源字和借源字。顾名思义,所谓自源文字,是一种独立产生、发展的文字,历史一般比较悠久。汉字是自源字除了汉字以外,世界上的自源字,还有西亚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而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其余的都已死亡,或只有后裔留存了。借源文字则是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体系而建立的文字。如日文借源于汉字,英、法文等借源于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等。当…  相似文献   

10.
就像大多数学者一样 ,凡论及汉字“法”,必然要引用《说文》中的那个著名解说 ,法的古体为“”,《说文·部》 :“刑也 ,平之如水 ,从水 ;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从去。”法学家梁治平先生认为 ,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法的误解由此开始 ,比如有人据以认为 ,汉字“法”在语源上兼有公平、正义之义 ,一如其他语族中“法”的古义。对此 ,梁先生引用了蔡枢衡先生的见解 ,“这里水的含义不是象征性的 ,而纯粹是功能性的。它指把罪者置于水上 ,随流漂去 ,即今之所谓驱逐”。蔡先生的解释 ,梁先生采取的是姑且不论的态度 ,但是认为他所选取的角度是对…  相似文献   

11.
彝文     
彝文是我国彝族自古相传的一种文字,又称“?文”或“韪书”,亦直接称为“倮倮文”“毕摩文”及“西波文”。它是彝族男性巫师毕摩(昆明地区称西波)书符画咒的工具。多以竹片锤碎一端醮鸡血或木炭锅烟写在木板上。近汉地者亦用笔、墨、草纸等书写。其字方形,颇似篆书,像仿照汉字制成。书法有从左至右直行和从右至左横行两种。已发现的毕摩手抄彝文经典种类很多,卷帙浩繁。内容除毕摩的祭祀经和占卜经外,还有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神话、伦理、谱牒、律历、医药等方面的典籍。其中已翻译成汉文的有《西南彝志》、《洪水泛滥史》、《水西制度》、《水西传全集》、《德布氏史略》、《德施氏史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东爨乌蛮诸部族源,与今川、滇、黔隣境彝族有关。本文根据汉、彝文献资料互证研讨,试提一些肤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爨氏系乌蛮土著爨为一姓氏。最早见于三国。其后发展为爨氏统治区域的总称。《三国志·蜀志·李恢传》说:“爨习为建伶令。”《华阳国志·南中志》亦云:有“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以及“建宁爨习……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爨氏有以为系土著,而又有以为系同化  相似文献   

13.
话说讳“4”     
话说讳“4”□柳成行数讳,外国也有的,如西方人之忌“13”。在我国,惟因“4”与“死”谐音,粤人特忌一个“4”字,在日常生活中每每避讳。比如家住4楼,会说3+1楼;买菜4斤,会说3+1斤。讳得如此执迷,不禁使人费解:汉字中与“死”谐音者多矣,诸如“事...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欧洲有一个航海家有一次航行到亚洲和美洲之间的大洋,船只正好沿赤道运行,所以风平浪静。这位航海家高兴地说:“这片海洋真好!就称它太平洋吧。”这么好的传说如今却成了现实,这就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这片“大洋”由交通银行投资组建而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股份制商业保险企业。这片“大洋”的暖流洋溢在中华大地的千山万水之间,也  相似文献   

15.
汉字评说     
汉字评说安作相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吕氏春秋》记载,“仓颉作书”,但仅为传说。可是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如山西襄汾陶寺)和良渚文化遗址(如浙江杭州附近)出土的陶器上,都有雏形文字,其形体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相似之处。这说明距今五六千年...  相似文献   

16.
易读错的姓氏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由于所姓人数很少,加之汉字的多音读法和有的写法上有些相近,所以经常被人错读,下面试列几例:一是,有些汉字一字多音如;(仇)姓读“求”,不读仇恨的“仇”。(区)姓读一欧”,不读地区的“区”。(召)姓读“哨”,不读...  相似文献   

17.
元朝时期,李京至云南,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写成《云南志略》,说白族就是汉代的僰族。“僰”、“白”同音,先后译写不同而已。说确切些,元、明、清时期的白族,是以汉代的僰人为核心,不断融合迁入西南的汉族及邻近的一部分其他民族的人口而形成。李京又说,元朝时期的白族即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的“白爨”,亦即“西爨白蛮”,至元朝时期则“爨复讹为寸”。故《元史》中称白族军队为“爨白军”或“寸僰军”。“白”、“僰”在书面记录中仍然交替使用。到明朝  相似文献   

18.
有一篇寓言——《秀才买柴》,读后颇有感触文中说,有一个秀才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三个字,但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听不太懂这句话,但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  相似文献   

19.
漫话白文     
白族是云南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唐宋时期,为了生产、社会及文化的需要,利用汉字作为表意和记音的符号,编制了一套文字,这种文字称之为“白文”;“白”又写作“僰”,是同音异写。“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解白义,也就是用汉字来记录白族的语言。由于白族语言中吸收了较多的汉语辞汇,所以这些汉语词汇就写汉字解汉义;而白语辞汇就写汉字解白义。因之,不通白语的人读起来,可以推测其大概而不能明白其底蕴;通白语的人读起来则文从字顺,明白晓畅。在南诏时已经用白文进行写作了。如樊绰《云南志》卷二载《高黎贡山谣》有“囊中络赂绝”的句子,原注说:“络赂,财之名也。”又《玉溪编事》载骠信的诗有“元昶同一心”的句子,原注说:“谓朕曰元,谓卿曰昶。”清平官的诗有“波罗昆勇猜”的句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大批的彝文古籍蕴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瑰珍,内容丰富,举世瞩目,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实践中,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在彝文古籍中亦有记载流传,这是祖国民族医药宝库中的组成部份,有待抢救、整理、继承、发扬。《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都有原始的人体解剖和经络气血的理论记载。如说“清、浊二气”六条,相当于现在汉医中的太阳、少阳、阴阳、太阴、少阴、厥阳等“六经”。同时,还有五体分属五行的说法,与汉族医书记载的对应相似,汉医说“肺属金”彝医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